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明确提出“要向森林要食物”。粮油安全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国家战略。继核桃、油茶、板栗之后,仁用杏是我国种植面积排名第四的重要木本粮油树种,其仁的油脂含量达45%—60%、蛋白含量达25%—34%,成分与大豆十分相似,是典型的木本油料和木本蛋白树种。仁用杏资源作为新型木本粮油树种,在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壮大森林“粮库”中的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仁用杏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据了解,我国木本油料进口主要是棕榈油和橄榄油,2019年和2020年分别进口720万吨和850万吨,占进口食用油的22%左右。我国年产食用木本油约100万吨(以茶油为主),仅为进口木本油的1/7—1/8。按照仁用杏现有林2500万亩高质量资源林进行技术改造,可获得100万吨杏仁油和50万吨左右的优质蛋白。未来按照1亿亩发展规模计算,可获得400万吨杏仁油和200万吨的优质蛋白。大力开发仁用杏等北方木本油料树种,有利于改变木本食用油进口局面。
仁用杏还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树种,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开发功能性食品颇具潜力。优势成分与主粮具有营养成分互补特征,如杏仁蛋白含量比主粮高出2—10倍,膳食纤维高出4—13倍,矿质元素2—4倍,维生素2—4倍,生命元素钙高出3—12倍,智力之源的锌高出5—12倍,抗癌之王的硒高出5—6倍,B族维生素高出5—24倍。赖氨酸是谷类第一限制氨基酸,具有增强免疫、抗病毒、缓解 焦虑的功能,杏仁的赖氨酸含量比主粮高出5—7倍。亮氨酸与异亮氨酸 以及绷氨酸,具有修复肌肉,控制血糖的功能,杏仁中的含量比主粮高出3倍左右。苏氨酸和色氨酸具有缓解疲劳、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杏仁中的含量比主粮高出2—4倍。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缺乏时,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影响代谢活动,杏仁中的含量比主粮高出2—5倍。在欧美国家,杏仁因高蛋白、高纤维、低能量等营养特点而备受欢迎,在糕点烘焙、巧克力制作、日常冷餐中应用越来越多,近10年来开发出5000多种食品,仁用杏产品开发空间广阔。
杏仁产业发展现状及我国仁用杏产业瓶颈
国外杏仁产业早已成熟,产量稳定。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杏仁(巴旦杏)产量在330万吨左右,比前5年增长20%,其中,美国杏仁产量达132万吨,占40%,其次是印度,产量124万吨,占37%,再就是俄罗斯,产量29万吨,占9%。国内杏仁产业虽面积大,但面临单产低、稳产性差,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等问题。据国家林草局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山杏面积达2763万亩,杏仁产量58万吨,其中,内蒙古山杏面积1289万亩,产量20万吨,排名第一,占全国的34%。当前,仁用杏加工产品主要为干果和杏仁露。其中,杏仁露只占目前国内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的3%左右。
仁用杏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倒春寒危害。仁用杏是落叶果树中最早开花的树种,常受倒春寒影响,直接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稳产性差。根据主产区50年数据进行年度间纵向比较,花果期遭遇倒春寒频率高达72%,横向比较,每年受到倒春寒波及的面积高达1800万亩,占总面积的67%左右,这就是老百姓都说杏树“十年九不收”的主要原因。
在“大食物观”背景下,挖掘仁用杏生产潜力,更好地为国家粮油安全战略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是科研人员的职责使命。 针对仁用杏倒春寒危害问题,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连续攻关,深入分析研究“见花见绿不见果”背后的科学技术问题,坚持10多年蹲守培育了避/抗倒春寒高产良种15个,研发了配套的避/抗倒春寒丰产稳产关键技术4项,开发了高附加值杏仁产品22个。形成了“避倒春寒良种+高亲和授粉品种”“高亲和授粉+防冻保果”为核心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产增收技术,每亩原料产量从现有的21千克提升到180千克,同时研发了“杏仁油+蛋白+杏酒”为核心的果肉+种仁全果利用的高附加值加工技术,每亩效益提高到5000—6000元。
为仁用杏发展谋空间强技术壮产业
仁用杏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抗寒、耐旱、根系发达,萌蘖能力强,耐风沙耐瘠薄、素有“树多高,根有多深”之说,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先锋树种。从发展空间看,“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造林面积5亿多亩,其中三北地区是重点区域,也是仁用杏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以仁用杏产业发展带动高质量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促进粮油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同时,通过前期多次调研,研究人员分析发现,三北防护林和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成的2000余万亩的山杏林,目前树龄主要在20—40年,且逐渐开始退化,病虫害发生严重,急需更新改造,否则容易出现大面积死亡,甚至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生态灾难。在新一轮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应用仁用杏进行造林,加快仁用杏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更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还要进一步激活集体林地资源,将山杏生态林改造升级,巩固生态工程建设成果。据测算,全国2600万亩山杏林,技术改造后产量提升空间可达4—7倍,总产量可超过230万—400万吨。
在科技创新方面,首先,应继续加大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解析其产量、品质、抗性等优异性状的遗传控制机制,突破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创新研制出颠覆性的晚花避倒春寒的“中国种”,从根本上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其次,加强仁用杏生殖生物和发育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揭示自交不亲和、雌雄性败育等生殖与发育生物学方面的问题,突破常受天气等因素授粉障碍、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的问题。系列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发,为仁用杏在资源供给端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快仁用杏加工利用水平,研发新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着力开发杏仁原料高蛋白低能量粮食化产品、药食同源新产品、功能性饮料等,同时推进已研发杏仁油、杏仁蛋白粉、杏仁多肽、杏仁豆腐等百余种产品陆续进入市场销售,为大面积生态杏林“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果转化提供新技术、新路径。(乌云塔娜)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