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社团公益 > 正文 站内导航

这个夏天,大咖有话说|未来的建筑一定是因地制宜,与气候相互适应的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2/9/7 11:25:51

虽立秋已至,气温渐凉,但今年全球各地高温现象带来的讨论仍旧未完待续。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出现了区域性高温天气,此次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什么是高温天气?[1]

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

图片

7月13日全球高温地图

©Joshua Stevens/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2],我国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图片

近30天全国最高气温实况图(8月21日-8月30日)

©中央气象台

极端的高温热浪使人们直观感受到了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已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其中,与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关的健康风险会增加,媒传疾病会增多,甚至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

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尽我们所能减少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外,我们还必须适应气候变化的后果,从而保护自身和我们的社区。鉴于气候变化的规模,和其对生活诸多领域的影响,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作出相应的适应。

WWF推出《这个夏天,大咖有话说》栏目,邀请各方嘉宾,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为大家分享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够形成适应政策和行动的知识。

图片

第一位嘉宾是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欧盟商会建筑工作组主席 赵金彦

威卢克斯VELUX是一家全球性建筑科技公司,致力于改善建筑室内气候。2020年,威卢克斯与WWF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气候行动方面展开合作。

01

建筑与气候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赵金彦:

建筑是人类在一定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上创造的用以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其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或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因此,建筑与外部环境,特别是与之相伴随的全球气候变化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1958年有观测记录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40%,过去数十万年间,地球的大气层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二氧化碳。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打造了如今90%的建筑。建筑在生产建造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影响是深远的。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8年全球建筑建造和建筑运行相关终端能耗占全球能耗的3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能源和工艺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9%,中国的建筑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占碳排放总量的48%以上,高于国际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85%的建筑是钢筋水泥建造的。另外,中国北方供暖碳排放强度也很高,而南方的供暖需求还在不断上升。

0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

建筑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金彦:

中国气候形式多样,建筑历史悠久,我们的劳动人民在与气候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塑造了丰富多变的传统建筑地域特征。20世纪随着以空调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追求建筑内外部从热力学上完全隔离的建筑空间模式。它满足了人们对室内舒适环境的追求,但将我们与赖以生存的自然隔离,禁锢在钢筋水泥盒子中。这种建筑形式伴随着现代机械主义思潮的推行,在全球迅速扩张。建筑被以工业化产品方式大规模复制,形成了当前千城一面的城市风格,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大量CO2及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垃圾废弃物等,并已严重影响环境的生态平衡。

多伦多大学的学者肖莎娜·萨克斯(Shoshanna Saxe)说:“如今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的可能不是新的技术和新的想法,而是有勇气和远见去从古老的智慧中提取精华。”可以看到,未来的建筑一定是因地制宜,与气候相互适应的

建筑是今天人们最主要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的场所,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来源于自然,包括日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动植物等的自然界万物无时不刻不滋养着人类。因此,建筑应引入“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纽带。面对我们当下的建筑正在从“以量”向“以质”转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以使用者利益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打造健康,舒适,可持续的室内环境

以机械调控为导向的设计思维通常认为建筑是静态的,而以人的主动适应性为核心的设计思维,是把建筑当成是活的、动态的,当成有生命的有机体,可感知可调节,向生物体一样,形成对地域气候的适应性。充分分析利用自然气候资源,通过采用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设计手法和策略,利用建筑得热、蓄热、通风散热的功能,建立人与环境、建筑间的动态适应,而不是追求极致的舒适或节能,这样才能打造出全生命周期下舒适、健康、节能的建筑,让人与自然、建筑平衡兼顾,和谐共生。

03

采用哪些建筑改造方式,

可以改善能耗实现减排?

赵金彦:

极端气候的影响在未来会越来越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社会经济背景和生活习惯等地区差异巨大,这使得中国人群的热舒适需求,既与欧美标准显著不同,同时本身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而,热舒适标准既不能完全照搬国际标准,也不能采用全国统一的温度指标标准。

在自然通风建筑中,由于室外气候,室内微气候与人体之间有着丰富的互动作用,使人体可以适应比空调建筑更为宽广的温度范围。

把握以上两个基本共识,在应对未来的挑战中,我们需要更灵活务实的舒适度标准和建造方式:

从设计方面,发挥设计的主动性,利用建筑保温、被动式设计,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依靠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气密性的建筑表皮转向动态可调的表皮,从考虑专业技术节能向空间节能转变,在设计中引导使用者行为,鼓励人员亲近自然,更好的适应环境,提升适应性和抵抗力,而不是长期生活在封闭的人工环境中。

从技术方面,要实现部分时间、部分空间可调式的供暖、空调、照明系统等,不仅能够满足室内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改变恒温恒湿的空间舒适标准,转向末端可调的人性化舒适标准。

从用能方式上,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与太阳能的利用,实现建筑光伏一体化,让建筑变成能源的供给方,而不是消耗方。

04

对于人们过度依赖空调的现状,

有哪些居家技巧可改善室内环境?

赵金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小技巧,在应对极端天气的同时,减少能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1)提升现有门窗的保温密封性能,避免珍贵的能量白白流失;

(2)将空调运行和电扇辅助结合起来,加强室内气流循环,同时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之间,避免与室外的温度差异过大,不利于身体调节;

(3)利用楼道负压与室内形成自然气流,在不启用空调下降温;

(4)灵活可移动的除湿设备,降低主要空间湿度,增加空气流动,提升体感舒适度。

此外,我们还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例如,每周少开一次车,少用一次洗衣机,不用或少用瓶装水,少用一次性餐具,少点外卖,减少不必要的电器待机等等,力虽小,尽献之。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图片

阅读 896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