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理论 > 心得体会 > 正文 站内导航

保护荒山原生态

媒体:原创  作者:陶思明
专业号:陶思明 2024/1/23 10:14:45

最近,中央有关单位公开通报的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中,福建长汀县在水土保持核心区“挖山造田”名列其中。通报指出,该县不顾地势陡峭、缺少水源、沙化严重等客观实际蛮干硬干,通过劈山、平山“造田”,虽然连续22年实现了名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但部分新造田块耕种困难、缺水抛荒,有的项目烂尾、植被破坏等。这就是说此类挖山造田活动不仅没有补上耕地,还毁坏了山的本真青葱,如清除自然植被、松动活化地表,势必加重水土流失、加速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典型的经济和生态双输,值得深思。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论,该典型问题主要涉及“山”的开发利用,这也是很多地方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与山有关的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都有严格管理,剩余部分大概都可以归类为荒山,像不受待见的弃儿一样,仍然是积极开发利用、加快植被改造抑或整体消灭的对象。举凡生态空间占用较大的开发建设项目,只要和荒山荒地挂钩,似乎就理所当然,基本上不会有异议,以致即便不是荒山荒地为了达到目的也要向其靠拢。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代接着一代干、誓把荒山变青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清洁能源照亮荒山”“从荒地荒山到金山银山”等话语,目的地都直接指向荒山的利用和改造,既是雄心壮志的宣示、激动人心的召唤,也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本案在水土保持核心区劈山造田,则是“耕地上山”新趋势的反映,荒山越发面临着更深程度的开发。

然而,荒山真的就那么不具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和存在价值,更多的消灭荒山就那么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吗,似乎很不见得。“荒山”是什么?我国《宪法》列举的自然资源有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联系实际看土地利用管理现状,无疑山岭、荒地就是“荒山”了。《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荒地”是“没有开垦或没有耕种的土地”,“荒山”是“荒凉的山”,“荒凉”是“人烟稀少,冷清”。“百度”词条进一步解释:“荒山,指尚未开垦或开发过的山,又或指偏僻、人迹罕至的山。荒,因无人治理而草木丛生或干旱贫瘦;山,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这分明是说,荒山本是原生态,既是原生态就自有存在价值和各种生态服务功能,是值得欣赏和保护的,而非只有开发利用和人工化一个选项。

荒山,之所以不是人们看重的典型意义上的森林、草地、农田等,完全是不同坡度、土壤、水分、海拔等立地自然条件下,原生性不同植被展现出的景观差异性。譬如坡度很陡,土层很薄,存不住水,温度低或多风等,不能整体划一生长出高大乔木林和优质放牧草地。同样,历经数千年山地开发建设,那些有条件开垦为农田的地势平缓、水土条件较好的荒山,早就开发为农田了,如云贵高原历史悠久的哈尼梯田等,现在多已列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土高原平原少沟壑多,山地能耕种的基本都开垦为农田了,而历史上没有变为农田的荒山,现在要想拓展为农田仍然受到立地条件的限制,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更加困难,硬干很可能就是高投入低产出得不偿失还破坏了原生态。而且国家粮食安全上一直说的是保护18亿亩耕地面积不减少,显然是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保护和质量提升,再者自1998年以来国家有计划退耕还林连续二十多年,这些都说明粮食生产并没有劈山、平山造田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荒山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但荒山可能残次片林、矮林、灌木林、茅草丛、地被植物、苔藓、空地、裸石、水沟等交错分布汇聚,不管人怎么看,它们都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产物而各有其美。如植被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生境多样、空间开阔,受自然条件限制不曾规模化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影响轻微,有植物就有或作为家园或临时造访的动物,因而是生物多样性丰富之地,即是有些各种原因引发的退化,一旦停止干扰就能很快自我恢复。过去有些地方消灭荒山广植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社会质疑的焦点就是植被单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水土流失加剧。

我国3/4的国土为山地,荒山荒地无疑是自然天成最多、分布最广而最具生命力的一类优势生态系统或土地类型,除典型平原外没有哪一处绿水青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不是与荒山为伴。学者们常说的“山地生态系统”“山地是物种多样性的摇篮”“保护荒野”等,自然都是基于原生态特征显著的荒山荒地生态系统而言,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绝大部分多为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复合体,包括但不限于森林、草地、湿地等单一生态系统,因此也可以看作荒山荒地保护体系。

荒山同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多样化生态服务,如景观意义、水的汇流、碳的赋存、空气的清洁,作为野生资源采集地、放牧地、游览地,支持生物学、地学研究、户外文化活动,山前土地肥沃,农作物病虫害少,自然灾害程度轻等。古今人们体验、赞美自然风光也都离不开荒山,古代书院、寺庙道观大都深藏于荒山,一些地方民间还有护佑家园的“神山”,现在向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想看见的也许就是难得一见的荒山荒水。

原生态就是最美丽的,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我们描绘了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相比较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精心雕琢的人工生态,不依赖于人的自然生态的保值增值是美丽中国的核心目标,也是在以自然为基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都迫切要求我们尽快改变对荒山的看法和态度,以强烈的生态自觉崇尚荒山的原生态和自然美,更加真诚的敬畏荒山、积极的顺应荒山、保护荒山,而不是继续鄙视荒山、无限度的占用荒山、改造荒山、消灭荒山。

无论保护恢复自然生态,还是经济开发利用,都要树立荒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观,重视荒山原生态价值内涵和旺盛生机,将其视作日渐减少而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资产,多一些顺应荒山原生态的自然发展,少一些开发改造和无序占用。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原真性,不应该有荒山一说,更不能认为荒山不好,如果否定了荒山荒地存在价值,势必会扼杀它们以最自由之身演化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可能性。绿化大地要避免以荒山自然绿为绿化对象,生态修复要防止修复荒山原生态,在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现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低的地区,要积极促进建立荒山保护地、社区荒山保护小区等,助力“健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利用荒山进行土地开发、布局新能源等生产力、以有经济利益诉求的人工植被取代自然植被,应以确认荒山自然价值、树立荒山主体地位、增强生态适应性为前提,按照荒山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和当地人与山的传统关系等,在相邻区域间进行生态价值比选,大比例划出禁止土地开发、生产力布局和植被改造的荒山区域,订定荒山保护法规、乡规民约,以争取最大程度的保护。

我们要深刻地体认到,每个荒山的自然绿、原生态,是最符合每个荒山自然条件的最优质化的绿水青山,只要没有面目全非的干扰破坏,都会发展出各自的顶级群落和独特景观,尽显自然之美。如果以现时发展为目的且经济活动适应性好有可能取得成功而破坏荒山的原生态、自然绿,还暂时有经济上的收获,反之为了保护生态或经济活动不顾客观条件难以达成目的而破坏荒山的自然绿、原生态,就什么也没有了。


e06dbe6bc27b4d514054d784a6c73139

 

阅读 3742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