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肥黄瘦”的榆林感受生态之美
——2024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走进榆林
7月9日至11日,由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2024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走进榆林。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环境报等中省级媒体的10余位记者及文化学者先后到榆阳区、横山区、佳县等地,围绕生态文明示范点、环境治理工程等不同项目展开调研采访,了解榆林治沙历史,观摩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探索能源转型发展路径,共同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发声。
在榆林林业展览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品,呈现了榆林人民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沙造林历程。从最初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满山川”,展览 馆不仅记录了榆林人民“南治土、北治沙”的伟大历程,更展示了榆林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挑战自然的精神风貌。
“我是第一次来榆林,在之前的印象中,这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大漠戈壁,参观了林业展览馆,看到了这里几十年来的变化,也看到了榆林市在生态保护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感觉还是很震撼的。”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王佳琳说。
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采访团见证了女民兵们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治沙造林的重任。如今的女子民兵治沙连,已被打造成了集民兵集中训练、军事拓展、红色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实践基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记者们纷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一感人至深的治沙传奇。
作为土生土长的榆林人,陕西日报记者高思宇深有感触地说:“榆林的治沙,经过了一段漫长且艰辛的历史。几十年来,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我始终为家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站在无定河湿地的观景台上,碧水蓝天、草木葱茏,两岸的水稻一望无垠,与地平线相连。走近水田旁,绿意之中别有洞天,飞鸟翱翔其上,稻蟹畅游其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大家深入田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询问稻蟹共生的技术细节和市场前景,并向湿地管理人员了解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榆林,那就是‘绿肥黄瘦’。稻蟹混养这种模式,我一直认为只存在于江南水乡,没想到在榆林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珍贵。”新浪网记者张彦波认为,这说明了榆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让“绿肥黄瘦”的景象成为现实。
历时三天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团一行还走进了榆阳区大海则煤矿、横山区朱鹮基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地探访。在后期的座谈会上,大家围绕几天采访活动中的所见所闻畅所欲言,并就采访中遇到的问题与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次采访采风活动中,我们走进了厂矿、治沙基地,在赏心悦目的美丽长廊、灿烂花海、葱茏绿林和波光闪动的湿地之中逐绿前行。感受榆林治沙精神,学习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知识,看到了榆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山西籍作家杨志忠说,作为一名作家,会尽力描绘好、宣传好榆林乃至陕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辉煌成果。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