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海南岛,在海水与陆地之间,覆盖着一片片绿色,这片绿就是红树林。深入其中,连片的红树扎根生长、盘根错节,树冠犹如巨伞覆盖在潮间带上,白鹭栖息其中;树下生机勃勃,鱼虾蟹等生物从中穿梭,勾勒出一幅绿色海岸生态美景。
海南省是我国红树植物的分布中心,红树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多样,拥有我国发育最好、最高大、最古老的红树林,26种天然分布于我国的真红树植物在海南均有分布,其中半数以上树种仅在海南有天然分布。
近年来,海南省聚焦保育红树林,加大对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持续开展退塘还林还湿、新造红树林、红树林湿地定期监测等保护专项行动,促进红树林面积持续扩大,绿色海岸线生机勃发风景美。
退塘还林还湿保育“海岸卫士”
红树是喜温热树种。海南岛是红树林的天然温床,滩涂面积大,造就了红树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沿海12个市县均有红树林分布,总面积9.8万余亩,其中,连片面积较大的天然红树林集中在海南北部的海口东寨港、东北部的文昌八门湾、西部的儋州新英湾以及跨儋州和临高县的新盈湾。
最近一段时间,苍鹭、牛背鹭、白眉鸭、金鸻等候鸟陆续抵达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塘湿地。它们觅食嬉戏,在草丛滩涂间翩翩起舞,悠然自得。
东寨港保护区作为海南红树林核心区之一,因生物多样性、物种稀有性以及旖旎风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眼前的美景,多年前其实并不存在。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东寨港周边的养殖塘“野蛮生长”,养殖污水流入红树林,红树林湿地逐渐退化,造成水鸟、招潮蟹、弹涂鱼等生物栖息场所和繁殖地不断萎缩。
退塘还林还湿成为转折点。2013年以来,海南省多方寻求对策措施,大力开展退塘还林、退塘还湿等专项行动。
东寨港保护区从2013年实施当时我国红树林保护规模最大的退塘还林工程开始,至2020年,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共清退养殖塘5776亩,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东寨港水质从过去劣Ⅴ类提升为Ⅲ类,鸟类记录从2013年194种增至229种,尤其是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时隔多年再现。
在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和恢复潟湖生态系统及生物栖息地为核心,实施生态补偿、退塘退养、还湿还林,解决养殖经营直排污染问题。
陵水县采取经济补偿方法,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统一规划1.2万亩深海网箱养殖海域和700余亩水产南繁种苗繁育基地,优先安置清退渔民,鼓励渔民和合作社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解决当地渔民就近就业问题。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儋州市泊潮港内,是海南省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红树资源尤为丰富。在建立湿地公园前,当地居民大面积挖塘养殖鱼虾,隔离了红树林与海水潮汐的联系,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
2011—2019年间,儋州市清退园区内养殖塘,共清退养殖塘117口,面积1734亩。
近年来,全省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成立了9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据海南省林业局统计,“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共退塘还湿4.4万亩,其中新造红树林1.2万亩。
不仅如此,2022年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出台《海南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对海南省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成清退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活动,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2020-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总面积将达7.8万余亩。
多样化生态修复再造“海上绿洲”
近年来,海南省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减少的趋势。
儋州市儋州湾原有红树林面积1.1万余亩。2021年,启动实施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塘还林工程等6个子项目。
目前,儋州湾红树林面积1.5万余亩,红树植物从18种增至22种。2022年水鸟调查发现,儋州湾鸟类达181种6756只,比项目实施前增加约2000只。
在位于瞻洲市的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滩涂地上,蒙古沙鸻正在觅食。今年10月底以来,越冬水鸟陆续飞临湿地公园,为湿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是海南省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近年来得益于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的实施,湿地公园主要水鸟栖息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根据历年调查数据显示,共记录到鸟类189种,其中黑脸琵鹭从2021年34只增至2024年50只。
东寨港保护区红树林连片面积大、树种多、林分质量好,保护区通过抬高种植区进行低滩造林,在保护区实验区新增造林500多亩。在遭受潮水冲刷、海浪侵蚀严重的区域,利用废弃牡蛎壳在河道边堆叠形成生态消浪护岸掩体,从河道中清淤填高河道两岸,然后种植红树苗木进行修复,成功护岸5000多米。对于亚健康病树,利用土埋法、塑料薄膜包扎法、生石灰涂抹法等方法,加大5万多株病树防治力度,恢复生机。针对鱼藤损害红树林问题,2017年开展保护区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投资143万元,治理三叶鱼藤2700亩。
陵水县严格按照“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原则,持续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持续做好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主要以本岛原生红树品种白骨壤、红海榄、榄李、红榄李、桐花树、角木果等为主,为增加红树林的层次感和自然美感,还增加了木槿、秋茄、海漆等。
截至目前,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已完成恢复重建区1950亩的生态修复,完成科普宣教区红树多品种特色展示区试点种植,红树林面积从400余亩增至3000余亩,红树品种由18种增至27种。
助力蓝碳资源实现价值转化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国际公认的海洋碳汇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这些在海南都有分布,且资源十分丰富。数据显示,海南岛近岸海域红树林平均碳储量达每公顷273.6吨,发展海洋碳汇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海南各地高度重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为盘活红树林资源、开发其生态价值创造有利条件。
2022年,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承担蓝碳领域基础和理论、推进蓝碳增汇试点示范以及蓝碳公共政策集成创新等方面的研究。2023年,中心发布的《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2022年度报告》显示,共计调查145个沉积柱和363个植被样方,摸清了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范围、群落特征和碳储量情况。
在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围绕红树林碳监测的科研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爬上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人工修复区内的一座铁塔,查看仪器设备工作状况。这座碳通量监测塔用于红树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长期定位观测有助于生态系统碳汇的科学评估,为碳汇管理和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还有一座15米高的监测塔,建在天然林区。
近年来,为推进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在蓝碳发展与生态增殖等方面,分别与海南大学、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设立碳通量观测系统,开发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实现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红树林资源非常珍贵,如果只开发其碳价值,商业前景有限。为进一步助力海洋碳汇资源实现价值转化,2022年,儋州市与省资规厅、海南大学合作,研究推进儋州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开发工作。
红树林碳汇交易就是让碳排放单位来购买红树林所储存的碳,从而达到碳中和的目的。当年,海南首个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交易项目“海口市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签约,预计可在未来40年产生9万余吨碳汇,象征着海南推动海洋碳汇资源价值转化踏出新一步。
保护久久为功,回馈源源不断。如今的海南,红树多了,空气好了,水清澈了,鸟儿更多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萌
编辑:蔡鸿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