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纲的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也是除人类外分布最为广泛的物种,俗称这个种群为蝙蝠,是惟一真正会飞翔的哺乳动物类群。分布几乎遍及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现生翼手目分为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 Microchiroptera),大蝙蝠亚目包含狐蝠科( Pteropodidae),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小蝙蝠亚目包含17个科,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实践表明蝠类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并能够为人类带来300多种美味果实,如果说白天的蜂鸟最为勤劳那么夜晚的蝙蝠就是他的好搭档,它们传授的种子花粉远比鸟类多得多。大蝙蝠亚科中的狐蝠科于小蝙蝠科中一部分蝠类以果实、花粉、花蜜为食,间接为植物进行授粉,确保植物和果实正常生长供应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小蝙蝠科的大多蝠类以昆虫为食,其中包括一些对农业危害极大的害虫。国内物种分类也是个困难问题,我们对他们了解甚少,因为大部分都是昼伏夜出。世界范围内共计有18个科200多个属1000种左右,我国统计有7科32个属约123种。
首先介绍全世界蝙蝠种类数量最多的四大科:
1、🦇狐蝠科(Pteropodidae)
主要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共约188种,国内分布9种左右,体型普遍大于其他科蝠类,不使用超声波,因头部像狐狸而得名,大多以水果、花蜜等为食,所以也叫果蝠。
▲马来大狐蝠(学名:Pteropus vampyrus)
▲黄毛狐蝠(学名:Eidolon helvum)
▲印度狐蝠(学名:Pteropus medius)
▲细齿狐蝠(学名:Neopteryx frosti)
2、🦇蹄蝠科(Hipposideridae)
主要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共约80种,国内分布10种左右,体型中等,善于横频发出超声波捕捉飞虫,有马蹄状叶鼻因此得名。
▲大蹄蝠(学名:Hipposideros armiger)
3、🦇叶口蝠科(Phyllostomidae)
原产地拉丁美洲,全世界共有约158种,因有发达的叶鼻得名,不同品种耳朵不同,均有耳屏,体型与生活习性非常多样化,有小型食虫类蝠、也有体型很大的肉食性蝠、果食性蝠。
▲加州叶鼻蝠(学名:Macrotus californicus)
还有著名的陆生脊椎动物中仅有的只靠血液为生的吸血蝠亚科的3种吸血蝠(学名:Desmodus)。
▲普通吸血蝠(学名:Desmodus rotundus)
(PS:在1000多种蝠类中,有且只有3种会以血液喂食,这3种只分布于拉丁美洲,会像小狗喝水一样舔食血液,它们的唾液有抗凝血功能,这种物质启发了人类研制药物用来预防中风。简单介绍可以👉点击这里查看跳转文章的末尾总结。)
4、🦇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遍布世界各地共约402种,我国分布77种左右,体型不一,均有耳屏,尾巴通常被尾膜包裹,大多种类食虫,也有少数食鱼。适应性极强能应付多种不同环境,分布于寒冷地区种类会有冬眠或迁徙习性。此种也是与人类接触最多的蝠类。
▲彩蝠(学名:Kerivoula picta)
在此声明蝠类并非啮齿动物,更不是什么会飞的老鼠,也不存在近亲这种说法,要是论亲戚,人类还能算得上与老鼠比较亲密。
再来看其他科蝠类:
1、🦇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
主要分布亚非欧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温带,全世界共约76种,我国分布20种左右,体型中等,善于使用横频发出超声波捕捉飞虫,长有酷似墨菊的叶鼻得名菊头蝠。
▲中华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sinicus)
2、🦇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ea)
分布于亚非欧洲热带地区,全世界约5种,我国有1种(印度假吸血蝠),他们体型较大,有吸血蝠一样的锋利牙齿用来食肉,大耳基部相连,耳屏明显,有竖直叶鼻,短尾或无尾,主食比自身小的动物。
▲印度假吸血蝠(学名:Megaderma lyra)
▲马来假吸血蝠(学名:Megaderma spasma)
3、🦇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
分布于亚洲南部至非洲北部,全世界共有4种左右,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因此得名,无叶鼻完全以昆虫为食,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常群居于洞穴。
▲小鼠尾蝠(学名:Rhinopoma hardwickii)
▲大鼠尾蝠(学名:Rhinopoma microphyllum)
4、🦇凹脸蝠科(Craseonycteridae)
全世界仅凹脸蝠1种,1973年发现于泰国西部,无叶鼻,口鼻像猪鼻,大耳有耳屏,无尾,喜欢昼伏夜出,凹脸蝠是蝙蝠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也是体型上最小的一种哺乳动物(按重量计算则不是)。
▲凹脸蝠(学名: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
5、🦇夜凹脸蝠科(Nycteridae)
分布于非洲与亚洲南部,全世界共有约16种,侧脸有对裂缝,学名裂颜蝠,有叶鼻,大耳有耳屏,尾部与尾膜相连,食性为无脊椎动物据说极爱吃蝎子,常群居于洞穴。
▲埃及夜凹脸蝠(学名:Nycteris thebaica)
6、🦇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
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全世界共约51种,我国分布2种,无叶鼻,尾部被尾膜包裹,有些种类喉咙长有小型囊能分泌异香吸引异性。能适应多种不同生活环境善于超声波捕捉飞虫,少数食果。
▲裸腹墓蝠(学名:Taphozous nudiventris)
7、🦇吸足蝠科(Myzopodidae)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全世界仅吸足蝠1种,体型较小,耳朵尾巴较长,方形耳屏,拇指和脚侧各有一个吸盘,能够在地面以及树上捕食昆虫。
▲马达加斯加吸足蝠(学名:Myzopoda aurita)
8、🦇短尾蝠科(Mystacinidae)
分布于新西兰,全世界仅2种,嘴部有触须,尾短耳屏长且狭窄,是所有蝠类中最常在地面活动的,能灵活捕捉地面上的昆虫,偶尔食果或花蜜。
▲强壮短尾蝠(学名:Mystacina robusta)
▲小短尾蝠 (髭蝠)(学名:Mystacina tuberculata)
9、🦇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
分布于拉丁美洲,全世界共2种,以鱼为食,口鼻尖锐无叶鼻,耳大有耳屏,爪子锋利,又称食鱼蝠。
▲南兔唇蝠 (白腹兔唇蝠) (学名:Noctilio albiventris)
▲墨西哥兔唇蝠 (兔唇蝠)(学名:Noctilio leporinus)
10、🦇髯蝠科(Mormoopidae)
分布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到巴西,全世界共10种左右,体型中等无叶鼻,唇和颊上有皮褶,下唇似盘状,耳大有耳屏,食性为昆虫常群居于洞穴。
▲大叶怪脸蝠(学名:Mormoops megalophylla)
▲裸背蝠 (戴氏裸背蝠)(学名:Pteronotus davyi)
11、🦇烟蝠科(Furipteridae)
分布于中美到南美西北部,全世界共有2种,拇指包裹在翼膜内,耳部漏斗状有耳屏无叶鼻以昆虫为食,又称狂翼蝠,群居于洞穴。
▲四指蝠(学名:Amorphochilus schnablii)
▲烟蝠 (狂翼蝠)(学名:Furipterus horrens)
12、🦇盘翼蝠科(Thyropteridae)
分布于拉丁美洲墨西哥南部至巴西,全世界共3种,常栖息于树叶中。
▲三色盘翼蝠 (拇翼蝠)(学名:Thyroptera tricolor)
13、🦇长腿蝠科(Natalidae)
分布于拉丁美洲,全世界约6种,耳大呈漏斗形,有厚而弯曲的耳屏,无叶鼻,四肢尾部细长,尾部被尾膜包裹,雄性额头有鳞茎状分泌腺。以昆虫为食,又称筒耳蝠,群居于洞穴。
▲墨西哥筒耳蝠 (筒耳蝠)(学名:Natalus stramineus)
14、🦇犬吻蝠科(Molossidae)
主要分布亚欧大陆热带至温带地区,全世界共约100种,我国有两种。体型多样,吻部宽尾较长无叶鼻,飞行迅速,以昆虫为食。常群居于洞穴。
▲宽耳犬吻蝠 (欧亚皱唇蝠)(学名:Tadarida teniotis)
▲皱唇犬吻蝠(学名:Chaerephon plicata)
🦇写在最后
蝙蝠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成员,为全世界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提供宝贵的贡献,能够高效帮助花粉传播,能够启发人类制造很多发明。蝙蝠更不是邪恶的象征,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美丽生物,正如网络上所言,蝙蝠昼伏夜出努力长的不想一种食材,出了问题自然不能怪到蝙蝠或者其他动物身上。有些蝠类身上虽有一百多种病毒,只要你注意卫生不去惊扰它们就不会被咬,感染是更不可能。更有甚者大肆声张灭绝蝙蝠更是胡言乱语,什么年代了还用几十年前的思维处理问题。
发此文章一是为大家科普这类神秘的生物,二是希望大家不要对任何生物有所偏见,最后献上一种可爱的叶口蝠科成员——洪都拉斯白蝠(学名:Ectophylla alba)。
希望大家不要歧视蝙蝠,更不要对蝙蝠赶尽杀绝!蝙蝠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算没有了,也未必能阻止下一起肺炎病毒的爆发……还请大家注意根源在于没事别乱吃野生动物(它们不叫野味)!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