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
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这是一场发轫于八闽大地,功成于全国,带来农村生产力又一次大解放的重要改革;
这是一场将1亿多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历史性改革。
从绿色生产到绿色生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让群山变“绿山”,让林农坐守“金山”,让山区转型有了“靠山”。
让群山变成“绿山”
盛夏的福建武平县捷文村,绿树掩映,生机勃勃。在村委会,已近古稀之年的李桂林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编号为2001年第1号的林权证。“林改后,山还是那座山,但却成了我的山。”他说。
千百年来,靠山吃山是李桂林和其他山区人民谋生致富的依托和希望。林改前,集体林产权归属不清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矛盾,成为摆在广大林农面前的最大难题。
时任捷文村老支书李永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由于管理不严格,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当时拿斧头的比拿锄头的多。”李永兴说。
2001年6月,捷文村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改革后,山分到了自家手上,农民吃了定心丸,“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这山不再没人管,我成了永久的护林员”,李桂林说。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福建省的真实写照,福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39亿亩,占土地面积的76.3%,其中90%以上为集体林地。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蕴藏在农民中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有效释放。
林改,让这里的群山披上绿装。15年间,福建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从4.97亿立方米提高到6.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62.96%提高到65.95%,长期保持全国第一。
不只是福建,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促进了我国森林保护和国土绿化。2013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发现,集体林地森林蓄积达到54.25亿立方米,比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之前增长了18.7%。
让林农坐守“金山”
走进江西新余的城乡山林,满目青翠,溪水潺潺,空气清新。大片油茶林郁郁葱葱,成为林农的“致富林”。
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子不能砍了,林农如何才能致富?新余市把致富路瞄准了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新余市累计发展高产油茶林18万多亩,年创产值超过9.12亿元。2016年,新余市完成新增高产油茶0.76万亩,是2015年的2倍多。一片油茶林带富一方人,油茶产业为新余广大林农开辟致富之路,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在各地试点基础上,2009年6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27.05亿亩,占纳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的98.97%;已发放林权证1.01亿本,发证面积累计达26.41亿亩,占已确权林地总面积的97.65%。改革让1亿多农户直接受益。
林改,让千万林农坐守“金山”。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林改搞活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林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产业迅猛发展。
让山区转型有了“靠山”
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福建省从2010年起对一些位于交通主干线、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商品林实行限伐政策。
辛苦种下的树既不能变现,也没法拿到银行抵押贷款,林农的苦恼也成为当地政府的苦恼。
为破解发展难题,2013年年底,永安市在福建省率先探索赎买制,由政府出钱把商品林买过来。原本要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绿色不动产”,既保住了绿色森林,又守护了林农的钱袋子。截至目前,永安已完成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3.7万亩。
永安市林业局副局长杨敏告诉记者,“造林—砍伐—再造林”是传统的经营模式,砍伐后再造林,达到同样的生态效益要再等20多年,“赎买后的林子通过科学经营,最终培育成参天大树,改革促进了山区走向绿色发展”。
集体林改后,福建全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试点,2016年年底共有两个林业碳汇项目成功上线并实现首批碳汇交易26万吨、金额488万元,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