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陕西 > 正文 站内导航

2024年9月27日 陕西日报 共赴一场塞上之约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全国省级党报榆林调研活动侧

媒体:陕西日报  作者:李旭佳 马腾 薛蓉蓉 王靖
专业号:陕西省榆林市林草局 2024/12/9 15:25:31

在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基地见证“林海生金”;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探寻“文明根基”;在“楷模村”郝家桥村感受革命老区蝶变……

“熙熙九边重镇,煌煌文化名城,泱泱能源大市”。

9月24日至26日,高质量发展看陕西·全国省级党报榆林调研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5家省级党报的记者相聚“驼城”榆林,走进榆阳区、佳县、米脂、绥德等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榆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见证这座正处在转型阶段的高碳城市低碳发展的丰硕成果。

见证绿色奇迹

9月24日,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基地,无边无际的生态林郁郁葱葱。曾经,这里是威胁榆林城区的主要风沙口。

经过一代代治沙人的接力奋斗,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6%,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得益于此,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说起林场的“蜕变”,曾在小纪汗林场工作36年的榆阳区林业局党组成员罗向军有说不完的话:“通过飞播造林、承包造林等,如今240万株樟子松成为榆林主城区的一道绿色防沙屏障,我们还发展了林业碳汇。”

2021年,成立陕西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并发放首批3张林业碳票;2022年,新植万亩碳汇林;2024年,筹划上线碳汇监测交易系统……榆阳区摸索出一条“林海生金”的新路径。

拴住了榆林北边的流沙,还要拦住榆林南部的泥沙。迎着秋风,采访团走进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探寻生态治理的奇迹。

曾经,高西沟村周边21条沟像绳索一样,将全村深深地“按”在黄土高原的沟里,“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

站在龙头山上清清嗓子,高西沟村“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为采访团讲述“绿色家产”的由来:“经过60多年坚持不懈治沟治坡,我们村里40座山峁、21道沟岔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如今,依托这片绿色,高西沟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我们村1000亩苹果树总产值可达560万元。截至2023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近62万元。”姜良彪说。

“在我的印象中,陕北生态脆弱,黄沙黄土漫天。此次来榆林,我重新认识了陕北,尤其是高西沟村林草覆盖率达到70%,让人惊讶!”上海解放日报文化传播中心总监王洋说。

触摸黄土文化

风从长城起,歌从陕北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9月24日,伴随着欢快嘹亮的陕北民歌,采访团走进黄河之畔的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1.6万平方米,1万多件展品……博物馆序厅墙面上对应着黄河公里总数的5464块彩色方块如浪潮般涌动,变幻出九曲黄河图,“带领”采访团穿越时空隧道,纵览黄河流域的历史故事、大河风貌和文化渊源。

“博物馆落脚佳县、突出陕西特色,放眼沿黄九省区,从饮食、建筑到曲艺、舞蹈,展示了黄河流域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馆副馆长马张锋介绍。

红日一轮出葭州,黄河万里开浮图。木头峪村古称浮图峪,曾是走西口路上的重要黄河水旱码头。村里一座座明清旧居、雕刻精美的老旧物件,让采访团瞬间“穿越”回数百年前。

“木头峪村山水环绕、古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木头峪古镇讲解员潘换蓉介绍,木头峪村不断加强开发和保护,先后获得全国古民居保护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听着黄河的涛声,采访团走进佳县坑镇赤牛坬村。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建有陕北最大的民俗博物馆,打造了我国首部农民自编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

在这里,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起了演员:一个个戴着蓝花花头巾、羊肚肚手巾,扛着锄头、提着篮子,踏上枣林层叠的舞台,原汁原味地再现了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

四川日报记者王密被赤牛坬村集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模式吸引。她说:“300多孔富有陕北特色的窑洞依山而建,非常震撼。群众演员对生活场景的呈现也非常接地气。”

“我在村里演出两年了,每次演出能赚25元,平均一个月能挣400至500元补贴家用。”村民王俊莲笑着告诉记者,赤牛坬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汲取红色力量

9月26日,秋风吹过黄土高原上的一道道梁。在瓜果飘香中,采访团走进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

“藏”在山沟沟里的郝家桥村,是名副其实的“楷模村”。村口“农村楷模郝家桥”7个醒目的大字,承载着这里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红色印记。

2015年,刘振喜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千方百计谋发展。靠着“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该村找到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新路子。

“我们依托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郝家桥村求真务实、重视调研的传统,打造‘潮红’和‘潮农’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革命故事。”郝家桥景区讲解员李雨倩说。

如今,郝家桥村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打响“郝”字号品牌,蹚出了一条“红色教育 干教培训 三产服务 果蔬产业”的发展之路。

郝家桥的蝶变之路,使湖南日报记者唐亚南深有感触。她说:“郝家桥村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深入基层的重要性。”

采访团一路走,一路看,感受着榆林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杨家沟革命旧址,聆听老一辈革命家奋斗的故事;

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产业链条;

在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和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感受非遗的“温度”;

在米脂县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看“小米粒如何串联起大产业”;

在绥德县蔡家坪隧道施工现场,感受延榆高铁隧道建设热潮;

……

“陕北地域文化特色很鲜明,延榆高铁建好后,我一定会带着家人再来榆林旅游。”湖南日报记者吴汶奕说。

阅读 168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