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美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共命名6批46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87个“两山”基地。这些示范创建地区理应在绿色发展水平、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生活等方面起到走在前、作表率的作用。 然而笔者调研发现,有部分地方满足于已有创建成果,躺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目标不明确,没有与时俱进制定巩固和提升方案;有的地方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缺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创新路径,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一样,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明确方向,方能铿锵前行;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发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牵引作用,紧紧抓住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度障碍,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比如,四川省青川县依托新技术,实时监测茶园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氮磷钾含量等茶叶生长环境数据,形成青川“白叶一号”定制化管护方案,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安全的智慧农业模式。 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离不开资金投入。各地应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激励机制,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质效。比如,浙江省迭代优化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2023年—2025年,每年将安排18亿元资金,择优支持20个县(区)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转化与共同富裕相结合的典型样板。有了资金投入,更要强化示范建设动态管理,严把建设质量“关”,严控准入退出“线”,严格成效评估“尺”,不断擦亮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品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建立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围绕“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等转化路径,探索转化模式。各地还应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比如,重庆市巫山县依托山地立体气候和生态资源发展气候经济,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品牌—生态效益”良性发展。 相关地区只有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后半篇文章”,才能真正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路子上行稳致远。 http://e-file.isenlin.cn/#/ajaxserv/webform/ainfofrom.aspx#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