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地方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36℃高温下“菌草之父”扎进宁夏新试验田

媒体:新消息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2023/8/9 9:53:46

林占熺教授带领团队在试验田里做研究。

空气湿润了,蚊虫也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变好了

8月3日,宁夏石嘴山市,气温36℃,天气又闷又热,一丝风都没有,“菌草之父”林占熺带领他的团队走进了新试验田。

上午9点多,路边的一块试验田里,枝秆高大挺立、叶片宽阔,看上去和周围种玉米的田没有什么不同。

林占熺教授带着团队6人,一头扎进近两米高的巨菌草丛中,他走路很快,团队的几位年轻人快步跟随。

当他用手拨开田埂边巨菌草的瞬间,“嗡”的一声,草丛中的“原住民”蚊子被惊动,迅速将“入侵者”包围。但林占熺教授和团队成员有备而来,身着长衣、长裤,蚊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注意力全聚焦在菌草上。

走进菌草丛四五米,林占熺教授俯下身子从根部向上查看菌草的长势。

“这几株有效光合作用的叶片大致是9片,是什么时候种的?”

“5月21日。”

“那到今天刚好74天,这些草在下霜前还可以再长高一米。”

“你们把这几丛割下来测量一下,李晶,你负责取样带回去检测营养物质。”早已做好准备的学生们,有的拿起镰刀割草,有的拉开卷尺测量,有的拿着本子记录。

“知道为什么要你们割这几株吗?”林占熺教授一边指挥学生们割草一边说:“你们看,这里不靠最边,没有边界效应,这样测量和检测的数据会更准确一些。”学生们点头应和,同时手脚麻利地将一丛丛菌草割下,抱到田埂上。

“这边的杂草割下来,不要扔出去,就铺在地上,可以给地面保湿,防止水分蒸发。”林占熺教授将杂草踩了踩后平整地铺在地上,“在宁夏种菌草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虽然现在浇水不困难,但还要尽量保持土壤的水分。”

从上午9点多到中午12点,林占熺教授和团队的年轻人走进一块又一块试验田。团队成员蹲下来查看菌草的根系、植株的粗细、叶片的宽度和厚度,一边向林占熺教授请教,一边在本子上记录。

此次参与实验的团队成员,有两位博士研究生、4位硕士研究生。林占熺教授团队最多时有30多人,如果按照一个人在宁夏待一年算一人次的话,26年间,林占熺教授团队有300多人次在宁夏参与菌草试验,助力闽宁协作。

这是林占熺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最生动的实践。

“今天蚊子好像多一点……”林占熺教授用手拍打了一下腿上的蚊子,笑呵呵地说,“草多了,树多了,空气湿润了,蚊虫也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变好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株高227,叶长113,叶宽4.2,分裂蘖23,单丛重量5.015公斤……”学生们有序地忙碌着,数据被一组组测量和计算出来。

“3天会长一片叶子,还可以长8片叶子……”站在高大挺立的菌草丛中,80岁高龄的林占熺教授顺着菌草最高的草尖向上看去,汗水如注,顺着两鬓和脸颊流淌,很快浸透了领口和后背。

在盐碱地上种巨菌草,等于给宁夏增加了耕地面积

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的原型就是林占熺,从1997年开始,他带着6箱菌种与闽宁菌草扶贫工作队从福建直奔宁夏,经过20多年的持续帮扶,“点草成金”的脱贫梦想终于实现,当地百姓亲切地称菌草为“幸福草”。

20年前,在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一位扶贫队员在一片有水的地方种植了2000多亩菌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存活。“按理说,菌草在有水的地方应该长得更好,枯死是什么原因?”这件事让林占熺教授耿耿于怀。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关注到沿黄河一带盐碱地较多,便带领团队走进沙漠、戈壁、盐碱地等各种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不停地试种。

2011年,林占熺教授选育出两个草种,其中一个就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物种——巨菌草。就是这种草,让林占熺教授“以草代木”“以草代粮”和“生态治理”的梦想得以实现。

巨菌草含水量高、含糖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在13%—15%之间,不仅能够做成食用菌培养基来培养食用菌菇,而且是非常好的优质牧草饲料。同时,由于巨菌草自身的抗逆性比较强,还可以起到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

“我们在石嘴山中度盐碱地试种已经非常成功了,按照过去试种的经验来看,巨菌草的亩产量是玉米的两倍多甚至3倍。”林占熺教授说,“目前正在重度盐碱地试种巨菌草,最近在监测75天、80天、85天、90天、95天等不同天数的长势情况、生长规律。”

“石嘴山市有80万亩盐碱地,我们希望在这些盐碱度较高的黄河滩地等地方种植巨菌草,等于给宁夏增加了耕地面积,值得我们一起努力。”

“这里是他最惦记的地方,7月份已经来了3次,每次都是一来就下田,这些年从未变过。”团队成员周兴德从2003年开始跟着林占熺教授来到宁夏,先后在彭阳、隆德、闽宁镇、镇北堡镇等地种草、扶贫,将人生最美好的21年时光奉献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我就是被他感动的,他的这种精神,没有办法让人不佩服。”

怎么能让菌草增加附加值?最主要的是要让企业深度参与

说起这些年利用菌草进行闽宁协作的经历,林占熺教授有遗憾也有感慨。电视剧《山海情》中,双孢菇种出来了,但销售成了难题,凌一农教授不得不找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帮忙。这也是林占熺教授的亲身经历,他知道,找经销商帮忙并不是长久之计,“总结前面20多年的经验,只有政府行为加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企业参与,菌草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以前一家一年增加5000块钱收入很了不起,但现在5000块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帮不了什么大忙。”《山海情》里简单的“以草代木”种植菌菇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站在新时代的路口,林占熺教授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怎么能让菌草增加附加值?最主要的是要让企业深度参与,形成新的产业模式,让产业可持续发展。

带着《山海情》中的遗憾,林占熺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各地寻找愿意深度参与菌草扶贫的企业家。林占熺教授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援外”,认识了福建商人严孟文。2020年,严孟文回国,林占熺教授第一时间对他说,“回来做一件比挣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参与闽宁协作,让母亲河黄河成为真正的‘幸福河’。”

就这样,严孟文带着资金和对林占熺的信任来到宁夏,投资1.6亿元在石嘴山菌草创新产业园建立起国内首条菌草工厂化育苗、菌草食、药用菌生产线,建立起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示范园,巩固和拓展闽宁协作菌草技术扶贫成果。

“我们就是要做一个示范,让老百姓看到通过菌草能够赚到钱,这样他们才有信心参与到这个产业里来。”严孟文坚信,他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正如林占熺教授所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兴产业在这边曾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际上还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自从有了这个产业园,我农闲再也没闲过。”53岁的马惠萍只要一有时间就去菌菇工厂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还不耽误家里的活,这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每年收割后,地里会散落一些巨菌草,我有时会捡回去,牛和羊都很爱吃。”马惠萍家里养着9头牛、30只羊,“家里几十年一直种玉米,如果种菌草更经济实惠,我打算试着种一些。”

林占熺教授查看菌草长势。

团队成员取样测量。

2021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他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菌草技术的价值: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这是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林占熺教授表示,从1997年开始把菌草技术作为闽宁协作的重点项目以后,菌草团队一直坚持在宁夏做工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前10年的“以草代木”,让农民学会种植食用菌菇;后10年则根据宁夏实际情况,创新“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经过10多年在宁夏的示范,结果非常好,一亩巨菌草的产量相当于两亩多的玉米。“闽宁协作给了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一个发挥作用非常好的平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能够实实在在为当地乡亲们做点有益的事,我们真的很幸运。”

近年来,林占熺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宁夏石嘴山开展菌草盐碱地治理,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开展菌草荒漠化治理,以及黄河阻沙入河治理等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第一次到宁夏是1997年4月15日。”林占熺教授深情地望着眼前大片的菌草地感慨万千,“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菌草试验有需要,我们这个团队会继续为此努力。”

■记者手记

第一次联系采访林占熺教授,是7月20日,他刚刚回到福建。通话中,他一再叮嘱记者,不要关注他个人,要关注整个产业。此间,不停地有学生来询问他各种事情,来自云南、广西、河南、新疆等地的电话也不停打来,询问菌草种植等问题。

8月3日,记者终于见到了林占熺教授。此前,他先是坐了17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固原,在泾源县考察调研一整天后连夜赶到石嘴山,第二天一大早就扎进试验田。

天气闷热,在试验田里,他汗流不止,却笑呵呵地调侃:“去蒸桑拿还要花钱,在这里蒸,不用花钱的。”

做对比实验需要到隔壁田里采收几棵玉米,他严肃地说:“我们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矩,所以这个费用我自己出。”说着,拿出现金交给种田的农民。

他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把药片准备吃,看到记者要拍照,立刻把药片塞进口袋,“不要拍,不要拍,让他们看见,又要说我不听话到处乱跑了。”

“菌草之父”、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采访前,记者对林占熺教授充满钦佩,采访后,记者最大的感受是感动和心疼,他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可敬又可爱的长者。

8月5日下午,记者接到林占熺教授发来的短信:我要回福建了,感谢你们。

记者给林占熺教授回复:感谢您!请您一定保重身体!(记者 张雪梅 武晓瑜 文/图)

致敬,那一份不忍打扰的深情

林占熺教授,在闽宁协作的20多年中,成为宁夏人民熟知的名字。从热播剧《山海情》里的“凌一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个名字也在全国家喻户晓。

“把论文写在农民饭碗里,把初心镌刻在祖国大地上”,是赞美他的奉献与付出;“山海不为远,菌草同此心”,是盛誉他的梦想与情怀。他是时代楷模,更是科技明星,是新时代征程上被无数奋斗者追逐的目标。他的每一个新动态,也为很多人所牵挂与关注。

盛夏八月,当林占熺教授在酷暑烈日下走进宁夏石嘴山的一大片盐碱地,置身两米多高巨菌草丛,在蚊虫肆意叮咬中,他和他的团队沉浸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想探究他最新工作动态的我们,心中的敬仰却化为理解与沉思,无数备用的词汇浓缩成4个字的切身感受:不忍打扰。

时间不会眷顾暮年,奋斗者需要专注。在福建日报社今年的一次采访中,耄耋之年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实践“前线”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后”:“只要还活着,就要做下去。”他的眼中,仍闪耀着渴望帮助全世界贫困民众的憧憬与希望;心之所向,仍是将菌草种植技术传播到地球上更多需要的国家!

我们却不愿再多占用他的时间,不愿更多人去打扰他的专注。于是,深夜匆匆写完的数千字初稿,翌日清晨被细细翻检,删掉了每一个可能透露林老行踪的文字。这是一次艰难的取舍,是一次抛开新闻专业性的不忍打扰,更是对林占熺教授那份深情的致敬。(邹炜新)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杨丽

阅读 547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