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山西 > 正文 站内导航

金沙滩上的日出——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

媒体:原创  作者:山西省林草局
专业号:山西省林草局 2024/3/13 10:43:33

1

金沙滩,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就是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也见证了一代代山西林草人的奋斗与坚韧。

昔日,杨老令公英勇善战,誓死守卫边疆,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史诗。

如今,林草科技工作者们秉承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团结一心,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人们深深地渴望着绿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生命的旋律和希望的序曲。绿色的存在,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首赞歌,悠扬而持久,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宁静与安慰。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东北隅,内外长城宛如一条金色的项链,将2600多平方公里的黄沙、黄风肆虐的山野紧紧环绕。这里犹如毛乌素沙漠的东方前哨,也是沙漠向东南方向扩张的必经之地。

历史犹如一位优雅的编织者,为这片黄土地的人民织就了一幅幅绚烂的文化遗产。然而,历代战乱如同狂野的野兽,肆虐森林,蹂躏植被,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和无尽的哀痛。黄沙漫天,黄风呼啸,仿佛是大自然在哀鸣,诉说着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沧桑与磨难。

在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0.5%。为了改善这一严峻的生态状况,当地群众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指导下,开始大规模营造了以小叶杨为主的百万亩杨树纯林。经过不懈的努力,昔日的荒漠之地蜕变为了生机勃勃的“塞上绿洲”。

然而,自然界的生长法则历来都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那时我国的营林技术尚不成熟,手段相对落后,而土地条件又极为严苛,因此大面积种植的杨树林虽已成规模,却未能长成材。那些曾经抗风挡沙、英勇无比的小叶杨,短短20年便已衰弱不堪,大量的老化枯萎,仿佛“小老树”一般。那曾是我们绿色的保护屏障,如今却岌岌可危,黄色的危机在暗中潜伏。

针对我国北部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的艰巨性,以及土地沙化问题的严重性,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作为林业部杨树丰产林试验基地,依托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科研成果,积极发挥其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1984年10月,按照中国林业部和德国技术合作有限公司(GTZ)双方共同协议制订的工作计划,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科技服务中心于山西省怀仁县金沙滩正式成立,用以促进发展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育种造林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荒地和贫瘠的土地,提高林木质量和防护效益,最终改善山西北部的生态环境。

2

十月的雁门关外,寒风凛冽,如同尖锐的箭矢穿透骨髓。那时的科技服务中心,宛如一片寂静的荒野,只有几间孤零零的简陋房屋矗立其中,犹如勇敢的士兵坚守阵地。土炕就是人们的卧榻,粗糙而坚硬,如同大地母亲的怀抱;土炉则成了人们最亲密的伴侣,在寒冷的夜晚带来丝丝暖意。虽然环境荒凉而艰苦,但人们的心灵却坚韧不拔,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为了确保德国专家的安全,避免他们受到煤气中毒的威胁,科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整夜守在他们的炕头。这种贴心的守护让德国专家深受感动,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东方人那份淳朴、善良和金子般的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有这一批“杨树人”,经过中德合作13年的艰苦拼搏,结出了累累硕果。

经过寒暑交替的不懈努力,科技服务中心的科研人员深入晋北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他们成功完成了417组杂交实验,并培育出了五万余株杂交杨树苗。通过精心筛选和繁育,成功培育出了一批抗逆性强、生长迅猛的杨树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三北”地区不同气候及立体类型区域均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1997年,他们已收集杨树五大类的各种品种、品系1000多个,其中国内730多个、国外270多个,并通过在山西、山东、河北、辽宁、青海、陕西等12个省市铺设的试验点进行试验,筛选出抗逆性强、生长快的品系80多个,建立起了全国最大的无性系档案库和基因库。

经杂交培育,成功选育出了适应各类气候及立地条件的杨树优良无性系十个,其生长量均优于当地主栽品种30-260%,并已成功引种至我国北至黑龙江,南至湖南的广大地域。欧洲山杨的引种工作亦取得突破,其在繁殖、室内培养、移植及大田管理技术方面表现出色,成活率高达95%,步入国内先进水平之列,并已推广至黑龙江、吉林、内蒙、宁夏等地,生长量相较我国山杨提高20-30%。此外,从德国、美国、巴基斯坦以及我国北方地区收集了松类、栎类、山毛榉、桦树以及灌木树种40余个,种源及无性系总数达140多个。

3

十三年的寒来暑往,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在中德两国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一项适于中国半干旱气候条件的造林技术已基本成熟,一批代表性的生态模式,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样板。意大利、加拿大、法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的林业专家和学者相继来这里参观访问。1988年,国际杨树会议把这里作为科学考察的主要地点之一。

1997年6月1日至6日,德国、比利时、加拿大、匈牙利、土耳其等10个国家、100多位中外专家云集金沙滩,在这里召开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果及前景展望国际研讨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山西省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13年的工作成果,一致认为:该项目在造林和育种试验研究及技术推广上,为世界半干旱地区林业发展树立了样板和示范。中德山西省林业技术合作项目负责人西贝特将之称为最成功的绿色生命工程。

经过十三年的紧密合作,科技服务中心在林业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金沙滩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研究设施,包括组织培养室、种子检验室、病理试验室等,为林业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还成功验收通过了十多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评奖中屡获殊荣。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中德林业合作项目荣获山西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殊荣,这标志着该项目在林业领域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1997年5月,一部详尽的专著《中国北部黄土高原区造林技术研究》以中德双语正式在德国出版,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德技术合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服务中心与外界林业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望着昔日曾是黄沙弥漫、已是百里林海的金沙滩,时任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局长周宏深有感触地说: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在引进、吸收、消化、积累国内外许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中,我们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使全局干部职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充分认识到,作为内陆地区必须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筑巢引凤,用强烈的使命感和进取心赢得理解和支持,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赢得时间和效率。

4

新世纪的曙光并未给科技服务中心带来期盼中的希望,随着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的落幕,外国专家如同退潮般离去,以中国林科院和山西省林科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也随之解体,局里的核心科研力量也纷纷调离。失去了资金的滋养,未完成的科研项目陷入了停滞的困境,或是被遗弃在一旁,或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大家陷入了迷茫的漩涡,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发展方向又在何方。

在时任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周玉泉的带领下,当时刚分配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李丕全,凭借他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林业事业的无限热爱,迅速融入了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他深知,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遗留下来的丰富杨树资源和高尖端技术设备,是一份极其宝贵且独特的财富,同时也是他实现自身价值、为林业事业奉献的重要平台。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杨树品种的改良和选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周玉泉主任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下,李丕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敬业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研究杨树的生长习性、遗传特性以及生态环境需求,精细地挖掘并整理出大量珍贵且具有潜力的杨树资源。他不满足于仅停留在资料层面,而是多次深入到林间地头,亲自观察、记录和分析每一株杨树的生长状况、抗病能力和木材质量。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林业事业的热忱,使得他的杨树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除了深入挖掘杨树资源,李丕全还积极申请并参与省级科研项目,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他与同事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他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结合林业生产实际,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杨树育种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杨树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还显著增强了杨树的抗病虫害、抗风沙、抗盐碱能力。

“我只是千千万万林草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我并没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丽事业,只是坚守科技兴林的初心,长期从事杨树育种、良种繁育和栽培技术等领域的科技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也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已经成长为正高级工程师的李丕全如是说。

李丕全凭借他卓越的专业素养、不懈的努力和对林草事业的忠诚,在杨树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为山西省林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和赞誉。

5

李丕全,一个由技术员逐渐成长为正高级工程师的科研者,长期深耕于杨树林木遗传育种的探索之路。他不仅在杨树品种选育、植物组织培养、杨树退化林分修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抗逆性品种引进、乡土树种选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学术成果丰硕,累计发表了24篇学术论文,为杨树研究的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在李丕全高工的带领下,科技服务中心的科研团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功鉴定了7项省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包括“半干旱地区杨树抗逆性新品种选育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技术研究”、“白杨派杂交新品种选育与快速繁育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杨树育种的视野,也为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在李丕全的带领下,他们还荣获了4项省科技进步奖,为山西省的林业科技发展树立了典范。通过山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他们培育出了中金杨3个无性系、群改杨2个无性系、金白杨5个无性系、金黑杨3个无性系和彰武松1个无性系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为山西省北部和周边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优良无性系和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共繁育了60多万株苗木,并成功推广应用了52万株。这些苗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山西省北部和周边地区的良种使用率,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丕全的卓越成就,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闪耀着他个人的才华与勤奋,更展示了科技服务中心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他的故事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后辈科研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投身于林业科技创新事业。

6

众多科技项目为科技服务中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包括了2009年、2011年、2014年、2016年和2017年的中央财政林业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同时,还有2017年的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如同一座宝藏,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科技服务中心储备的杨树种质资源,还锻炼出了一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在省级科技项目中,涵盖了省林业厅历年科技创新项目及省财政厅的成果转化项目共8个。这些项目促使科技服务中心的科研成果走出纸面,实现实际应用,为山西省生态效益的发展作出贡献。此外,还包括了省科技厅2013年度的科技攻关项目和2014年度的国际合作项目,旨在拓展科研视野,并为他们提供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局机关自选课题的研究,总数高达30余项。这些课题涵盖了多个领域,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也不乏应用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致力于深入探讨杨树生长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以期为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而在应用研究方面,课题涵盖了杨树种植、繁殖、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旨在为我国杨树产业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这些自选课题中,不仅关注了杨树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还极为重视杨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有一项课题研究了杨树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为杨树种植区域的优化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有课题研究了杨树与其他树种的混交规律,为雁北地区的退化杨树林修复工作,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杨树繁殖方面,探索了多种繁殖技术,如组织培养、根繁、嫁接繁殖等,以提高杨树的繁殖效率和苗木质量。同时,为了解决杨树病虫害问题,课题研究了各种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旨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不断提高杨树的生长效益。

7

立足实际、志存高远——是科技服务中心始终秉持的信念。立足实际,就是要深刻理解当前所拥有的资源、技术和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志存高远,则意味着我们的目光不仅要聚焦在当下,更要放眼未来,追求卓越,努力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研水平。

在杨树育种领域,他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如何使杨树生长更为迅速、抗虫和抗逆性更强等生产实际需求的。为此,他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如远缘杂交育种、伐桩嫁接技术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杨树产业的发展,还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除了育种工作,他们还致力于建设全面、系统的杨树种质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仅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各类种质资源,还将致力于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和利用。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研发、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科普教育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我国的杨树科研事业提供坚实的支撑。

在引种驯化方面,他们针对半干旱风沙区、盐碱地等特殊生态环境,积极引入耐盐碱、抗干旱等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例如,成功引入了耐盐碱的松柏柽柳、抗干旱的长柄扁桃等植物,这些植物的引入不仅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为类似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除了进行独立研究外,他们还充分发挥协作精神,通过科技支撑、科研协作、子课题等方式,与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例如他们与大同大学碳材料所联合开展的“石墨烯在林木育苗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案例。该项目旨在探索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在林木育苗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林木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研究过程中,他们紧密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攻关,经过不懈努力,初步揭示了石墨烯对林木根系发育的作用机理,为林木育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重要发现不仅为我国林木育苗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石墨烯这一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拓展了新的领域。同时,该项目还展示了科技服务中心在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的优势,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与各类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形成了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8

“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技术研究”这项研究,是对我国山西省124万亩杨树退化林分的紧急更新改造需求做出的针对性回应。杨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的生长环境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杨树林分出现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功能。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科技服务中心决心立项开展了这项研究。

从2003年至2009年,这项研究历时七年,期间建立了超过4000亩的试验林地。他们通过不断地试验和优化,最终成功构建了成熟的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包括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如伐桩嫁接、生根促进剂应用、林分结构调整等,为杨树退化林分的快速修复改造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该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其成本仅为常规植苗造林的三分之一,对原有生态系统的扰动较小。它能够迅速实现林分郁闭,大大缩短培育周期,对于我国北方杨树栽培区的各种立地类型,包括“小老树”、杨树丰产林、杨树农田林网和四旁树等,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这为我国杨树退化林分的修复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这项技术为核心支撑,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的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改造模式取得了重大成功。2015年,三北防护林局在大同召开了退化林分修复改造现场观摩会,展示了该项技术的实际效果。2016年,召开了现场培训会,推广该技术给更多的林业工作者。2019年,召开了现场研讨会,进一步和全国诸多省市的林业工作者探讨了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改造技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

9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被那些耀眼的成功和先进的技术所吸引,然而,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却往往不易察觉。实际上,每一个成功的科研项目都离不开失败和挫折的磨砺,教训的积累,以及不断的分析总结和改进提高。

回顾2008年的一个经历。当时,从内蒙额济纳旗引进了胡杨种子。然而,由于这些种子是陈年旧种,当年的播种结果全军覆没。在这个挫折面前,他们没有气馁,反而从中汲取教训,积极寻找失败的原因,最后发现胡杨种子生命活力只有10天左右,一个月后就会完全丧失活力。于是,在第二年6月底种子成熟时立即前往现场采购,买回来后的第三天就进行了播种,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个过程说明,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中学习和总结。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例子是杨树伐桩嫁接。虽然在第一年嫁接取得了成功,但随后却遭到了白杨透翅蛾的严重危害,20亩试验林的中金杨全部风折,导致了一次失败的尝试。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使用性引诱剂和粘虫板相结合,仅需一亩地5块钱的成本,就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外,在白桦播种试验中,吸取了遮荫覆盖去除时间过早导致苗木灼伤死亡的教训;在半干旱地区,对梭梭、沙冬青等耐干旱植物进行了适应性试种,最终导致的失败。

科研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突破性的成果都凝聚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然而,正是这些失败,成为了他们追求真理和创新的催化剂。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试验了1000种失败的方法。”他们正是带着这句话的决心,勇往直前,迎接科研路上的挑战和失败,不断砥砺前行。

10

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是贯穿科技服务中心所有人心中的信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饱不想家”这句话就成为了前辈们经常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科技服务中心所在地,距离最近的镇子还有好几公里远,说是荒郊野外也不为过。曾经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很多人一投入工作,好几个月不回家都是常事。每当冬天来临,呼啸的北风总是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大雪过后,泥泞且滑的道路几乎每个人都摔过跟头。然而,他们每日却只能吃上“三白”,就是“白菜、豆腐和土豆”。近些年,条件稍微好一些了,还能时常吃到一些新鲜蔬菜,在以前,能吃顿“鸡蛋碰糕”就是过年了。“鸡蛋碰糕”,就是煮颗鸡蛋,只能用黍子面蒸的素糕碰一下,沾点鸡蛋味儿就着吃。

林业行业的工作艰辛也是出了名的,因为野外有林子的地方大都较为偏远,而林业科技工作更是比常规的生产工作更加艰辛。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是正常情况。许多任务都需要科研人员亲力亲为,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因此,林业科技工作的强度、艰辛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都远超过了普通的工作领域。

每年的春季,当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际,他们便踏上了外出调查收集资源的征程。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只为了找到那些科研的材料和资源。夏季,他们又投身于扩繁和栽培管理的工作中,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阴雨连绵,都坚守在科研的岗位上。而到了秋季,他们更是要进行为期30-40天的试验林调查,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他们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坚定的毅力。

在林业科技工作的道路上,他们不仅面临着环境的考验,还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2017年3月28日,他们在霍州七里峪采集杨树种质资源时,遭遇了大雪封山的困境。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打滑,几次险些掉进深沟。面对这样的危险境地,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地化险为夷。这些经历不仅展现了他们坚定的吃苦精神,更彰显了他们无私的奉献情怀。而在2018年3月14日,他们在陕西秦岭收集杨树种质资源时,又遭遇了200多吨巨大石块阻断山路的惊险一幕。当时,石块从天而降引发的巨大灰尘就在他们前方,看得是清清楚楚,听得是真真切切。面对这样的危险场景,他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继续坚持完成了工作才返回。这些经历不仅证明了他们卓越的科研能力,更展现了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风貌。

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为我们的家园带来了绿色的希望。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下,为了探寻绿色的奥秘,不断地辛勤付出,书写着一曲又一曲的奋斗篇章。

11

这些林业科技工作者们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常年奔波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有时甚至要忍受着与亲人分别的痛苦。然而,他们从未抱怨过一句,始终坚守在科研的岗位上,为了我国的林业科技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于林业科技事业中。他们怀揣着梦想,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金沙滩这片土地留上下了独特而深刻的身影。

2018年,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黄忠越,便积极参与了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所负责的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工作。林木种质资源,作为林木良种选育的基石,对于国家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该杨树种质资源保存库位于朔州市的怀仁县与应县周边地区,地理位置处于大同盆地的南端,地势平坦且水资源充沛,紧邻桑干河这一季节性河流。这项工作除了需要在电脑前录入数据,还走出办公室,进行实地调查与资源收集工作。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出去“转一转”,但实际上背后的辛苦可不简单。他为了观察树木生长,经常爬山越岭,穿梭密林。他特别关心杨树生长得怎么样,总是及时去了解。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他养成了长期到田间地头做调查的习惯。为了让库圃建设持续下去,建立了6.7公顷的扩繁圃和5公顷的采穗圃,目标是选育出优良品种,此外还建了5公顷的无性测定林。这样一来,前期保存,后期科研,库圃结合,就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林木种质资源库。

作为科技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黄忠越始终秉持着对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为了确保杨树资源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他与同事不辞辛劳,即使在双休日也坚持投入工作之中。他们常常清晨六点多便起床,深入实地详细调查杨树的保存状况及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通过精心采集和制作,共完成了350份杨树标本,并成功构建了展览室,其中陈列了涵盖胡杨、白杨、青杨和黑杨四大派系的132份凭证标本,包括杨树的枝、叶、花等各个部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的科研工作,杨树种质资源保存库项目已经步入正轨,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杨树种质资源大家庭。

从象牙塔走出的技术“小白”成长到经验丰富的“一把手”,六年来,长期从事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技推广示范和重点研发等领域的科技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以杨树林木遗传育种为中心,在杨树品种选育、植物组培、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抗逆性品种引进、乡土树种选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3个山西省地方标准的编制,繁育良种50多万株,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20、2021连续两年被评为杨树林局先进工作者,2022年获得单位嘉奖。2023年,被评为了全省“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黄忠越与林草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爱上了林草科技工作。

吕林芳,这个名字背后亦承载着无数次的坚持与努力,她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在组培室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从她踏入这个领域,就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与曲折,但她从未退缩,而是选择勇往直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从未被打倒,反而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为了攻克科研难题,吕林芳毅然决然地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在单位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她深知,科研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只有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才能破解那些困扰着人们的难题。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吕林芳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她成功破解了文冠果组培生根难的问题,将原本一直徘徊在20%-30%的生根率提高到了惊人的80%,这一成果在国内达到了领先水平。吕林芳曾说:“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我们做不到。我就不信文冠果的组培生根率无法提高。”她的这种坚定信念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成为了她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然而,吕林芳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成功破解了文冠果组培生根难题后,她又毅然投身于扶贫攻坚事业当中。她深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扶贫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吕林芳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每一个问题。她深入基层,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些年轻人的身影,犹如星光一般闪耀在这片热土之上,为林业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2

四十载风雨兼程,三代人薪火相传,科技服务中心在时间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它已经成为山西省直林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林业科技的进步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扎根基层,致力于林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他们的辛勤付出,为科技服务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年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他们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推动科技服务中心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科技服务中心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50个长期科研基地之一,是山西省外专局引智成果基地,同时也是北京林大、山西农大、大同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还是山西省林业技术推广实训基地和山西省首批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如今,青年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正崭露头角,他们充满活力与创意,为科技服务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不断推动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科技服务中心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四十年的坚守与发展,科技服务中心已经从一个基层科技单位成长为一个集科研、开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老中青三代人默默地流在金沙滩这片土地上的汗水,在太阳的照耀下,已经浇灌出了盛开的花朵。

金沙滩上没有沙滩,但有日出。

阅读 676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