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来源:新华社)
创新种质资源
防治物种入侵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国林科院生态所湿地研究团队也加入这一研究领域,他们基于湛江红树林湿地中互花米草分布现状和生态特征,在多次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刈割+覆盖”的最小干扰、最低成本治理方式,在雷州半岛和北部湾推广应用,并开展了治理过程的全过程监测和跟踪评估,巩固生态治理成效,助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提升目标。
有害生物常常表现出与入侵生物类似的暴发特点,廖宝文研究员团队率先研究并提出红树林急速退化的防控技术,对2012年以来首次在红树林区暴发成灾、致使红树林急速退化或死亡的蛀孔动物——团水虱危害,率先开展了应急防治研究,探明了规模化养鸭、海水污染所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团水虱暴发成灾的诱因,提出截断污染源是综合防治的关键,研发出烟熏法、混合药剂涂抹法等多项应急消杀技术,使危害率由原来的60%减至10%以下,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柚木驼蛾在我国红树林大面积频繁暴发,对红树林生态安全和当地生态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曲良建研究员组建科研攻关团队,立足对害虫持久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研究提出了成虫期信息素监测-幼虫期专性微生物防治-蛹期释放天敌昆虫的生物调控策略。首次鉴定出对柚木驼蛾雄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活性化学物质,初步完成了高效专性微生物菌株和天敌昆虫筛选。通过对上述技术产品的研发孵化及集成和优化,团队将构建以柚木驼蛾为核心的全链条式持久型主动防控技术体系,筑牢红树林生态系统主动防御的“生物盾”。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平台
要想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演替规律,长期科学观测数据是关键。依托热林所建立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我国首个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紧接着,生态所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又联合共建了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生态站的组网布局为我国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平台支撑。
生态所朱耀军研究员和团队成员自2010年就“盯”上了湛江这片红树林湿地,并长期“蹲点”守候。他们依托建成的生态站在广东湛江建成综合实验室600平方米,布设了20多个固定样地和10条监测样线,长期开展红树林湿地水、土、气、生要素观测研究,充当着守护这片“国宝”的“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脑”。团队还对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本底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在雷州半岛发现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近危(NT)级别的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对我国珍稀红树植物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受沿海滩涂立地可达性困难的限制,遥感成为红树林调查监测的重要手段。资源所森林和湿地遥感应用创新团队,在首席专家刘华研究员的带领下,赵峰副研究员等专家立足湛江红树林营造林核查需求,通过无人机遥感可见光和激光雷达同步数据,充分利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发展了机器学习和多潮位淹没信息结合的红树林识别方法,从单木提取、生长量、生物量参数提取方面,挖掘低空遥感智慧“天眼”的功能,实现了营造林精细化监测和核查目标。此外,生态所郭菊兰高级工程师团队创新应用物联网、云平台技术架构,研发了适用于红树林寒害和富营养化监测预警系统,提升了精细化监测水平。
红树林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所青年专家王宇航博士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遥感时间序列数据的红树林覆盖变化分析方法,研发了“红调宝”监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和地面调查,阐明了红树林物候特征和生长规律,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红树林保育提供技术支撑。
湛江红树林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重要节点。生态所龚明昊研究员团队研发了集声音记录、智能采集、精准定位和数据分析功能于一体的“监测通”软件,直接服务于湛江红树林水鸟监测和栖息地调查,解决了数据采集手段落后、工作强度大等难题,并系统分析了在雷州半岛水鸟栖息地质量和受胁状况,深入研究了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状况和种群动态,为迁飞通道上水鸟栖息地优化和质量提升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服务国家行业科学决策
长期以来,中国林科院以热林所、生态所、速生树木所、森环森保所、资源所为主体的红树林研究团队承担了众多科技攻关项目,不断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相关技术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我国南部沿海人工恢复红树林数万亩,为助力扭转全国红树林面积减少趋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众多成果基础上,中国林科院的专家继续致力于为行业发展、国家生态治理,以及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
红树林湿地与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组成了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研究员团队牵头开展红树林湿地碳储量和碳汇能力估算研究。相关成果对于全面准确估算湿地碳储量及其源汇能力,科学制定湿地保护修复策略,助力我国林草“双碳”目标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还牵头编制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规范》林业行业标准,于2023年11月1日起实施,为规范红树林湿地监测体系、监测方法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红树林保护的标准体系建设。此外,森环森保所朱建华研究员作为国家温室气体“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组专家,参与核算了2005—2021年中国主要内陆和滨海湿地(包括红树林)的碳汇现状,相关成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的重要履约内容,于2023年递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多年来,中国林科院制定了多项红树林国家和行业标准,助力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高质量发展。相关团队全程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备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参与起草“红树林之友”共同声明,并组织撰写红树林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今后,中国林科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开展“国宝”红树林研究,继续发挥合作平台作用,吸引更多国内外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红树林保护,为保护红树林资源、构筑沿海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