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大熊猫的纪录片很多,但聚焦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的题材就很少了,而青年导演苟一戈用镜头记录了在人工圈养环境下的熊猫野化放归、重返森林的“回家”路。
学习摄影
透过镜头看世界
苟一戈是成都人,虽然从小生活在都市,但每逢假期,家人都会选择去川西游玩。横断山,这片神奇多元的山脉,自幼便印刻进他的心里。后来学国画,水墨山水,也影响了他的审美。
在北京读大学期间,苟一戈学的是摄影。毕业后,从事纪录片摄影师工作,那时候,他觉得纪录片是一种很酷很自由的行业。不过,很快他就感觉到纪录片行业中摄影这个工种的局限。
“在故事片的创作中,摄影是个很重要的工种,导演会把很多权利交给摄影师。但对纪录片来说,项目目的、运作方式、主导者的层次都有很大不同。在大多数纪录片项目里,摄影这份工作的决定性并不大,甚至以前在电视这个行业里,摄影师不叫做“摄影”而叫“摄像”。虽然你在拍摄中倾注了很多想法和创造力,但最终剪出来,那个东西和你看到的、记录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个片子是导演的,片子里的世界也是导演的,只有导演,才拥有一部纪录片的主导权。”于是,苟一戈转了导演。
转行导演
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作为四川人,苟一戈骨子里还是有一份悠闲:“我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完成一些叙述和表达,创造些东西出来,如果能够达到淋漓尽致的状态就很不错了。”苟一戈强调这种叙述与表达不是停留在自己小小世界的,而应该是对他人,对其他生命,对世界的关心。“纪录片是与他人的互动,与世间万物的互动,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对他人有益,对世界有益的。”
“我绝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影视从业者罢了。在我看来,这个职业退回100年前和木匠是一样的,你把一把椅子做好,做巴适了,别人坐着舒服,你看着舒服,这就给你带来很大的快乐。当然,这就要求你要练好手艺,作为纪录片导演,大家说的‘讲故事’就是我们看家的手艺。‘讲故事’,我理解的就是传达信息,在哪一个点用什么样的方式传达一个怎样的信息,让观众一以贯之的看下去,看完30分钟,挺不容易,这需要很高的技巧。你得去琢磨自己的手艺,要自成一派,也要与时俱进。”
苟一戈拍纪录片不会局限在某个题材上。“对于一个木匠,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扇窗户,一扇门,他都可以做。对纪录片导演来说,对人、对事、对一草一木,都是你要去观察,去容纳,去思辨的,所以,现实类、文化类、历史类、自然类、科技类,这些纪录片我都在做。我很喜欢在不同的选题中去找寻自己的视点,因为视点的背后是世界观,我在寻找和更新自己的世界观。”
深耕四川
“窗含西岭千秋雪”
“四川多山,尤其是连绵不断的横断山以及山那边的高原,是我选题取之不尽的宝藏,造访这些名山大川,探索未知的疆域,乃我心之所向。”
——《中国影像方志·峨眉山》导演手记
近些年,苟一戈将纪录片选题放在四川,特别是川西横断山一带。“走出去了,才意识到家乡的这片大山是块巨大宝藏,它也是我童年就埋下了的创作根基。”
纪录片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对于创作者来说,创作根基是非常重要的。“生长的土壤,童年埋下的种子,它们决定着我的兴趣爱好、世界观和价值观。美国电影一看就知道是美国的,日本的电影一看也知道是日本的,韩国的也是,那么中国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中国的纪录片又应该是什么样的?这背后有一种文化基因的东西在里面。今天我们做的片子应该有这种文化自觉,它不会完全是古代的了,它是什么?如果说一个作品是属于时代的,那么创作者应该去思考这个时代,如果说一个作品是属于这片土地的,那么创作者应该去认知这片土地。”
苟一戈说,他的目标是做一个淋漓尽致的片子。“因为一个片子出来之后,会有很多遗憾。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太多:因为阅历还不够,对事物的认知有限,拍摄中也有很多技术上的疏忽、失误,总之满是瑕疵,拿不出手。”
“每做一个片子,都像是翻一座山,前期去啃书、去调研、去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去更新自己的世界观,直到你爬到一定高度,你看这个事情的角度就和在山脚下不一样了,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这是做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不过,等到这个选题做完之后,摆在你面前的又是另一座等你去攀爬的山,可能更高,更难,不过真是乐在其中。”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