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大讲堂聚焦李约瑟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2024-11-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日前,第七期木材大讲堂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开讲。
在本期讲堂上,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梅建军作了题为“李约瑟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报告。
李约瑟是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1942年,经不懈努力,李约瑟终获英国政府派遣前往中国,身份为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1943年初,他抵达重庆,数月后创立了中英科学合作馆。有了运行经费和工作人员,他便制订了详细的考察计划,马不停蹄地在中国后方各地奔走和考察。
“在中国的3年多时间里,李约瑟出行11次,行程达3万英里,足迹遍及中国西南的云南乃至中缅边界、东南的福建、西北的甘肃。李约瑟详细地记录了走访的每一所大学和每一家研究机构的现状。其中就包含木材所的前身——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乐山)。他还与唐燿、王恺等老一辈木材学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记录了中国木材科学的开拓性工作、早期木材科学机构的图景。”梅建军说。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科研条件极为艰苦,但我国在科研领域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时,中工所木材试验室(乐山)的工作很具影响力,承接了不少政府各部门委托的任务,也培养和储备了大批木材科学的人才,如成俊卿、王恺、何天相、屠鸿远、喻诚鸿、柯病凡、陈桂陞、何定华、李源哲、汤宜庄、张英伯、张寿和等。李约瑟看到并感受到了中国知识精英在国难当头的境况下所焕发出来的坚韧精神,他也从中领悟到,中国文明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蕴含着不可撼动的巨大的精神内涵和力量!”梅建军说。
1943年5月,李约瑟草拟了《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写作提纲。1948年5月,李约瑟正式向剑桥大学出版社递交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写作、出版计划。1954年8月,《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一卷正式出版。截至目前,已出版了25个分册。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是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学术著作之一,被誉为‘史上曾尝试过的最大的有关跨文化交流和历史综合的壮举’;对欧洲文明中心论提出了挑战,强调了非西方文化和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有效地改变了世界理解科学发展的方式或途径;推翻了学界有关中国思想和文明的大量成见,揭示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曾极大地受惠于中国,将中国融入世界历史、对东西方受过教育的公众更好地认识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梅建军说。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引发了海内外各界持续的关注与讨论,至今仍是中国文化与科学发展讨论中避不开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和反思李约瑟的思想遗产。‘李约瑟之问’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视角揭示了东西方文明演进轨迹的差异,也揭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巨大塑造作用,体现了李约瑟先生本人对于人类文明‘百川归海’发展图景的预测,也提醒着今人应摒弃东西方文明的偏见,为对话和交流付出努力。”梅建军说。
本期大讲堂主持人、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傅峰表示:“科研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抗战时期各学术机关被迫迁往更远的西部,和他们的贫困与简陋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科研最好的时代。广大木材科技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明了前人研究的成就及尚待深入研究之内容,从中校准方位;要公而忘私、忠于所事、信而不欺、勤苦奋斗、持久不懈;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方能做出骄人成绩。”(王江江)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