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让寺门哗,
只看珙桐几树花。
—— 近现代·江庸
四月末,国家植物园(北园)的珙桐花盛开了,如白鸽翅膀般的总苞片随风起舞,展示着自己独有的美和对和平的向往。珙桐作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也是著名的植物“活化石”,无论在古生物研究,还是栽培应用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期专家带您识花草线上课堂,特邀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吴超然,为大家介绍中国特有植物珙桐发现、栽培、保育等相关知识。
吴超然,国家植物园(北园)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濒危木本植物引种与保育工作。主持“槭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及迁地保育”,“国家植物园(北园)露地濒危木本植物现状分析研究”课题。参与北京市财政项目“珙桐引种繁育及试种试验项目”;参与国内多个国家级濒危植物迁地保育工作。发表科技论文及科普文章数篇。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国家1级保护植物。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的孑遗植物,世界著名的植物“活化石”,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陈俊灿,2007)。
第三世纪早期, 全球气候比较温暖。全球范围内,珙桐广泛分布于北美、俄罗斯、中国东北和日本等地(Manchester et al, 1999, Manchester, 2002 )。化石记录表明, 珙桐在古新世、上新世在北美广泛分布, 上新世珙桐种群也曾广泛分布于东亚, 但第四纪冰期导致其发生了大规模的灭绝(Eyde, 1997; Manchester et al, 2009), 仅在中国的西南与中部存留下来(彭玉兰等,2003)。
01 珙桐名字的故事
珙桐的名字很多,如中国鸽子树、手帕树、四川当地人称其为水梨子。1869年被法国传教土和博物学家谭卫道(Père David -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 ,1826~1900)在四川省穆坪县(现四川省宝兴县)首次发现活植株,并采集标本后寄回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71年,由法国植物学家亨利· 欧内斯特 ·拜隆(Henri Ernest Baillon,1827~1895)利用谭卫道的标本,将其发表,定名为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种加词 “involucrata” 为 “具显著总苞”之意 ,属名“Davidia” 用谭卫道的姓命名(胡进耀等, 2003;陈迎辉等,2010)。
谭卫道(Père David -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1826~1900),法国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及天主教遣使会会士。第一位到中国西南青藏高原边缘山区采集的博物学者(罗桂环,20)第一个系统探索远东地区的西方植物学家。他是最早到中国内地考察动植物物种的欧洲人之一,也是研究中国物种地理分布最早的人之一,其在华 26 年(1862~1888)中,前后三次到中国内地探索。依靠深厚的博物学背景,并作为传教为依托,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与活体。他是最早发现并描述大熊猫、珙桐、金丝猴、麋鹿等物种的西方人(朱昱海,2014)。在中法两国,谭卫道均是19世纪博物学史以及生物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李蕾和沈弘,2021)。
△谭卫道(Père David -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 ,1826 ~1900),(朱昱海,2014)
02 国内引种及现状
很长一段时间,珙桐处于长在深山,无人识的状态。直到1954年,时任总理周恩来在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正好赶上珙桐盛花期。总理第一次见到这种植物,被其花朵奇特美丽的样子所吸引,好奇之下,询问当地工作人员这种植物的名字。得到的答案——珙桐,它的故乡正是中国。日内瓦当地有很多家庭均栽植珙桐,这让周总理感到十分惊讶,他随即询问了随行人员,竟然没有人对珙桐有所了解。回国以后,总理提倡中国林业科研人员展开对珙桐引种及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工作(张家勋等,1995;陈俊灿,2007)。1970年至今,中国对珙桐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古植物学。目前,中国除云南省袁家湾珙桐市级自然保护区(专门的珙桐保护区)外,还建立了三个迁地保育中心,分别是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李家寨试验区(4hm2)、湖北省五峰后河林场(13.3hm2)、浙江省临安天目山临安先林业科学研究所(1.5hm2),迁地保育繁殖珙桐成活率达80%以上,生长良好(贺金生等,1995)。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及植物园对珙桐进行了引种及保育工作,如国家植物园(北园)、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湖南森林植物园、黄山树木园等(胡一民,2008;陈迎辉等,2010;周月桂,2021;郭馨怡,2021)。
△珙桐初开花序 紫红色
03 国内分布情况及气候特点
珙桐天然分布于中国亚热带西部中高山地区,成间断零星分布。从行政区域角度看,分布在中国的8个省市,贵州、湖南、湖北、陕西、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及甘肃(贺金生等,1995)。具体见下图,从图中可见珙桐的水平分布呈马蹄状。垂直分布从600米(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2400米(四川省天全县)、3200米(云南省高黎贡山)(孙国梁等,1993;贺金生等,1995)。
△珙桐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图
(张清华等,2000)
珙桐分布区的气候特点,夏凉冬季较温和,年平均气温8.9℃至零下15℃,1月平均气温0.43~3.60℃,7月平均气温18.4~22.5℃,极端高温35~38℃,极端低温为零下7~18℃,年降水量600~2600.9mm,>10℃活动积温2897.0~5153.3℃,平均相对湿度80~85%。珙桐分布区的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pH在4.5~6.5,土层较厚,多为含有大量砾石碎片的坡积物,基岩为沙岩、板岩和页岩。珙桐多分布在深切割的山间溪沟两侧,山坡沟谷地段,山势非常陡峻,坡度约在30°以上(贺金生等,1995;张家勋等,1995)。
04 野外濒危原因
珙桐
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珙桐野外濒危的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变化。化石记录表明, 珙桐在古新世、上新世在北美广泛分布, 上新世珙桐种群也曾广泛分布于东亚, 第四纪冰川导致珙桐大规模灭绝,分布地仅存于中国。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及结合生态信息系统,并以全球气候预测模型为依据。学者们预测出2030年珙桐的适宜分布区将发生改变,适宜分布区将减少20%,珙桐现在的分布区将更加碎片化(张清华等,2000)。
珙桐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其原生境多为温凉、湿润 、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不能忍受38℃以上的气温)。珙桐种子败育严重、休眠程度深;加之种子萌发困难及幼苗生长对环境要求高;及种群内幼苗、幼树死亡率较高(罗世家等,2009)。人为破坏,也是珙桐野外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珙桐知名度的提高,挖掘野生苗,过早、过多的采集珙桐果实现象常有发生。研究表明,人类对珙桐果实的采摘,会导致许多地区珙桐种群严重缺乏实生苗(吴刚等,2000)。
△珙桐果实
珙桐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其自身不仅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古植物学、古地理学、植物进化等多领域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珙桐的树皮和果皮等有工业用途,木材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片中含槲皮素,山奈酚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黄江等,2005)。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