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辽宁 > 正文 站内导航

本溪:从“最穷”到“首富”的产业脱贫样本

媒体:本溪日报  作者:不详
专业号:辽宁种苗 2019/11/20 10:39:21

——寻访老黑山村平欧大榛子产业发展脉络

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位于辽吉两省边界,地处偏远,2003年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全县最穷的村。然而,仅仅十余年时间,到了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就达26100元,成为全县“首富”,全村287户家家都有农用车,150余户还买了小轿车。

从“最穷”到“首富”,蜕变是怎样发生的?

深秋的老黑山村,是一片棕黄色的世界,田地里、山坡上、道路旁,村民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平欧大榛子树,“富民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场院里晾晒着待加工的榛果。就是这个户户参与、连续5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的平欧大榛子产业,让老黑山村完成了从贫到富的“重生”。

寻路径:从种大田到栽榛子林

穷,曾经是老黑山村的标签。老黑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又常年以玉米为主,靠土里刨食勉强糊口。上级政府虽经常救济帮扶,但仅靠“输血”,也难从根儿上改变窘境。村里65%以上的劳动力都要外出打工谋生活,多数到周边县的小矿山、小煤窑去干苦力,有时还发生事故,那时村里流传一句顺口溜:“生的没死的多,小的没老的多,结婚的没离婚的多”。

穷,是因为没有好的发展路径。“只有发展自己的产业,自己会‘造血’,农民才能富。”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全介绍说,为寻找致富产业,当年,村两委班子组织党员干部们自己花钱买火车票、汽车票四处考察,还把外地种生姜、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经验带回来“试水”,但都因各种原因“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

他们在反思中认识到:只有因地制宜,寻找有前景、有市场的致富产业才是“真经”。2003年,他们得到一个信息:县林业局要开发一个在山区种植平欧大榛子的项目,并且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服务。这条信息让村两委班子成员眼前一亮,他们在考察时就曾了解到,榛子营养价值高,受市场青睐,而且易储存、价格稳,是一个有“钱”景的经济作物。项目是好,但是否适合自己呢?这次他们没有盲目上马,而是先请来专家“把脉”,结论是:老黑山村气候温暖、日照充足,全年无霜期165天以上,山坡地多,特别适合榛子生长。

这简直是天赐的“金饭碗”啊!村里当即拍板:抓住机遇发展平欧大榛子产业。经过努力,他们争取到了这个项目,并得到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

然而在推广这个项目时却遇到了阻碍。村里88岁的老人吴金福说:“农民不种粮,纯属瞎胡混。”有的村民看种平欧大榛子要三四年才能见成效,不敢尝试。怎么办?村里决定用典型引路,动员党员干部带头试种。经专家指导,在村里先选出121亩适宜栽种榛苗的连片山地试种,村民不愿意种的,就由党员干部拿出自家的土地交换。很快,这片山地栽上7万多株榛苗。

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榛苗长势喜人。2006年,初果期到了,第一批栽种3亩地榛子的党员柳茂全,每亩净收入3000多元,共赚1万多元,这相当于他以前种玉米3年的收入总和啊!到2007年,每亩收入达到7000多元,比种玉米收入提高了6倍。通过发展大榛子,陆勤忠等27户农民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

转观念:从小打小闹到户户参与

典型引领最有效。第一批种榛子的村民富了起来,一些原本有着“观望”心态的村民心思便活泛了。村两委也在思考:仅有27户农民参与种植的121亩大榛子,项目再好也就是小打小闹,形不成产业规模,难以改变全村人的贫困面貌。

于是,趁热打铁,村里把柳茂全、陆勤忠等头一拨种榛子获益的村民组织起来,用致富经历做“敲门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柳茂全跟老乡们算了一笔账:“我一亩地平均收入7000多元,你种苞米一年收入1000多元,我干一年、歇两年,你们也撵不上我。”经过他们苦口婆心地动员,村民们纷纷加入到种榛子的队伍中来。到2007年底,这个村大榛子种植面积就发展到1200亩。两年后,全村216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大榛子。现在,村里的荒山荒坡、边边角角,都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大榛子,种植面积达到3600亩。

全村改种大榛子后,技术管理和市场销售等问题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他们又担当起产业“保姆”角色。村里成立了“富民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产品宣传、市场销售一条龙服务,从栽种到收果的各个环节都请专家来现场指导,办班培训。在销售上,村民可以依托合作社统一销售。

2013年,村党支部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榛子储存库,每年储存50多万公斤大榛子,利用季节差价推动村民增收逾100万元。也是这一年,老黑山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老黑山村的产品“桓仁大榛子”也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平欧大榛子让老黑山村民们实现了产业脱贫,村里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全村总人口数的60%以上,今年全村大榛子销售收入达2800万元。

扩规模:从一村一品到带动周边

大榛子产业在老黑山村实现了土地、村民全覆盖,产业发展规模到达顶峰,但这项产业就到此为止了吗?看到日渐长大的榛子树下新发出来的榛苗,这个村又开始描绘着做大做强平欧大榛子产业的新蓝图。“我们要把榛子种到外乡、外市、外省去,我们要做全国平欧大榛子产业的发展中心。”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全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下一步发展定了调子。

成功的种植经验很快打开了技术输出、榛苗输出的通道,平欧大榛子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本镇夹皮沟村4000多亩、大镜沟村4000多亩,隔江相邻的宽甸满族自治县连江村3000多亩……目前,他们已销售榛苗超过2000万株,带动周边地区种植大榛子3万多亩,由本村人在外地承包土地种榛子也超过了2000多亩。

周边地区种平欧大榛子的越来越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以老黑山村为中心,这里每年销售量占全国总销量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平欧大榛子购销集散地。近两年,各地平欧大榛子种植户每年都要到老黑山村来开定价会,老黑山村已经掌握了同行业中的“定价”话语权。

出村路上,遇到村民任凤福家里因生了二胎,正在杀猪宰鸡地庆贺。任凤福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在村里种了十五六亩大榛子树,年收入十几万元,又在丹东宽甸下露河乡包了十五六亩地,俩孩子养起来不费劲儿。”

谈到大榛子产业的下一步发展,王福全告诉记者,种植平欧大榛子给农民带来财富的同时,还给这里增添了一道别致的“榛林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拍照、游览。村里决定再抓机遇,拉长榛子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民宿采摘等项目,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从“最穷”到“首富”,老黑山村打造出产业脱贫的成功样本,并且在大榛子产业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杨 苗

一个地处偏远、土地不足、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贫困村,靠什么摆脱贫困?

老黑山村给出了一个产业脱贫的样本:从种大田到发展经济作物——平欧大榛子,从土里刨食到靠产业吃饭,从靠“输血”到自己“造血”。他们的脱贫实践再次证明,贫困地区群众要想致富,关键要靠产业支撑,有了产业,就有了发展之源,就有了增收之力,就有了振兴之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从老黑山村的产业脱贫“样本”中,可以规划出选准产业、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因地制宜是发展产业的必要前提。此前,老黑山村不是没有走过弯路,看外地种生姜、葡萄致富,他们也曾“照猫画虎”,都因不接地气儿而失败。直到找到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有市场“钱”景的平欧大榛子,才找到自己的产业路。

做大产业是形成规模效益的必由之路,体现的是产业“生命力”“竞争力”。老黑山村平欧大榛子产业从121亩发展到3600亩,从27户村民种植到全村287户家家参与,从本村发展到带动周边地区大规模种植达到3万亩,有了平欧大榛子全国总销量70%的产业规模,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才能把全国各地的客商集聚到老黑山来,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拉长产业链是实现产业持续增值的“金钥匙”。老黑山村围绕着平欧大榛子可以说是下足功夫,从种榛子、卖榛果到卖树苗、建储藏库,再到发展产业观光旅游,以后还要建榛子交易市场、开展榛果深加工等。惟其如此,才能把产业链发展成增收链,保证农民的财源不断。

阅读 2600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