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中央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世界自然遗产地让绿水青山呈现中国精彩

媒体:绿色中国  作者:内详
专业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2024/8/29 10:18:59

图片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2024年7月26日,我国两个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对第一期项目的边界重大调整)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达15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国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世界遗产实施高效保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为全球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图片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希拉扣 摄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

保护管理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和双遗产的保护总面积已达到7.9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等上百个自然保护地,实现了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的有效保护,向世界展现了在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方面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其潮滩对于保护世界范围的迁徙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45种受胁鸟类在内的绝大多数鸟种提供了生存保障。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一个整体,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 迁徙水鸟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迁飞区之一,也是濒危物种最集中、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

图片

红海子湖泊 供图: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图片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芦花湿地 张树岩 摄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类共同财富。我国世界遗产地保护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示范。30多年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使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不断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增强了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的设立,为可可西里、大熊猫栖息地和武夷山等3处世界遗产地的长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2017年起,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社会各界对自然遗产事业的关注度、支持度、参与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自然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大量保护管理优秀实践案例。黄山创新性地提出景点封闭轮休制度、有偿救援制度;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遗产地内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泰山建设了“智慧泰山”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武夷山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三江并流将遗产地及其缓冲区内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全部取缔;黄龙将濒危物种兰花的克隆繁殖研究作为旗舰科研项目;梵净山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等。

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估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20年世界遗产展望》中的权威评估,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或“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国则高达89%;全球7%的遗产处于危急状况,中国却无一例。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上不仅达到了国际标准,更明显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展现出了卓越的保护成效。

图片

东方白鹳 黄高潮 摄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

中国的遗产地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代表,日益凸显出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和卓越贡献。

图片

武当山世界自然遗产地 芦家亮 摄

泰山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威武地耸立于平原之中,3000年来不断有人前去朝拜,是中国最重要的山岳祭祀对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有历史记录的12位帝王封禅、1800余处碑碣石刻、22座庙宇建筑,使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摇篮。泰山现有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821株,“秦松”“汉柏”“唐槐”等23株列入世界遗产要素,是见证泰山悠久历史文化的“活文物”,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继承。

黄山同样是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景与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黄山摩崖石刻、黄山古登道、古建筑包括历代铺筑的磴道及沿线的楼、台、亭、桥等景观建筑,展示了尊重自然的营造理念和天人同构的人文思想,是山岳景观建筑艺术的典范。自唐朝起,黄山就在中国艺术和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时这里诞生了我国唯一以山命名的画派——“黄山画派”。黄山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其丰富的植物物种中包括三分之一的中国苔藓类植物物种和超过一半的蕨类植物物种,此外还拥有多种重要的动物资源,云豹和东方白鹳等13个物种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

峨眉山—乐山大佛也是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海拔3079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以雄秀神奇的自然风光、典型的地质地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人类的瑰宝。

在自然价值上,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和东喜马拉雅高原的过渡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文化价值上,峨眉山是中国佛教最初兴起之地之一。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凌云山栖鸾峰,濒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坐身高达59.96米,是世界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遗产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佛教石窟造像技艺方面的创造性智慧,也是华夏文明中佛教造像艺术与山水景观完美结合的突出范例。

武夷山是我国4个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一。武夷山既有以九曲溪、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为代表的天然山水景观,又有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同时,武夷山还是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的发祥地,以及深刻影响着东亚、南亚地区近 800 年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的朱子理学文化的摇篮。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实践,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15项世界自然遗产向世界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黄龙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中段、松潘县境内,尤以多姿多彩的彩池钙华景观和高山雪峰著称于世。遗产地内分布着横断山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包括大熊猫和川金丝猴在内的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有原始天然的自然环境、举世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和壮观的钙华瀑布、丰富的原生植物、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和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极高的美学、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区,最显著的特征是3100个石英砂岩岩柱和砂岩峰组成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增加了自然景观的丰富性。武陵源包括众多喀斯特地貌,40余个洞穴内包含了丰富的钟乳石景观。除了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遗产地还为众多濒临灭绝的植物与动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由位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的八大片区组成,是中国唯一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全部4条标准的遗产地,它的价值无与伦比。

“三江并流”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反映地球演化重大事件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地区。遗产地是各种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拥有丰富的冰川地貌、高山喀斯特地貌和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

“三江并流”地处全球温带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最多样的横断山地区,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这里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2%,却拥有中国20%的高等植物种类和8.5%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同时成为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邛崃山脉,在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最重要来源地。遗产地还拥有大量本地和濒危动植物,除大熊猫以外,全球性濒危动物还有小熊猫、雪豹和云豹,遗产地的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多样的分布类型,并与其他植物区保持着复杂而广泛的联系。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系列遗产地。它包括7个喀斯特遗产组成地,分布在4个省,分别是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环江喀斯特。遗产地分为两期进行申报,第一期包括石林、荔波和武隆,于2007年列入;第二期包括其余4个组成部分,于2014年列入。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高原之一,展示了在湿润、半湿润、热带、亚热带等多种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一系列喀斯特地貌,被公认为湿润热带亚热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记录了地球近8亿年来的演化发展历史,遗存有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多学科价值的珍贵地质遗迹。遗产地拥有类型齐全、特征典型、分布集中的花岗岩微地貌现象。花岗岩地貌与生态、气象的巧妙融合并以奇特的景观形式,展示了杰出的自然美,是世界花岗岩山岳峰林景观的典型代表。

中国丹霞是由6部分(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组成的系列遗产地。中国丹霞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境内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此景观的特点是壮观的红色峭壁和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巨大的天然石柱、塔、峡谷和瀑布等。

图片

丹霞群峰 刘加青 摄

澄江化石地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玉溪澄江市,展示了非凡的、保存精美的生命演化记录,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几乎所有后生动物门类都起源于这一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澄江化石地众多的地质证据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澄江化石地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更是一个深入认知“生命大爆发”时代的独特窗口。

新疆天山世界遗产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由分布于天山山脉中的4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系列遗产,包括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新疆天山是全球内陆规模最大、距离海洋最远的山脉,幅员辽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遗产地也是全球温带干旱区正在进行的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范例,还是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图片

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地 孙国富 摄

神农架遗产地地跨中国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巴东县和重庆市巫山县,地处东亚地貌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过渡带,也是亚热带和温带气候过渡区;特殊区位和复杂的地形使得其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成为全球著名的特有孑遗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神农架还是许多物种的模式标本采集地,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国际学界认识中国乃至东亚植物区系和演化历史的一处重要窗口。神农架如此高的植物多样性水平在温带地区极为罕见。

图片

神农架原始森林 姜勇 摄

青海可可西里也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创造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新纪录,具有里程碑意义。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角,囊括了海拔4500米以上、面积近40000平方公里的完整高原夷平面,并包括了青藏高原边缘的极高山和冰川、美丽的高原湖泊群、宏伟的长江源区和大型野生动物聚集的高寒草原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可可西里遗产地是长江源北部的重要集水区,是全世界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区域之一,是大量高原特有动植物的重要庇护所和栖息地,也是亚洲腹地荒野景观保存最为完美、最为典型的地区。

梵净山是喀斯特丘陵“海洋”中的变质岩孤岛,完整记录了我国华南地区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遗产地保存着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达到97%,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它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是中国三大苔藓植物分布中心之一和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分布地之一,也是水青冈属植物在亚洲最重要的冰期庇护所,完整地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的各项特征。

图片

梵净山 李鹤 摄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黄海生态区西岸南侧的江苏省盐城市,包含江苏盐城南部候鸟栖息地(YS-1)和江苏盐城北部候鸟栖息地(YS-2)。这里分布有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淤泥质滩涂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遗产地的滨海滩涂支持了大量国际性候鸟物种的生存,其中包括全球仅有数百只的勺嘴鹬、仅有千余只的小青脚鹬,也是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全球受胁物种最重要的季节性栖息地。这一遗产地对于保护世界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24年7月,又有上海崇明东滩、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丹东鸭绿江口共计5处重要候鸟栖息地以“边界重大调整”形式增补进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这使得这一世界遗产地完整性进一步增强,中国为国际候鸟保护再做重大贡献。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观于202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旱的温带荒漠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该地区以连绵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间众多湖泊而闻名,展示了沙漠景观多样的地质和地貌特征,令人叹为观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标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这些特征代表了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从而也造就了非凡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

图片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柳明玉 摄

中国世界遗产事业获国际赞誉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在推动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世界自然遗产及双遗产保护力度,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较好地实现了遗产地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中国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伴随着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中国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方面的示范性工作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更赢得了高度赞誉。

在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修复方面,三江并流遗产地内的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和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以及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盐城遗产地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均入选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同时,青海可可西里遗产地的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进行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旗舰物种藏羚羊、野牦牛数量持续增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以及云南三江并流等遗产地,各级政府基于当地特色,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在平衡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强化遗产价值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荣誉。

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以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继续履行好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中国成功经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阅读 453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