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七十载 赓续奋进新征程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70年峥嵘岁月
(一)单位变迁及发展历程
草牧立基(1954-2024)
史记有载:“陇右畜牧为天下饶”。甘肃自古以来,林草丰盛,牛羊遍地,草牧立基,是历代皇家牧场和国家战马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苜蓿生产基地和草业大省。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前身是甘肃省草原工作队,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应全省牧区抗灾保畜、饲草保障的需求而成立。沿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甘肃省草原工作队、甘肃省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一路走来。
(一)
开篇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我省草原工作也徐徐拉开大幕。
1954年,由于我省春季旱、雪双灾导致牲畜大批死亡,饲草严重不足使牧业应对灾害无力的问题充分暴露,危及牧区群众生产生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开展“爱国主义增畜保畜运动”。为解决牧区饲草料供应燃眉之急,甘肃省农林厅委派时任办公室主任王无怠,牵头组建甘肃省草原工作队并主持工作。当时职工15人,单位一边筹建,一边展开工作,当年组织种植苜蓿183万亩,有效应对了牧区救灾保畜对饲草的需求。
1961年5月,甘肃省草原工作队与甘肃省兽医防治队合并为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大队,后与甘肃省土地规划队、甘肃省林业调查队合并为甘肃省农牧厅野外工作大队。
1964年,甘肃省草原工作队重新恢复建制。
1969年11月,甘肃省草原工作队与甘肃省兽医防治队、甘肃省家畜改良队合并成立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
1977年3月,甘肃省草原工作队第二次恢复建制,归口甘肃省农林局,此时在职职工达到46人,草原保护和草产业建设工作从此走向可持续发展。
1984年6月,甘肃省草原工作队更名为甘肃省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总站,核定人员编制120名。该阶段技术推广主要聚焦人工草地建设,全省牧草留床面积达566万亩,草产业大省地位基本形成,甘肃成为我国草产业萌发的核心区域。
(二)
发展
1996年11月,甘肃省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总站更名为甘肃省草原总站,并增设草原监理科。至此,草原总站职能更加聚焦草原生态保护与管理。当时,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速期,牧区以草畜双承包工作为主,进入草场分户承包的攻坚拔寨阶段。单位前期主要配合主管部门开展草原“三化治理”技术推广、鼠虫害防治以及飞播示范区建设,后期在西部大开发启动的一批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业建设项目带动下,草产业和草种业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草原总站得以发展壮大,编制达到145名。
2004年9月,甘肃省草原总站与甘肃省动物营养研究所合并,更名为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加挂甘肃省动物营养研究所的牌子。该阶段,省草原总站依托退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等工程,重点开展草原生态监测、草产业技术服务、草种基地建设、草畜平衡及动物营养研究、草原围栏及补播技术服务、建立了转型创收增收机制。
(三)
新篇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2018年底,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整建制转隶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省林草局党组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总站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业务工作聚焦草原生态保护、国土绿化、草原植被修复、草原生态监测和草种业等方面,积极围绕省林草局相关处室的工作需求,在完成各项草原生态保护与草产业发展技术推广职能的同时,努力发扬省级推广大站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以及省内科研院所,市县草原站(林草服务中心)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单位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和较好成效。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