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社团公益 > 正文 站内导航

世界蛇日 | 浅谈过去44年全球蛇类贸易情况

媒体:原创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会
专业号: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0/11/23 10:32:17

提起蛇,

有些人会感觉神秘,

还有不少人会感到害怕。

但与一些濒危动物一样,

牠们中的一些成员也面临着生存威胁,

像是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

被当作异宠进行宠物贸易等等。

今天是世界蛇日,

一起来关注这些奇特的动物伙伴吧~

全球蛇类贸易

野生蛇类的种群数量被认为一直在减少[1],但由于缺乏相关数据,还无法准确评估其保护工作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有关蛇类的贸易从蛇皮及其制品、宠物行业,到传统药物、食物等等,这对其野生种群造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2,3,4]。

网纹蟒(Python reticulatus),泰国岗卡章国家公园 © WWF-Aus / Tim Cronin

此外,这种贸易不仅令许多蛇类面临生存威胁,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病原体和疾病媒介的引入,从而对人类健康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5,6]。

但以往的研究只对爬行动物活体的国际贸易进行了描述,或者只针对某些特定国家,而没有对全球蛇类贸易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了量化这些风险,上个月发表在《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的一项研究[7],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贸易数据库为基础,对1975-2018年间记录的蛇类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这44年里共有近630万条列入CITES附录的蛇物种活体和3450万张蛇皮及制品被贸易。

贸易数据细化

《CITES公约》于1975年生效,它所维护的贸易数据库包括了所有缔约方(183个国家/地区)的进出口报告的贸易记录[8]。

部分合法的国际蛇类贸易受到《CITES公约》的管制,其中被列入CITES附录的蛇类共有164种(包括2个亚种),涵盖了毒蛇和无毒蛇[9]。

本次研究发现,在1975-2018年期间,全球蛇类出口量超过了4000万条,平均每年有近100万条濒危/受威胁的蛇类在国际市场上被合法出售,其中76.1%为附录II物种。蛇类贸易主要用于商业用途,占整体贸易的64%,其中最常见的贸易形式为蛇皮类和活体蛇。

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 © WWF / Urs Woy

蛇类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蟒蛇,占整体贸易的49.9%,主要贸易形式为蛇皮类和活体蛇,其中较为常见的物种包括网纹蟒(Python reticulatus)、球蟒(Python regius)和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现在,网纹蟒在划归新属后重命名为Malayopython reticulatus;缅甸蟒在过去曾被归类为印度蟒(P. molurus)的亚种。

其次,游蛇科(Colubridae)下物种占整体贸易的36.8%,主要贸易形式为蛇皮类。在1986年和1990年有明显的贸易高峰,其中较为常见的物种为滑鼠蛇(Ptyas mucosa)。

野生滑鼠蛇(Ptyas mucosa) © Nipun Sohanlal (CC BY-SA 2.0)

在出口商报告的蛇类贸易中,毒蛇占整体贸易的10.8%,主要贸易形式为蛇皮类和活体蛇,其中较为常见的物种为爪哇喷毒眼镜蛇(Naja sputatrix)、印度眼镜蛇(Naja naja)和圆斑蝰(Daboia russelii)。

印度眼镜蛇(Naja naja) © Martin Harvey / WWF

就蛇活体贸易而言,它占了整体蛇类贸易的15.4%,在1975-2018年期间,共有近630万条公约附录中的活体蛇被贸易。据出口商报告发现,从加纳出口的活体蛇最多,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多哥和贝宁;最大的活体蛇进口国是美国,其次为中国和德国。

蛇的来源,与贸易的地理模式

虽然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蛇类贸易来源从野生转向人工圈养繁殖,但根据CITES的记录显示,在2015年至2017年间,仍有60%以上为野生物种

其中,毒蛇贸易的来源主要为野生物种 —— 其中蝰蛇科(Viperidae)和眼镜蛇科(Elapidae)下物种的野生来源占比分别为97.8%和96.4%;相比之下,蚺科(Boidae)和蟒科(Pythonidae)下物种则分别为41.3%和76%。

网纹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 © IUCN RED LIST / Bjorn Lardner

贸易额最高的野生蛇类是网纹蟒,占所有野生蛇类的40.4%。另外还发现,尽管缅甸蟒已被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9],但仍有相对大量的野生物种被贸易(近2.1万条)。

在出口商报告的1975-2018年间贸易流中(包括再出口),印尼是最大的蛇出口国,从印尼到新加坡的贸易量是最大的(近1296万条),主要是商业用途。

如果只考虑活体蛇的贸易流,那么大部分的贸易则来自加纳、印尼和越南,其中从加纳到美国的贸易量是最大的(近79万条),大部分为蟒科下物种,亚洲地区的活体蛇贸易则主要为游蛇科物种。

在洛杉矶查获到走私的眼镜王蛇 © USFWS (public domain)

通过对比活体蛇贸易的时间变化发现,美国一直是最大的进口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出口方发生过一些变动。从1980-1984年,泰国出口至美国的贸易额是最大的;之后在1990-1994年,加纳、多哥、贝宁和哥伦比亚成为了该期间的主要出口国;1995-1999年,印尼开始向美国和中国出口;自2000年以来,加纳、贝宁和多哥主要向美国市场出口蛇类制品,而越南和印尼则主要向中国市场出口活体蛇。

保护工作的展望

在过去的44年里,全球蛇类贸易一直由商业用途的蟒蛇贸易所主导,包括蛇皮类和活体蛇等贸易形式。近几年来,蟒蛇的总体贸易额有所下降。

牠们的蛇皮制品从东南亚地区出口,被运输至欧亚大陆和美洲地区[3,11],这种贸易对提高东南亚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帮助,而且可能是可持续的[12]。

待售的蛇皮制腰带,印尼雅加达,1990.6 © Rob Webster / WWF

但因为《CITES公约》贸易数据库主要依赖于各个缔约方的自发报告,这可能存在着将野生捕获的蛇误报为人工圈养繁殖来源的现象[13]。例如许多从南美出口的蟒蛇被报告为来源于养殖场,但其真实性并没有被核实。

蛇类贸易不仅增加了出口国家野生蛇类数量减少的风险,还可能影响进口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和本地物种保护。例如,被作为宠物而广泛贸易的缅甸蟒已成为佛罗里达州的外来入侵物种[14]。

人工圈养繁殖的圆斑蝰(Daboia russelii) © Mike Prince (CC BY 2.0)

其次,毒蛇的活体贸易也存在着健康安全隐患。因为大多数毒蛇贸易都来源于野生捕获,捕获者、商贩、参与运输者等都有被蛇咬伤的风险。例如贸易额较高的圆斑蝰,就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

此外,介于目前已知的蛇类约有3700种,但该研究数据仅涵盖了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的164种蛇,这意味着还有很多种蛇的合法和非法贸易未被涉及。

尽管如此,本次研究的数据还是帮助揭示了蛇类贸易的来源与趋势,也提高了我们对总体情况和相关风险的了解。

1111111111111

阅读 8649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