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网络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40年记录物种599种

媒体:南方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广东林业 2022/11/18 14:17:02

2

1

轻轻舀起一瓢企鹅珍珠贝,撒向北部湾里,身后是即将坠入海平面的落日,脚下是有些摇晃的小船。日前,15万粒企鹅珍珠贝来到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海域,这是保护区首次成功育出企鹅珍珠贝,也是首次对这一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北部湾东侧、雷州半岛西部,在企水港和乌石港之间,一望无际的碧海下蕴藏着无限生机——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白蝶贝、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印太江豚……保护区海域里,各类珍稀生物自在悠游。

保护区自1983年划设,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以及珊瑚礁、海藻场与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我们听一些渔民反馈,在保护区的管理下,以前捕鱼时一些几乎消失的鱼类,这些年数量越来越多了。”在保护区工作了近20年的周立喜说。

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大陆近海热带特征最典型、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目前,保护区综合科考记录动物物种7门18纲57目209科599种,其中有5种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23种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

南方日报记者 林露

通讯员 黄余武

设立

抢救被过度捕捞的白蝶贝

“雷州是白蝶贝在中国自然分布的主要区域,以前没有管护机构,乱捕现象多,对资源破坏得比较厉害。”谈起保护区设立的起因,周立喜如是说。

白蝶贝,学名大珠母贝,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最优质的珍珠贝之一。1983年,为遏制渔业捕捞乱象,抢救被过度捕捞的白蝶贝等海洋生物资源,广东省政府在北部湾划设了“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

尽管划定了保护区,但真正对海域实施系统管理,要从2002年、2003年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基地成立说起。管理基地选址毗邻大海的雷州市北和镇刘张村,保护区管理局综合科科长陈耀便是在2003年来到保护区工作,“以前管理局所在的位置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荒滩野岭,现在建起了科教中心、科研基地、海洋文化走廊等。”

一开始,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单一物种——白蝶贝,管理基地内建起白蝶贝育苗场,从亲贝挑选到贝苗的培育,都可以在保护区海域完成。2006年起,保护区管理局和科研院校专家大力开展白蝶贝人工育苗研究和增殖放流。

2019年,保护区共育出白蝶贝800多万粒,是十几年来最为丰收的一年。截至目前,保护区共放流1000多万粒贝苗。近年来,在保护区多数监测点位中,工作人员均发现有三四龄贝的白蝶贝种群,这说明其种群资源正在不断恢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行白蝶贝保护的过程中,保护区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海域环境监测研究、鱼类资源调查、珊瑚礁普查、海藻场生态修复试验等工作。2008年,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9年,加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和“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

目前,保护区成为环北部湾建区历史最长、面积最大、保护对象最多样化的保护区。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海水水质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洋水质标准,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白蝶贝和珊瑚礁等保护对象及栖息地呈现较健康的状态。

科考

发现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2005—2007年,保护区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首次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正是那一次考察,工作人员发现保护区内不仅有白蝶贝,还存在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彼时,保护区和科研单位组成了一支几十人的科研队伍,分头进行社区访问和海上游泳动物、海洋地质水文、潮间带、珊瑚礁调查等。周立喜清晰地记得,在两次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考察里,他每天五六点起床后便乘船出海,到海上向渔民了解情况,有时候也雇几艘渔船,按照固定线路去调查,看看能遇上哪些海洋生物。

由于保护区管理基地还没完全建好,晚上回来后,他们便挤在白蝶贝育苗场的几间小屋子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一边吃饭一边讨论,整理白天搜集到的素材。

“有一天我们采完海底地质,回来分析时,忽然看见里面有一条小文昌鱼,大家都很高兴,后面还专门派潜水员到海底取样!”一次偶然,周立喜邂逅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文昌鱼。

然而,科考过程中除了奇妙的缘分,也会遇上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情。科研队伍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渔民会偷偷捕杀海豚、江豚后拿到黑市上卖,由于这些动物非常珍贵,价格往往不菲。

一次,周立喜和伙伴遇见一头被渔民误捕的棱皮龟,由于没能成功救护,他们便计划将棱皮龟制作成标本,放置在保护区科普馆。正是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他们惊讶地看见,棱皮龟的肠道里塞满了塑料袋。

“这些动物能活到这么大都很不容易,当时真的很伤心。海龟在水里喜欢吃水母,塑料漂浮的时候有点像水母,它们误食了以后不能消化,就堵塞在肠道里。”这次科考证实了中华白海豚、布氏鲸、印太江豚等生物的存在,也让保护区管理局意识到,除了白蝶贝外,这些珍稀生物也亟须关注和保护,要尽早提高保护区级别。

2008年,“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随之扩大为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这些年,渔民常在捕鱼时邂逅海豚、江豚等,这些“小精灵”喜欢跟在渔船后面“捡漏”,摄食渔船上的漏网之鱼。

管理

日常巡护打击破坏性捕捞

“保护区位于北部湾,北部湾一直以来没怎么开发,所以我想到这里来保护海洋。”2021年,幸继联大学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每周他都会和环境保护科科长陈成琼出海巡视三次以上。

“一般我们都是出海看看有没有违规作业,保护区管护面积比较大,有时候去到某个点巡视,单过去就要花费近一个小时。”幸继联说。

在雷州半岛西海岸,沿海居民与海为邻,世代以捕鱼为生。保护区成立初期,海域内丰富的渔业资源吸引了不少外来大型渔船,这些渔船常使用电网、炸鱼、毒鱼等方式进行破坏性捕捞。当地渔民多从事“夫妻船”传统捕捞方式,其网具亦常遭大型拖网船损坏。

“这种捕捞对海域资源的破坏非常厉害,不管鱼是大是小,是否是珍稀生物,拖网一网捞起,还破坏了海底的珊瑚礁,是属于掠夺性的一种捕捞方式。”周立喜介绍,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后,要解决的第一大问题,就是要把海域资源保护好,不能任由其被继续破坏。

因此,工作人员一开始便注重跟当地的渔政、海监、海警等部门沟通,通过联合巡护执法,打击非法作业。

2006—2008年,保护区管理局对非法捕捞打击的力度空前。那时,管理局仅有的几个人全部扑在打击非法捕捞上。拖网船、电网船常在半夜来“偷海”,执法队伍也常常在三更半夜出动。他们遇见过风大浪大的海面,也有过管护人员被殴打、执法快艇被烧毁的情况。然而,执法队伍一直坚定地守护着保护区的安全。在那几年的强力打击下,保护区的名声“逐渐打出去了”。2017年,保护区设立了“广东省渔政(海监)总队雷州大队驻雷州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区执勤点”,借用渔政力量更好地进行管理与执法。

如今,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巡护下,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活动已大幅度减少,当地渔业资源逐渐恢复。以海为生的本地渔民过上了好日子——曾经的茅草房、石头房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小别墅。

共建

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正值初冬,下午2时许,北和镇盐庭村潮水已退去,不少妇女穿着水鞋、戴着斗笠,在海边石头上敲生蚝,不远处,红树林在阳光下随着海风轻轻摇曳。这些年岁不大的红树林,正是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推动下种植恢复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水产养殖在湛江兴起,不少沿海区域的滩涂上兴建起养殖塘,挤压了红树林生长空间。几十年后,养殖技术不断更迭,旧养殖场在风吹、日晒、浪打中受损,许多养殖塘废弃在海边,无人问津。

在北和镇的海边,风浪总是如期而至。如果任由养殖塘逐渐侵蚀,不进行人工干预,或许再过十来年,沿岸将没有任何东西抵挡风浪。红树林修复随之提上保护区的议程。

彼时,经过保护区管理局的科普宣传,当地渔民逐渐认识到红树林能起到消浪护岸的作用,北和镇当地的渔村曾集体向上级请愿,强烈建议重新营造沿岸红树林生态廊。

2013年,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申报生态修复项目的机会,回收盐庭村、南边黄村、吴蓬村等村的废弃养殖塘,在海边种下面积近700亩的红树林,重新营造海域滩涂的红树林生态廊景观,聘请工人进行长期跟踪维护。

除了红树林,许多村庄的避风塘、防波堤也都是由保护区管理局协助修建的。十来年前,管理局附近的村庄曾经都是贫穷的渔村,防波堤被海浪削平,港池港沟浅,护岸为土岸,影响渔船和渔民的安全。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保护区管理局大力争取建设资金和发动当地企业资助,为吴蓬村、徐黄村、刘张村、何王村、南边黄村、盐庭村、潘宅寮等修缮防波堤、避风塘、道路等,使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更和谐紧密。

“从2009年开始,我们每年做一点,每年修一点,建设好公共设施。”周立喜说,“慢慢地,当地居民真正感受到我们为了海域资源保护、当地老百姓生活所做的努力,他们也会支持我们的工作。”社区七个村委会还曾联名向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写感谢信,感谢设立保护区管理局及其所作的贡献。

从一开始不理解保护区设立的意义,到后来成为保护区的志愿者,提供违法捕捞、动物搁浅误捕等各方面信息,当地群众和保护区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

■相关

保护区重点保护

物种名录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

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绿海龟、玳瑁、棱皮龟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3种:

热带点斑原海豚、真海豚、印太江豚、里氏海豚、文昌鱼、中国鲎、大珠母贝、盾形陀螺珊瑚、澄黄滨珊瑚、细角孔珊瑚、斯氏角孔珊瑚、二异角孔珊瑚、普哥滨珊瑚、伞房叶状珊瑚、稀杯盔形珊瑚、粗糙刺叶珊瑚、精巧扁脑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标准蜂巢珊瑚、紫小星珊瑚、锯齿刺星珊瑚、红色扇形珊瑚、多孔鹿角珊瑚

■延伸

公众参与保护 文化影响生态

让共同守护成为常态

10月3日,本地渔民范仁建出海捕鱼时,误捕了一只约一百公斤重的棱皮龟。发现棱皮龟被渔网缠住后,范仁建和同伴立刻将渔网割破,让棱皮龟回归大海。

获悉此事后,保护区管理局准备为他颁发荣誉证书。“现在渔民的海洋保护意识有显著提高,渔民误捕或者碰到一些搁浅的海豚、海龟,都会很自觉地马上把它放生回去。”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刘芳欣慰地说。

此类放生,在保护区已成为常态。在长期的保护工作中,保护区管理局创新科教宣传形式,摸索出“公众参与保护,文化影响生态”的自然保护理念。“由于管理局人手有限,我们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把保护区当成一个比较开放的平台,作为平台管理者去链接各方面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刘芳说。

保护区管理局逐步搭建起海洋科教平台,成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自然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在潮间带采样、学习简单的海洋调查与监测,零距离接触海洋。此外,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当地文化艺术界和本土疍家渔民,以海洋文化、疍家文化等为载体,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自觉参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得益于各类宣传活动的开展,更多当地居民认识到保护珍稀海洋生物的重要性,和保护区管理局一道积极开展动物救护工作。

2017年,雷州市覃斗镇英岭村渔民廖二误捕过一只鲎,2018年、2019年、2020年先后误捕过绿海龟,有人想向他购买,但他拒绝出卖,并将这些动物放归大海。2017年12月,一只绿海龟从北京打“飞的”回到雷州保护区,由北京渔政监督管理站、太平洋海洋馆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同将其放生。今年5月,一头里氏海豚在保护区海滩搁浅,保护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众将其救护后,使其回归深海……

在人们的共同守护下,日出日落,潮水往复,海上恢复宁静,海里重现热闹。

阅读 833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