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嘉 我国首部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蓝皮书》)日前正式发布。这是继今年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之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取得的又一标志性进展。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制度创新,从全世界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举。《蓝皮书》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向全世界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 《蓝皮书》显示,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这意味着全国占陆域国土面积30%以上的区域被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一方面让人类开发活动有了边界,另一方面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空间。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将得到完整保护,可以依法依规实现统一管理和监督,弥补了以前没有纳入保护地造成的管理缺位,也解决了保护地相互之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管理难题。这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关乎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也关乎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决不动摇。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难,严守更难。在谋发展、上项目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一边与自然资源部共同推进红线划定和评估调整,一边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统一监管,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已经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由谁来监督、怎么监督、监督结果如何应用。《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则进一步规范了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审批。对于生态环境部门而言,就要落实好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的各项要求,让制度硬约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生态保护红线不是无人区,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因此,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的关键和难点都在人。要防止各类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导致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破坏发生,就要不断强调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优先地位,强化对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开发建设、生态破坏问题、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的监督执法。既要防止任意改变生态保护红线用途的“伪生态、真破坏”等生态修复形式主义问题,也要避免不合理调整生态红线导致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减少、破碎化及“以次充好”情况发生。 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就要一条红线管到底,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以强有力的刚性约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产和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3-08/23/content_8937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