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有袋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澳大利亚的袋鼠。此外,在美洲仍有一定数量的有袋类动物生存至今。
由于有袋类动物特殊的繁殖方式,所有的幼体都是早产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受到限制,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来自真兽类的竞争时处于劣势。在巴拿马地峡连通后,南美洲的许多有袋类物种在面对来自北方的真兽类竞争时,被无情地淘汰出局,数量大为减少。
而澳洲由于很早就脱离其他大陆,孤悬海外,保存了相对较多的有袋类物种。然而,在人类活动和入侵物种的威胁下,许多澳洲有袋类也变得濒危甚至灭绝。不过有袋类家族不全是软柿子,部分“武德充沛”的种类抓住机遇开疆拓土,比如适应性强大的北美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将版图扩张到加拿大南部,而帚尾袋貂(Trichosurus vulpecula)也在人类的帮助下横行新西兰。
如果说亚洲有野生的有袋类动物,你会信吗?实际上,也有部分来自大洋洲的有袋类动物突破了海洋的阻隔,渗透进入了亚洲的边缘范围,有的甚至还进化成为亚洲特有物种。在介绍这些开拓先锋之前,大家先了解一下华莱士区的概念。
“华莱士线”这一名称最早是由托马斯·赫胥黎在1868年致伦敦动物学会的一封信件中提出,但是他延伸该线至菲律宾西侧。此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物地理学者一直尝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以区分亚洲与澳洲的生物相;许多学者在华莱士线的基础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韦伯线(Weber's Line)、里德克线(Lydekker's Line)和赫胥黎线(Huxley's Line)等。
韦伯线:在华莱士线以东,通过摩鹿加群岛和苏拉威西岛,帝汶与澳大利亚之间。界线以西,东洋区动物成分超过50%;界线以东,澳洲区动物成分超过50%。
里德克线:从澳大利亚大陆北岸划到新几内亚岛的西方边缘,基本上是莎湖陆棚(Sahul Shelf)的范围。华莱士线与里德克线之间的区域称为华莱士区。
赫胥黎线:由华莱士线向北延伸,通过巴拉望岛与菲律宾群岛西部之间,并绕到吕宋岛北侧(也就是将除了巴拉望岛以外的菲律宾群岛划入澳大拉西亚区)。近年许多研究及发现,若再往北延伸,此线或者可能绕过台湾岛的东侧,将兰屿及绿岛划入与菲律宾群岛同区,但此两地的生物相同时一半是菲律宾一半是东亚,所以尚有保留。又被称为新华莱士线。
简而言之,华莱士线和里德克线之间的区域构成了华莱士区。华莱士线以西是纯粹的东洋界生物群,以东开始出现了澳新界物种,诸如桉树、有袋类、凤头鹦鹉等。里德克线以西尚有东洋界物种(安布闭壳龟(Cuora amboinensis)、水巨蜥(Varanus Salvator)、网纹蟒(Python reticulatus)等亚洲特有物种的分布东界基本不超过该线),以东就没有东洋界物种的痕迹。韦伯线则是华莱士区内东洋界成分和澳新界成分的临界点,西边的物种整体更偏亚洲,东边的物种整体更偏大洋洲。
华莱士区范围示意图,还有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时的陆地情况。
亚洲的大洋洲的界限通常以里德克线为大致范围,在不同的情况下略有不同,本文所使用的两洲范围以下图为准。
末次冰期时全球海平面下降,马来群岛地区的许多岛屿在当时属于亚洲大陆的一部分,而那些未与大陆相连的岛屿间的距离也更短,这为动物的迁移提供了便利。一些有袋类可能通过搭乘浮木,或是人为引入的方式,从大洋洲扩散到了亚洲。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它们。
一、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
作为被饲养最多的有袋类动物,蜜袋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袋类萌物,但是知道它在亚洲也有分布的人恐怕没几个。它的分布范围从热带的赤道一直延伸到冬季偶有降雪的塔斯马尼亚(此地系人为引进)。蜜袋鼯喜食花蜜和水果,故而得名。蜜袋鼯在亚洲境内分布于印尼哈马黑拉(Halmahera)群岛,以及邻近的科菲奥(Kofiau)岛和米苏尔(Misool)岛。
有观点认为印尼境内的蜜袋鼯可能是独立物种Petaurus notatus,此处依然将两者视为同一物种。
二、岛袋狸(Rhynchomeles prattorum)
关于该物种的生态、数量、食性等信息知之甚少,它是岛袋狸属的唯一物种,通过七个该物种个体的标本得以描述。目前岛袋狸仅在塞兰(Seram)岛上被发现,在布鲁(Buru)岛上被认为有过一次出现。由于外来物种的捕食和竞争,岛袋狸的处境不容乐观。
三、塔劳袋猫(Ailurops melanotis)
塔劳袋猫以植物的叶、花、果实为食,有一根具有抓握能力的尾巴,分布在塔劳(Talaud)群岛的萨勒巴布(Salibabu)岛、布基德(Bukide)岛和努沙(Nusa)岛,并可能出现在桑吉(Sangihe)岛。
四、苏岛袋猫(Ailurops ursinus)
与塔劳袋猫同属于袋猫属,两者的外形、体型、食性非常相似,但苏岛袋猫处境远好于极危的塔劳袋猫,分布于苏拉威西(Sulawesi)岛及周边岛屿。值得一提的是,苏拉威西岛有原生的猕猴分布,而苏岛袋猫能与生态位近似的猕猴共存,足见其生存能力之强。
五、格贝袋貂(Phalanger alexandrae)
格贝(Gebe)岛特有物种,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
六、蓝眼袋貂(Phalanger matabiru)
顾名思义,这种动物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蓝眼睛。分布在哈马黑拉岛以西的特尔纳特(Ternate)岛和蒂多雷(Tidore)岛。
七、灰袋貂(Phalanger orientalis)
植食性,平均体重2.1千克,亚洲境内分布于帝汶(Timor)岛、韦塔(Wetar)岛、塞兰岛、布鲁岛、安汶(Ambon)岛、米苏尔(Misool)岛等地。
帝汶岛的灰袋貂与当地的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存在竞争。
八、华丽袋貂(Phalanger ornatus)
分布于哈马黑拉岛、巴占(Bacan)岛和摩罗泰(Morotai)岛。
九、罗氏袋貂(Phalanger rothschildi)
又名奥比岛袋貂,分布于奥比(Obi)岛、比萨(Bisa)岛、奥比拉图(Obilatu)岛。
十、斑袋貂(Spilocuscus maculatus)
斑袋貂分布图(黄色为原产,紫色为人为引进,深灰色为来源不确定)
分布于塞拉亚(Selayar)岛、米苏尔岛、安汶岛、塞兰岛、布鲁岛及周边一些小岛屿。
十一、苏岛纹袋貂(Strigocuscus celebensis)
分布于苏拉威西及周边岛屿。
十二、珀伦纹袋貂(Strigocuscus pelengensis)
分布于苏拉威西以东的珀伦(Peleng)岛和苏拉(Sula)群岛。
(以上的12种有袋类是毫无争议在亚洲有分布的,而以下的物种在亚洲的分布情况则由于两洲边界问题存在争议,本文按照所选标准仍然将它们视为在亚洲有分布。)
十三、刺袋狸(Echymipera kalubu)
刺袋狸在亚洲的唯一分布地是米苏尔岛。
十四、红袋狸(Echymipera rufescens)
与刺袋狸同属于刺袋狸属,在亚洲分布于米苏尔岛。
十五、阿鲁袋貂(Phalanger gymnotis)
在亚洲分布于米苏尔岛。
十六、灰树袋鼠(Dendrolagus inustus)
树袋鼠是一类树栖性的袋鼠,而灰树袋鼠是唯一在亚州境内有分布的树袋鼠,它们分布在米苏尔岛。
十七、林袋鼠(Dorcopsis muelleri)
亚州境内分布于米苏尔岛。
上述17种有袋类动物便是在亚州境内有野生分布的全部有袋类动物。由于米苏尔岛有时算作大洋洲(该岛在末次冰期时与澳洲大陆连为一体),所以个别物种的分布也会随之产生变动,这便取决于各位读者选取的标准了。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