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生态治理看榆林”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西南线一行走进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榆阳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全区林木覆盖率只有1.8%,补浪河乡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沙窝窝里滚爬着无数穷苦无助的农民,形成了沙进人退痛苦无助的尴尬局面。治沙之难,难于上青天,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望沙兴叹,空怀斗志却束手无策。
1974年,为积极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在首任连长童军的带领下,她们打起背包,扛着红旗,迈着坚实的脚步,向风沙侵蚀最严重的毛乌素沙地南缘黑风口——补浪河进军。“洒尽浑身千滴汗,走进沙地战恶狼”,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治沙的接力棒就这样在一代代队员中传递。“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这首铿锵有力的连歌,一唱就是近五十年。
改革开放后,为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需求,在军地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积极探索实践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建成了千亩育苗生产基地,千亩畜草、千亩经济林、千亩花棒等沙生植物。
连队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15任连长,400多名女民兵。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誓把黄沙变绿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治沙精神薪火相传。一代代治沙连队员凭着愚公移山式的执着,用青春和汗水筑起绿色屏障。连队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建引水渠35公里,让14425亩荒沙地披上了绿装。连队先后被团中央、林业部、全国妇联评为“新长征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和“绿化祖国突击队”,被兰州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治沙英雄女民兵连”等荣誉称号。
昔日茫茫荒沙变为今日片片绿洲,是治沙连姑娘们一手一土累积、一草一木相续的生命果,更是400多名女战士用汗水、泪水和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
一代代榆阳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经过70余载赓续奋斗,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全区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提升至45.8%的国家森林城市,林木保存面积从19万亩增加到482.2万亩,境内57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渠系配套的绿色田野,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治沙精神却历久弥新,愈加宝贵,曾经的“沙害”变为现在的“沙利”。如今的补浪河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蓝天白云与阡陌纵横的农田交相辉映,诗意盎然的田园画卷美不胜收。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现已建成“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和生态观光旅游基地”三大基地和“红色教育区、打靶训练区、拓展训练区、生态园林景观区、设施农业观光区、生态特色养殖区、观光旅游区、拥军爱民示范区”八大功能区。每年接待参观拓展研学、观光休闲团队1000多个,累计接待游客突破70万余人次。(记者 宋欢 穆骋)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