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江西 > 正文 站内导航

伊犁鼠兔和柯氏鼠兔

媒体:《森林与人类》杂志  作者:《森林与人类》杂志
专业号:共青城市林业局 2021/6/15 10:41:58
1.发现伊犁鼠兔
我曾是研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医务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在深山探究鼠疫自然疫源地,打交道最多的是松鼠科的灰旱獭和长尾黄鼠。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伊犁鼠兔,而且一研究就是32年。不曾想到,这样一个只有20多厘米长的兔形目小动物,竟然会是一种震惊世界的新物种,而且它还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
图片
32年前的偶然发现
1983年7月,在新疆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上,我们为了拍摄到这里的风光美景攀爬到悬崖峭壁之巅。就在观赏天山大美景观时,我突然发现岩石缝里冒出一个花花的小脑袋,一瞬间又钻了回去。我屏住呼吸等待它再次出现,过了10多分钟,终于见到了一只又像兔子又像老鼠,额头和颈侧有3块棕色斑点的小动物——在这里,我采集到了伊犁鼠兔的1号标本。
附近的牧民和我手头上的文献资料里,都没有关于这种小动物的信息。我托朋友刘恩铨将彩色照片带给了中科院动物所的马勇研究员,马勇猜测这可能是新物种。
为防止这一动物的命名权被邻国学者抢先,我们加紧了野外调查的力度。1985年8月13日~14日,我们又成功采集到两只伊犁鼠兔标本,就这样,一个新种被发现了。1986年,我和马勇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从此世界动物史册上又多了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图片
天山上的可爱精灵
伊犁鼠兔体型较大,成体体长可超过20厘米。在很多报道中提到伊犁鼠兔有泰迪熊般可爱的面容,这可能要归功于它的一对大耳朵——实际上,伊犁鼠兔的耳长和后足长度是鼠兔属里最大的。与其他鼠兔单一的灰褐色的毛色相比,伊犁鼠兔的毛色较鲜艳,额头、头顶以及颈部两侧均有界限明显的锈棕色斑,而耳后与颈背部则有一大块浅色斑。在冬天,伊犁鼠兔的毛色会变浅更灰。
天山南北是伊犁鼠兔的家,沿北天山至乌鲁木齐一号冰川450公里处的山地,都有伊犁鼠兔分布。这一带陡峭的山势,众多的岩缝、岩洞,为伊犁鼠兔提供了良好的庇护。到了冬季,不易积雪的大岩缝和岩洞就成了伊犁鼠兔的越冬场所。它们的活动基本就固定在这些洞穴内,偶尔外出活动也仅限于洞口附近。
伊犁鼠兔为草食性动物,多以金莲花、虎耳草、雪莲、青兰、火绒草等高山植物为食。由于这些植物多生长于高海拔的裸岩岩壁的石缝间或小台地,植被稀疏,伊犁鼠兔常常会饿肚子。冬季到来时,它们会将青兰、火绒草等植物的绿叶和少量花茎堆成小堆,作为过冬的粮食储备。伊犁鼠兔还有许多天敌,比如白鼬、石貂、狐狸,以及各种猛禽,因此在寻找食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与白天活动的其他鼠兔相比,伊犁鼠兔具有较强的暗视野活动能力,活动高峰期多在夜间,只有冬季会经常在白天出没。此外,我们在野外从来没有听见过伊犁鼠兔发出叫声,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可能和它们数量稀少、栖息地高度片断化有关。
伊犁鼠兔:气候变化晴雨表
从20世纪开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动物开始向高海拔区域迁移,伊犁鼠兔首当其冲,成为反映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鼠兔是耐高寒的动物类群,伊犁鼠兔更是喜欢在寒冷的地方生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天山山区的冰川退缩加速,雪线明显上升。冰期结束后,伊犁鼠兔逐渐退缩到天山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这种环境改变对其生存极为不利。
2008年,我们与美国、捷克的研究人员合作,证实生活在高山环境中的鼠兔已经明显感受到气温的上升。美国内华达州大盆地的北美鼠兔及中国天山山脉的伊犁鼠兔种群数量都在减少,且与气温上升有直接关系。此外,人类活动和放牧也在一点点蚕食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牲畜不仅啃食、践踏高山植被,伴随羊群的牧羊犬还有可能直接捕食伊犁鼠兔。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伊犁鼠兔的数量自1983年首次发现以来,已经从当初约3000只,下降到了目前不足1000只,数量减少了2/3以上。2005年,伊犁鼠兔被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2008年又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目录》,属于濒危(EN)物种。
时隔22年,伊犁鼠兔再次现身
2002年、2006年、2010年以及2014年,我和志愿者们先后4次前往天山南北,赴位于伊犁鼠兔分布区的6个观测区14个定位观测点考察。2014年,我和成都公益机构“秘境守护者”合作,通过众筹购买了11台红外触发相机,再加上各方的资助,采用最新科技手段开始对伊犁鼠兔展开野外观测。同时,我们还组织了热心网友参与科考活动。但令人意外的是,从2002年起在首次发现和多年定点研究伊犁鼠兔的模式标本产地,连1只鼠兔也没有发现,甚至特有的圆形粪便也没有了。从之前的粪便风化情况分析,伊犁鼠兔在此已消失多年。而这次在南天山定位观测区布设的6部红外相机,没有拍到1张伊犁鼠兔的照片,初步推测这里的伊犁鼠兔可能也已灭绝。
从1983年首次发现至1992年,期间我们对伊犁鼠兔做了10年的系统研究。直到2014年7月11日,科研人员在新疆某地伊犁鼠兔定位观察点布设红外相机时,才意外地发现了1只伊犁鼠兔。当时它正躲在岩石后面,看起来十分警觉,小耳朵竖起,我们立刻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时隔22年,我们终于再次见到它们。不过,我们很担心这次露脸的伊犁鼠兔,会不会成为最后一只。
将伊犁鼠兔置于危险境地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还有人类活动。现在,我们仅能在一些海拔较高或人为干扰极小的区域见到伊犁鼠兔的身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伊犁鼠兔活动区域的管理状态,共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伊犁鼠兔一个安乐家园,让伊犁鼠兔这个中国天山的特有动物在这里繁衍昌盛。
2.柯氏鼠兔
仅是气候变化,还有人类活动。现在,我们仅能在一些海拔较高或人为干扰极小
柯氏鼠兔,这个首次发现于东昆仑山的稀有物种,在销声匿迹整整一个世纪后,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被发现,其间经历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波折。
图片
销声匿迹一百年
柯氏鼠兔,又称突颅鼠兔,是1884年首次发现于我国新疆与西藏两省区交界处的一种兔形目动物。当时俄国探险者柯兹洛夫在随从普热瓦斯基到中亚考察时,在东昆仑山一个叫“风谷”的地方采到两只标本(其中一只还是亚成体标本)。1894年,在被发现后的第10年以柯兹洛夫的名字命名为柯氏鼠兔。
但柯氏鼠兔在发现后的100年中,人们再也没有找到其踪迹,在其发现国中国连一号标本也没有。动物学界常常将50年再未发现的种类划归于灭绝或已处于濒危状态的类型,因此一度认为该物种已灭绝。其发现地和模式标本采集地“风谷”具体在哪里更是一个多年的未解之迷。
1984年,历史给动物学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建立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前期考察中,队员阿布力米提和向超群意外地采集到4号标本,可惜当时被误定为高原鼠兔。两年后才被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郑昌琳证实为柯氏鼠兔,所以当时只发现其踪迹,没能进行任何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柯氏鼠兔在这100多年里并非是首次露面。1998年作者在研究新疆鼠兔属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区时,核对了各部门收藏的鼠兔标本,意外地在新疆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的动物标本室里发现了一个柯氏鼠兔标本。这是1959年采自中印边界的喀喇昆仑山岔路口一带的标本。这一发现将柯氏鼠兔的现存分布区扩大到东西800公里的距离,遗憾的是当时我国的医学动物学工作者将其误定为拉达克鼠兔。
1999年~2011年在阿尔金山保护区藏羚羊繁殖地考察和2011年~2012年综合科学考察期间,针对柯氏鼠兔我们做过多次专项调查,对柯氏鼠兔的分布区、栖息生境、生存现状及繁殖等生态生物学的内容做了详细调查,基本摸清了柯氏鼠兔的生存现状,并证实柯氏鼠兔模式标本产地“风谷”就在阿尔金山保护区的风尘口一带。
濒危的古老残留物种
多年来,之所以学者们对柯氏鼠兔种类的鉴定屡次出现错误,并非是柯氏鼠兔的分类特征不明显。人们将其称为突颅鼠兔就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大,致使头骨非常隆起,颧弓显著外突,而且眶间部很窄,所以其鉴定特征很明显。人们屡屡鉴定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兔属的种类本身就不多,柯氏鼠兔更是我国鼠兔属中数量极为稀少的一个最古老的残留物种,其现生种现仅分布在我国的局部山区。
柯氏鼠兔是兔形目、鼠兔科现存20余种鼠兔中最古老的遗留种,在我国周口店的中更新世地层中就曾发现柯氏鼠兔的化石。从中国鼠兔亚属种系发生的分支图分析可见,柯氏鼠兔位于分支图的第一支,在22项形态特征中,21项为原始古老性状,显著别于其他种类。
从其分布范围缩小的现象及头骨特征等都表明,它的发展已走向衰退,是处于濒临灭绝状况的一个种类。199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其《IUCN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将柯氏鼠兔定为渐危级濒危动物,属于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并面临濒危状态的种类。1998年柯氏鼠兔又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我国定为濒危级种类。针对柯氏鼠兔的濒危状况,国内外学者都在呼吁尽早研究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残留物种,在第五届国际兽类学大会期间发布的《兔形目行动计划》中,已把柯氏鼠兔等列为亟待保护和研究的种类。
据1999年的调查结果,柯氏鼠兔在其栖息地内的数量和密度都相对较高。调查发现,在阿尔金山保护区阿其克湖的丁字口地区,每公顷平均有44个柯氏鼠兔洞穴。在兔子湖南部1公顷样方内有152个洞穴,洞穴利用率为28.9%,并在该区域采集到8只柯氏鼠兔标本。但在年的综合科学考察中,动物组的调查样方中没有采到1只柯氏鼠兔,只是在2012年的补充调查期间在免子湖一带采集到2只活体,其分布数量已较10年前大为降低。
在阿其克湖的丁字口地区,不仅看不到鼠兔,就连新的和现利用的洞群都几乎看不到,只有少量已被风沙走石填埋的陈旧洞群,推测该地区的柯氏鼠兔已消失。在兔子湖南部过去鼠兔较多的区域,每公顷只有3个洞群、30个~40个洞穴,柯氏鼠兔数量明显减少,栖息地内的植被也稀疏了许多。
2011年~2012年的综合科学考察期间,曾专门调查了其模式标本产地——阿尔金山保护区风尘口一带,但只发现高原鼠兔有分布,没有发现柯氏鼠兔的踪迹。柯氏鼠兔最西的分布区是距阿尔金山保护区800千米之遥的喀喇昆仑山岔路口地区,西侧已接近喀喇昆仑山,处于局限性断裂分布状态。目前该地是否还有柯氏鼠兔分布,50多年来没有人再做过该区域的专项调查,也没有见到最新的相关资料。目前仅知在阿尔金山保护区鲸鱼湖和兔子湖一带的分布区域内仍然有柯氏鼠兔生存,总体来看其分布空间在缩小。
确定模式标本产地
柯氏鼠兔是1884年俄国探险队在中国藏北高原一个叫“风谷”的地方发现的新物种,然而世界上第一只柯氏鼠兔的发现地和其模式标本产地究竟在哪儿,却一直是学术界待解的谜团。
2012年7月我在赴欧洲参加国际会议之际专程去了俄罗斯,与莫斯科大学的费尔莫卓夫教授一同前往圣彼得堡动物博物馆,调查了解了当时沙俄探险队涉及“风谷”的2次行程,得知其中1884年的考察只涉及到“风谷”谷地的地区,英语中称之为风之谷。据查这个叫“风谷”的地区就应该是目前阿尔金山保护区西部的风尘口一带,所以确定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风尘口北坡的谷地应该就是柯氏鼠兔模式标本的产地。
在圣彼得堡动物博物馆查验在此保存的柯氏鼠兔模式标本、地模标本及原始采集记录时还发现,该博物馆不仅收藏着1884年在“风谷”采集的2只标本,还保存着3只1889年采集自风尘口南坡至阿其克湖一带的标本。所以俄国考察队在1884年和1889年两次在目前阿尔金山保护区范围内的风尘口北坡和风尘口南坡至阿其克湖一带的区域共采集到5只标本,其中1884年采集的2只标本即为柯氏鼠兔的模式标本。(《森林与人类》杂志 撰文/摄影李维东,整理制作赵芳)

注:本版图文版权属《森林与人类》杂志。

阅读 729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