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喜欢养花,家门口的小院子,种了蜡梅、紫藤、栀子、美人蕉、金银花、月季。妈妈用各种陶罐、破脸盆、油漆桶做花盆,在里头种百合、杜鹃、凤仙、茉莉、太阳花、各色菊花等。老爸甚至还找来一口大缸,挖来湖泥,种了荷花,夏天还能结几个莲蓬。我家的小院子,一年四季,花开不断。
入夏,妈妈打来电话,说指甲花开始冒出粉红色的花苞啦。指甲花就是凤仙花,上小学时在校园里就见过,那时候就听说它能染指甲,所以我们都叫它指甲花。
↑路旁的凤仙花
1.“极贱”之凤仙
上篇文章我们介绍夹竹桃的时候,说凤仙花因为叶似桃、茎似竹,也被称作“夹竹桃”,但这个名称并未流传下来。相比之下,“凤仙”这个名字更形象,按照李时珍的解释就是:“其花,头翅尾足俱具,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
凤仙花属植物的花朵从侧面看确实如李时珍所说,形如飞鸟。头、翅为花瓣,花瓣基部合生为身体。尾部长而弯曲,植物学上称之为“花距”,花距内存有花蜜,等待昆虫上门造访。
↑凤仙花属花朵侧视图
据《中国植物志》,我国已知的凤仙花属约220余种,而且“绝大多数种类均为我国或某个省区狭域分布的特有种”。
如今习见栽培的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分布极广,花开大多为红色、粉白色。《本草纲目》说凤仙花的颜色“或黄或白,或红或紫,或碧或杂色,亦自变易”,这里的诸种花色其实是凤仙花属的不同种和自然杂交品种。例如金黄凤仙花(Impatiens xanthina L.)就是黄色。
↑金黄凤仙花
古籍中的“金凤”或者“金凤花”,起初可能是凤仙花属下开黄花的品种,但后来古人用它来泛指各种凤仙。例如南宋杨万里的这首《金凤花》:“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标题为“金凤”,但诗中所写凤仙却包括白色、紫色和红色。
↑最常见的凤仙花
明初《救荒本草》算是较早介绍凤仙花的本草文献。其中记载了凤仙花的几个别名:小桃红、急性子。“小桃红”是因为它“开红花,结实形类桃样,极小”;如果轻轻触碰,果实就会炸开,弹出萝卜子一样褐色的种子,故而又名“急性子”。
↑成熟后“一触即炸”的凤仙花果实
唐代吴仁璧的诗里已经写到这种植物,其《凤仙花》云:“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最后一句用的是“凤栖梧”的典故,只是因为名中有个“凤”字。后世许多吟咏凤仙的诗词也多从这个角度去写。例如宋代刘圻父《金凤花》:“天霜雕九陵,梧桐日枯槁。凤德何其衰,惊飞下幽草。”明代林娙《咏凤仙花》:“凤鸟久不至,花枝空复名。何如学葵蕊,开即向阳倾。”但是诗人们未赋予它任何寓意或者象征。
由于太过普通,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也不高。在五代人张翊的花卉排行《花经》中,“金凤”位列“七品三命”,排名靠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一首诗里写菊花,然后说“金凤汝婢妾,红紫徒相鲜”,这是将凤仙花看作菊花的“婢妾”,从此凤仙便有了“菊婢”这个别称。由此可见,这种花卉何其卑微,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也说它是“极贱之花”。
↑凤仙花,图自《本草图谱》
2.晴雯染过的长指甲
对古代女子来说,凤仙花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染指甲,是古代女子的化妆品,类似今天的指甲油。所以在它众多的别名中,“指甲花”一名流传至今,更加广为人知。
明清两代女子染指甲,凤仙花是常用的原料。在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录有明代徐阶的一首诗:“金凤花开色最鲜,佳人染得指头丹。金盘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周清原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载:“杭州风俗,每到七月乞巧之夕,将凤仙花捣汁,染成红指甲,就如红玉一般,以此为妙。”清初黄图珌《看山阁闲笔》说凤仙花瓣不仅能染指甲,还能点唇:“凤仙取瓣染指甲,韵矣;更以点唇,未尝不可。”袁枚《随园诗话》录有吴地才女袁丽卿《病起》中的一首诗:“月照栏杆影半斜,夜凉如水挟衣加。经旬卧病纱窗里,孤负一栏指甲花。”
↑图自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1825年
关于凤仙花染指甲,《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部以世俗生活为主的小说都有描写。《金瓶梅》第八十二回“潘金莲月夜偷期 陈敬济画楼双美”,潘金莲与陈敬济幽会当晚,丫鬟春梅提醒她找些凤仙来染指甲:
那日月黑星密,天气十分炎热。妇人令春梅烧汤热水,要在房中洗澡,修剪足甲。床上收拾衾枕,赶了蚊子,放下纱帐子,小篆内炷了香。春梅便叫:“娘不知,今日是头伏,你不要些凤仙花染指甲?我替你寻些来。”妇人道:“你那里寻去?”春梅道:“我直往那边大院子里才有,我去拔几根来。娘教秋菊寻下杵臼,捣下蒜。”妇人附耳低言,悄悄分付春梅:“你就厢房中请你姐夫晚夕来,我和他说话。”春梅去了。
这妇人在房中,比及洗了香肌,修了足甲,也有好一回。只见春梅拔了几棵凤仙花来,整叫秋菊捣了半夜。妇人又与他几钟酒吃,打发他厨下先睡了。妇人灯光下染了十指春葱,令春梅拿凳子放在天井内,铺着凉簟衾枕纳凉。
前文说到,杭州风俗七月乞巧之夕要染指甲,这里的“头伏”,似乎也需如此。
↑清 恽寿平:瓯香馆写生册
《红楼梦》虽未写采凤仙染指甲的过程,但晴雯那两根染得通红的长指甲令人印象深刻。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晴雯伤了风寒,宝玉请来胡庸医把脉:
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
“金凤花”就是凤仙花,这种花在大观园里就有种。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玉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接着就有了黛玉的《葬花吟》。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玉挨了打,贾母等人前往怡红院探望完毕,“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这里是一处闲笔,对于推动情节发展没有任何作用。这样的闲笔,一处很平常的动作描写,很可能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姑娘们在山石边掐凤仙花,除了染指甲,还能做啥?晴雯染指甲的凤仙,很可能就是她和姐妹们一起采的。
↑图自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1825年
3.染色的不止花瓣
那么大观园里的女孩们,是怎样用凤仙花来染指甲的呢?《群芳谱》里有专门的介绍:
女人采红花,同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以花傅上,叶包裹,次日红鲜可爱,数月不退。
文中提到的“白矾”是一种媒染剂。所谓媒染剂,就是使染料成功在某物上染色的一种媒介物,没有它就染不上。“先以蒜擦指甲”也是步骤之一,这正是《金瓶梅》里春梅建议秋菊捣蒜的原因。
比《群芳谱》更早、更详细的文献是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金凤染甲”:
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老妇人七八旬者亦染甲)。[1] 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此则文献开头提到的“明矾”也是媒染剂。周密还提到,染一遍颜色很浅,要达到胭脂一般的红色,需反复染上三五次,如此方能“洗涤不去”、十来天都不褪色。晴雯的指甲是染得通红的,想必也是染了好几天。这几天之内,都得裹着指甲,这还怎么干活?又是留长指甲,又是给指甲染色,足见晴雯与其他丫鬟之不同。
↑紫茉莉和凤仙花,图自 (日)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1825年
关于凤仙花染色,《癸辛杂识》中的这一记载虽然详细,但有一个疑点,“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为什么是“用叶”,难道不应该用花瓣?
对此我很是怀疑,因为《群芳谱》里就说“以花傅上,叶包裹”,叶片只是起包裹作用,不参与染色。《本草纲目》的记载“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说得模棱两可。但赵学敏《凤仙谱·收采》则直言,凤仙的叶片也可以染指甲:
凡采花染指甲,不必定红色者。即白花捣烂,加矾少许,和布包甲,过三四日启视,则甲亦鲜红可爱。其叶亦然,染与红花无异。
赵学敏(1719—1805)是《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清代著名的医家。他有三位朋友嗜好凤仙花,根据他们的介绍以及平昔见闻,作者于1790年完成了《凤仙谱》的写作,一共记载了233个凤仙花品种。[2] 赵学敏的说法可信度较高。另外,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的《牵牛·凤仙》一文,在引用《癸辛杂识》里的这段话后补充道:“所说用叶捣碎,实际连梗也可用,但要加矾,不然是染不上的。”这里的“梗”,说的是凤仙花的茎,类似我们平常说的“菜梗”。
真是意想不到啊,原来凤仙花的茎和叶,都可以用来染指甲!难怪《金瓶梅》里春梅采凤仙,不是只采花,而是“拔了几棵凤仙花来”,想必是花、叶、茎一起用,捣起来肯定不如单独捣花那么轻松,所以“整叫秋菊捣了半夜”。“半夜”说明时间长,费劲。
↑水金凤,图自《本草图谱》
明代周文华《汝南圃史》卷十“凤仙”在引用《癸辛杂识》时,“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一句写作“取红色凤儿花并叶捣碎”,“连然三五次”作“连然二三次”。这说明可能存在两种版本的《癸辛杂识》。我认为“取红色凤儿花并叶捣碎”的说法更切合实际。凤仙花染色,不应该只取其叶。
但无论如何,《癸辛杂识》里的“金凤染甲”都是一条很重要的文献,不少人凭最后一句判断,凤仙花及其染色之法是在南宋以前从回回地区传入我国的。但按照前文所引《中国植物志》,许多凤仙花的品种在我国很多地方是特有,即仅仅产于我国,凤仙花从国外传入的说法站不住脚。
另外,回回妇人用来染指甲的是否就是凤仙,尚需要当地的文献来作支撑。因为这世上可供染指甲的植物不止一种,名字叫“指甲花”的花朵植物也不止一种,这一点留待日后探讨。
[1] “守宫即壁虎,古时有饲以朱砂,则体赤可捣汁点女人肢体,终年不灭,惟房事则褪,故有守宫之名。”见杨荫深编著:《事物掌故丛谈2》,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第33页。
[2] 《凤仙谱》自序:“因急起而正之,择所闻于三君者,撮其精要,合予平昔见闻所得,谱为二卷,区以十目,录以示玉于、容斋。”
作者简介:江汉汤汤,企业职员/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植物文化普及者,著有《古典植物园》(商务印书馆,2021.4)。个人微信公众号【古典植物园】。
图文编辑:蒋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