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学做先进报送平台 > 先进个人事迹 > 正文 站内导航

植物学家李恒:择一事,终一生

媒体:云南广播电视台  作者:内详
专业号:昆明市林草局 2023/8/2 9:51:22

“人活着一天,便享受了一天自然和社会的馈赠,就要努力工作以回馈和感恩。”

“不管逆境顺境,不管年轻年老,永远不要躺平。不管荣耀或卑贱,做好自己,光阴不虚度,就是富有和幸福。耋耋之年,永不言弃,就是幸福和快乐。”

——李恒

图片

李恒教授

1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荣获国际天南星学会最高奖的植物学家李恒,于2023年1月12日在昆明因病逝世,享年94岁。

李恒1929 年出生于湖南;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资源学研究工作;第三世界女科学家组织成员;《中华大典生物典》编委。

李恒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是中科院地理所的一位俄文翻译。

62年前,她跟随丈夫王今维来到云南,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工作,32岁时从零开始学习植物学,一步步成为一位植物学家;

61岁时,她带队前往独龙江进行冬季科学考察,一去就是8个月;她将在独龙江科考获得的4万元奖励全部捐赠给“春蕾计划”,资助失学孩子;

73岁,她领衔开展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

90多岁,她每天仍坚持工作。

记者曾几次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采访过李恒教授。她是一位认真、严谨的科学家,把时间看得很重要,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费,每天从早上8点到办公室工作,一直到凌晨,90多岁依然如此。

她说,工作和劳动是人的本能,都是很平常的事。

图片

李恒参与编研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

2013年,她荣获国际天南星植物学大会最高奖斯科特奖(H.W.Schott Award)。

2017年,她荣获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的“九三楷模”称号

她荣获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

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她采集各类植物标本17万份,所获荣誉众多,有14个物种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获奖无数,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但她不爱谈自己的成就,她说她是笨人,只是比较勤奋。

李恒,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学无止境”,择一事,终一生

图片

李恒教授在曾孝濂先生绘制的重楼植物科学画前

从北京举家迁往云南

1956年,李恒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到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工作处从事俄语翻译工作,一干就是5年。

1961年春天,在北京植物所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李恒的丈夫王今维,按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的安排,到西双版纳植物园做规划工作。他们举家迁到了昆明。

图片

1953年,李恒(右一)一家

“我当翻译的过程中,就知道云南有很多的奥秘,有很多的民族、美丽的山水,有一个电影《勐龙沙》,就是讲西双版纳的物种很丰富,我就很向往云南。没有任何犹豫,我交出了工作证,开了调动证明,办理了户口迁移等手续。”李恒教授回忆。

从头开始学植物

著名植物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的吴征镒先生,是对李恒影响很大的老师,他的直率和果断,改变了李恒的命运。吴征镒先生要求李恒学习植物,学习英文。

于是,31岁的李恒从俄语翻译转行学植物,自此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植物园、在公园,李恒唯一的兴趣是认识植物。晚上自学英文,系统阅读植物学书籍,同时积极投入到植物组的野外考察工作中。

不到半年,李恒以全所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外语(英语)考试。当时无论是野外考察或室内编研,李恒都是外行,从采标本到写总结,都要一点一滴地学。经过一两年的磨炼,披荆斩棘,爬山过河,她都不在人后了。

三年后,李恒在云南大学、昆明农学院完成了主要植物学课程的学习,考试成绩优秀。

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恒和同事在哈巴雪山等地考察

1961—1963年,在吴征镒先生的指导下,地植物组先后8次完成了滇西北哈巴雪山和滇东南西畴文山的植被调查。李恒愉快地走进了云南这个植物王国,进入了植物研究队伍的行列,开始了她的研究生涯。

她白天到标本室看标本,晚上在家学外语。她把标本馆的标本从蕨类到单子叶植物翻阅了一遍,学会了拉丁文,学会了阅读德语和法语文献……

参与《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在李恒教授的研究生涯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了《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

1971年,《云南植物志》的编写工作提上日程,原来的地植物组人员全部到分类室,共同编写《云南植物志》。

1973年广州“三志”会议召开,吴征镒先生任《中国植物志》的主编,昆明植物所接受了大量的编写任务。《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由中国四代科学家耗时45 年完成,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吴先生让李恒完成《中国植物志》的木棉科、橄榄科、天南星科、浮萍科的编写。

2009 年,《中国植物志》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图片

李恒教授的部分著作

重楼属植物和天南星科的权威研究

李恒有一个常被人们提起的称呼:“重楼奶奶”。

重楼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世界植物学大家关注的焦点。“重楼属植物综合研究”,是李恒主持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981年开始,历时7 年6 个月。通过多学科的协作,研究获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全世界将近一半的重楼品种由李恒发现并命名;她是世界上收齐重楼属全部28个品种的第一人,并为中国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重楼资源库;1998年,李恒主编的重楼研究的权威著作《重楼属植物》出版,得到了国际植物学界的认可。

除了重楼,李恒在天南星科方面的研究也享誉海内外,堪称学术大家。她成功地在中国主持了第六次国际天南星学术讨论会,并与各国天南星科学家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使昆明植物研究所成为世界四个天南星研究中心之一。

图片

世界天南星学界最高奖“H.W.Schott 奖”

2013 年,世界天南星学会授予李恒天南星学界的最高奖“H.W.Schott 奖”,表彰她在天南星科植物的研究和保护领域所获得的成就。

独龙江越冬考察

1990年,61岁的李恒带队进行了独龙江的越冬科学考察,一去就是8个月。

独龙江是东亚物种多样化的“中心舞台”。李恒决心在严寒的冬季考察独龙江,其中一个原因是:独龙江在自然科学上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当时独龙江不通公路,基本上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前人的采集和探索都是在气温较高、雨水较少的7—9月进行,11月至次年6月几乎无人涉足独龙江。一直到1991年以前,独龙江标本没有系统鉴定,缺乏名录,更无区系报道。

为了去独龙江考察,李恒准备了两年,筹备在独龙江越冬生活8个月的物资。经过两年的筹备,1990年10月下旬,由李恒和学生等4人组成的独龙江越冬考察队出发了。她出发的那天,63岁的老伴王今维病危住院,她不能不走,只能委托女儿和儿子共同护理老伴。

刚进独龙江不久,李恒就染上了虐疾,发烧烧到41度,全身出汗,病情十分危重。当地政府用直升机把她转运出来,当地乡亲将她用单架抬到边防部队的医务室治疗,才让她闯过了“鬼门关”。“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活着,好好工作,否则对不起这些可敬、可亲的乡亲。”李恒说。

图片

李恒(左一)在独龙江考察

李恒每天采回来的标本要先压制再烤,7000多号标本,一个号标本有7份,总共49000多份标本。她要修剪、挂牌、写号码……独龙江的考察登记本她写了30多本。

图片

李恒在独龙江考察时给植物分类

在独龙江乡,李恒跟当地的小孩子很要好,她把带去的食物分给他们吃,“还给他们买蜡笔和纸,他们就在我床上画画,跟我这个奶奶太好了。他们晓得我是采花的,走到哪里见到有花,都会一捆一捆抱过来给我做标本。等到我们考察结束,准备回来的时候,全乡的人老老少少都站在路边上送我们。这些小娃娃不说话,他们抱着妈妈哭,不看我,不愿意面对这个事……”说到这里,李恒忍不住哽咽了。

图片

李恒在独龙江和当地送花给她的孩子们在一起

8个月的考察成果颇丰,从独龙江出来的时候,李恒带了100多箱、共采集了7075号标本,发现了80多种新植物,后来还出版了2本书、2期植物学专辑。1995年,“独龙江植物越冬考察及独龙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图片

李恒教授办公室书架上放着的她的考察笔记

2002年,李恒以73岁的高龄主持“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项目,率领一支由多国研究成员组成的25人考察队再次走进高黎贡山,历时32天,取得了高黎贡山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

图片

李恒多次返回独龙江

给年轻人的话

李恒教授的一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她提到坚持的重要性。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话,她翻出一页纸,念给我们听:“吴征镒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咬住青山不放松’。”她说,做事情要坚持到底。

“对于植物工作者来说,基础训练一定要过硬,首先你要认识植物,才能够做文章,植物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像我们的前辈:蔡希陶、吴征镒先生,基础要打好,不管干哪一行,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

第二,外语要学好。可以跟外国同行交流、阅读文献,都比较方便。

打好专业基础;学好外语。有了这两个技能,你再对工作有兴趣的话,在哪里都可以创造,在哪里都可以出色!”李恒教授说。

图片

记者采访李恒教授(中)

影响弟子甚深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纪运恒在2002年成为李恒教授的关门弟子,至今已20年。谈及恩师离世,纪运恒非常悲伤,他说:“恩师李恒先生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她的学生,恩师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让我终生受益。在今后的岁月中,李恒精神的光芒还会一如既往地照耀着我,继续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恩师不仅爱岗敬业,还大力提携晚学,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能成为她的学生,实乃我人生之幸事。”

图片

李恒和她的关门弟子纪运恒(左)、李嵘(右)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嵘从1998年就开始跟随李恒老师学习,恩师对他影响很深,他说:“恩师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能够跟随老师工作和学习二十余载,时刻接受老师的教诲,是我毕生最大的荣幸。恩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终生难忘,并将激励我一生。”https://mp.weixin.qq.com/s/wZD4pB8SrjIRioAEMoLx2Q

阅读 1420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