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云南 > 正文 站内导航

山峰轮休,给濒危物种上“电子身份证”……如何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媒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永平县林业和草原局 2024/11/15 15:30:17

山峰轮休,给濒危物种上“电子身份证”……如何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2024-06-13   来源:安徽林业微信公众号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近日,安徽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结束了5年的封闭轮休期,恢复对外开放。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领略天都峰的险峻与壮美,打卡著名景点“鲫鱼背”。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壮丽的山脉、迷人的河流、广袤的森林、神奇的珊瑚礁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这些自然遗产不仅提供美丽的风景,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支撑着众多物种的生存,并促进了生态链的平衡。

在自然遗产保护中,有哪些创新性做法,又是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

封闭轮休:基于自然的修复方式

黄山以全国万分之0.44的陆地面积,分布着全国6.92%的植物物种和9.55% 的动物物种,是全球仅有的8个同时拥有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顶桂冠的名录遗产地之一。

据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测算,黄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 24.82 万元/公顷·年,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100亿元。

封闭轮休制度是黄山坚持绿色发展的创新保护措施之一。

刘保党介绍,这一封闭轮休制度其实是从“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实践中受到了启发。此举不仅可以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黄山风景区管理部门让“让山峰也能歇一歇”这一设想创造性地演化为“景点封闭轮休”新理念后,始信峰成为首座轮休的山峰,天都峰、莲花峰、丹霞峰、炼丹峰等陆续实施轮休。

目前,黄山已进行了4轮景区山峰轮休,6座山峰先后轮休19次。

“封闭轮休之后,黄山生态恢复较之前有着明显变化,从而说明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实现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刘保党表示。

通过持续监测发现,在经过休养生息后的区域内,微生物、动植物分布均较轮休前有显著变化,动物活动更频繁活跃,植物生长更茂盛,植被覆盖率提高。

此外,封闭景点也得到了科学的管理:生长势衰弱、极弱的古树名木制定保护复壮方案,针对裸露地和水土流失制定治理举措等。

物种监测: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数据库

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致力于监测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濒危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焦点,每年都有物种消亡,我们要想更好地保护它们,就要知晓它们的真实情况。”刘保党说。

贵州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设置了14条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样线,定期对23种2257株珍稀濒危植物的物候期、天然更新和干扰程度等进行监测。另外,还布设安装红外相机225台次,对地面活动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监测到野生动物70种。

近5年来,茂兰保护区物种监测取得了新突破,陆续发现植物新种5种,植物新记录29种,动物新记录23种。

值得一提的是,珍稀濒危植物实现了电子管理。监测样线上的珍稀濒危植物有了属于自己的“电子身份证”。

“物种监测电子信息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更直观地用科学的方法积累物种的监测数据,从而有利于对濒危物种开展针对性保护。”刘保党说。

生态修复:鸟类友好型种植基地

有这样一个地方,被誉为“湿地之神”的“打卡认证”,夏天在这里,科研人员在一个点位,仅一个小时就能观察到近40种鸟类。它就是盐城大丰建川养殖基地。

盐城拥有76.97万公顷的湿地,是全球9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补给站,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选择在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支持了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

但是以前的盐城大丰建川养殖基地是淡水鱼养殖集中区,人类活动较为密集,又因为大面积的深塘和水面不适宜鸟类栖息,所以鸟儿不愿停留。为此,这里实施了“退渔还湿”项目,植被多样性得到了较大改善,底栖生物数量、鸟类数量大幅增加,甚至吸引来了丹顶鹤。

据相关机构统计,2023年最高有3万多只鸟儿在此停留栖息。

“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保护的重要性,它们都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资源。同时,可持续发展模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让自然遗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刘保党强调。

盐城大丰建川养殖基地通过退渔还湿,为越冬期的迁飞候鸟提供食物补给和良好的栖息地,同时也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生态示范项目,从而探索出一条“人鸟”和谐发展之路。

刘保党表示,上述三个案例仅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经典案例的缩影。事实上,基于自然的修复方式、拯救极小种群、智慧监测平台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领域,在中国14项世界自然遗产地、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都有着精彩之作,很多生态保护举措具有开创性。

6月7日,《中国南方喀斯特与中国丹霞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交流学习活动方案》正式发布。这也意味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大不同类型的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共14个地方开展了交叉巡视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行动,开创了跨区、跨省行动的先河。”刘保党表示。

世界自然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过探索,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阅读 102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