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地方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高山有好水 长河酿痴情-宁夏花儿寻踪

媒体:宁夏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2023/9/12 10:55:48

花儿歌手撒丽娜。

花儿歌手马得荣。

孩子们演唱花儿。

国家级花儿传承人张建军。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在贫瘠的荒原上,倾诉满腔的苦;在欢乐的大地上,熔铸立体的诗。

时代赋予宁夏花儿以不同的形貌特征,动人心弦的不单单是曾经的苦,也不仅仅是如今的甜,更是挺立着大山般不屈意志的艺术奇观。

“走咧走咧,越哟的远哈了,眼泪花儿漂满了,哎哟的哟,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初秋的清晨,在宁夏漫花儿文化艺术工作室,37岁的撒丽娜带着学生练唱花儿,这首由“西部歌王”王洛宾记录的花儿,撒丽娜4岁多的女儿也唱得有模有样。

2013年,27岁的撒丽娜被评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山花儿”传承人,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她将花儿传承融入生命,将一首首花儿带进校园,沁润着青少年心田。“每当我唱起花儿,想到师父和师父的师父,想到他们唱花儿的样子,内心充满感动……”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首流传2000年的《陇头歌》,沉郁苍茫,是六盘山花儿的美学起点与精神源头。

六盘山,绵延于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古称陇山,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文化符号。

泾河、葫芦河潺潺流过,战国秦长城与古丝绸之路于此交汇,数千年的岁月烟尘中,游牧与农耕此消彼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起伏跌宕的路途之上,商旅行人,风萧马鸣,无数聚散离合的故事被人们歌以咏之,花儿由此而生。

旧时代洪流中的草荠,亦是漂泊于历史深处的歌者。一曲花儿,寄托着远行之人的乡思、离别之人的相思。曲折的歌声中,山村流动起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稀缺的水资源一样,流入山里人焦渴的梦园。

如果说西海固的山是一座座物理坐标,飘荡在沟梁山峁间的花儿便是这方水土的精神谱系。

干涸焦黄的黄土,久盼不至的雨水,生命的无可奈何,世世代代的渴盼,一股脑儿在胸腔里涌成一团,粗喉咙里迸出满腔的尖利嘶哑,是为花儿。

天下黄河富宁夏,引黄灌溉得天独厚,孕育出塞上江南。杨芳灿、慕寿棋、林鹏侠、李季等来此采风、作诗、收录“民间流行之花儿”。

1936年,新闻工作者范长江,乘牛皮筏子赴宁夏采访,记录下生动见闻:“夜间无事,筏上的水手和客人共同组织一个临时俱乐部。水手每人有一把地地道道的‘胡’琴,再加上些碗和筷子,另外凑上几张嘴,几副手掌,算是乐器,这些水手们就高声唱他们的土调了。”“他们(筏客子)于桨声‘哗啦哗啦’之际,常引颈高唱他们本地山歌,歌声高朗,震彻山谷,内容则多述边人男女爱情之思……”

宁夏山川流动场域中跨文化传播和创造性参与被记者如实“记着”,并以真实体验传播出去,显得弥足珍贵。

花儿是中国西北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山歌,被誉为活着的诗经。

最早意识到山花儿艺术与学术价值的人是王洛宾,他是中国最早用现代记谱形式完整记录山花儿的第一人。

1938年,王洛宾赴西北参加战地服务团,途经六盘山下,夜宿固原和尚铺车马店。月明星稀的夜晚,店老板五朵梅唱起山花儿,天籁之音深深打动了王洛宾,他记下这首三句一叠的《眼泪花花把心淹了》。因为沉醉于山花儿,王洛宾放弃去欧洲深造的理想,从此扎根西北大地学习民歌,终成“西部歌王”。

王洛宾的这次“六盘山田野作业”,具有重要意义——首次以词曲结合形式,以动听的旋律和口头文学的朴实,扎扎实实呈现了一首具有原生态意义的经典之作。

宁夏南部,山林丛集,一首山歌悄然唱响。一条晶亮的声线,在干涸的土地上穿行,歌声划破干涸的土地,溅起泼辣辣的水声。山花儿如泣如诉,尖厉嘶哑,闻之令人心颤胆寒,悲不能抑……

山村的孩子们,有时也会被这“水声”唤醒,从童年的窑洞、土炕到中年的万家高楼一灯如昼,侧耳倾听,这声音似乎已然改变,却又从未改变,这声音承载的是祖祖辈辈的向往,是小时候做梦也没梦到的24小时有热水的家。

西海固这片曾被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迸发出花儿的歌声,正如旱地里开出娇艳的花,峭壁里长出倔强的草,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

清代左宗棠在奏疏中这样记载宁夏:“辖境苦瘠,甲于天下。”

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相约于荒野漫唱花儿,倾诉苦楚、渴盼自由,用歌声呼唤幸福的生活。

“涝坝大了蟹大了,水冲了宁夏的坝了”“拔了麦子拔胡麻,手疼着咋拔得下呢”“孟姜女哭倒了九堵墙,墙里哭出个范郎”“诸葛亮下了一盘棋,马踏了当头炮了”“杨六郎把的三关口,穆桂英挂了帅了”……

山花儿作为宁夏六盘山地区原生态文化式样,有显著的特征,原生态歌手无技巧的演绎,如烈火烹油,如切肤之痛。

“大大房里骂着呢,全凭家法压着呢;门前拴下狗着呢,家人把我守着呢。”“早起里哭来晚夕里嚎,清眼泪流成个海了;杀人的钢刀是旧礼教,把尕妹活活地宰了……”

群众是宁夏花儿的传播信使,因生活所迫远走他乡,饱受人间疾苦,花儿从胸腔里荡出,“难肠”地唱开了:“我当个拐夫你跟上走,西口外大路上浪走”“三关口朝着蒿店街,瓦亭山教烟雾罩了”“脚户阿哥的驴乏了,烂麻鞋绊绳儿断了”……

剖心挖肺的感受,一针见血的表达,宁夏花儿血脉里的真实与至性可见一斑,旗帜鲜明反对丑陋、压迫、黑暗,传递真善美,成为旧时代人们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见证。

家无余粮,拼尽最后的力气“喊叫”一顿饱饭;久旱无雨,用全部的“望想”呼唤一场甘霖;爱而不得,以仅有的心血吼出一腔情话……文化与艺术,这里的人们日用而不自知,借花儿表达心声与渴求,化为透心凉的最后的一点宽慰。

唱上一段花儿,似乎苦也没那么苦了,累也没那么累了,心里不那么憋闷了,变得敞亮了,有盼头了。

极其苍凉尖厉的声音自然流泻,没有一丝浮夸虚饰,把“难心”和“愁肠”唱给沟梁山峁,满是真情实感与力量,带给人浑然天成的心灵震撼。

宁夏花儿在山川两大区域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跨文化接受与适应,动态生成宁夏花儿多元共存风格。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日子好了,歌唱家乡变化和生活变化的花儿唱词大量出现。

固原张易镇的张明星生于194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没上过学,却能把自己编的花儿都写出来。

时代,是花儿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在张明星看来,花儿就是历史的记录。

20世纪60年代进京参加花儿歌会之后,他用花儿形式记录这段难忘的历史,写下《忘不了周总理的叮咛》:“金花银花一串花,回族娃娃上北京唱了个数花。周总理亲切接见咱,叮咛的话,永辈子牢牢儿记下。”

2005年以来,政府推进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明星激动地写下《非物质文化又开花》:“非物质文化又开花,一下子,把老一辈传人给找下,领导和群众坐一达,一总子,把失传的花儿给留下。花儿本是心上话,没样子,有各式各样的唱法……”

歌唱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生活,《把改革的尕花儿漫上》唱:“茉莉香茶黑白糖,在细瓷的盖碗子泡上,把治穷致富的根扎上,把四化的尕花儿漫上……”

张明星的花儿颇富文采与诗意,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和展示对历史文化和生活的体验,表达群众心声,表达对党的热爱。《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唱道:“云彩里迈步风送爽,登六盘,披一身朝霞的红光,踏散了露水银珠儿淌,湿衣裳,沾一身满洼的山香……”

一大批带着泥土气息的山花儿通过民间歌手之口唱响山川,是六盘山流淌的清泉,是黄河水浇灌的甘甜,是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文化交融酿造的艺术美酒,呈现深层的民间民俗文化积淀。

往日上不得台面的“村野俚曲”,摆脱黑夜的束缚,植入明亮的河道,温润的新时空。新时代的花儿,恰同学少年,悠游于全新的艺术境界。

当亘古荒原变为青山绿水、金山银山,同样的唱腔,不同的词,悲苦花儿化为欢乐花儿。几十年来,宁夏人民战风沙,驱贫魔,树起一座座感天动地的丰碑,宁夏花儿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新颜。

从声嘶力竭、苦水滴答到气质从容、热情迸发,是时代的内生动力使然,是个体风餐露宿的不息斗志,是群体逆风翻盘的壮美嬗变。

宁夏花儿的发展脉络,印证艺术是时代与文化的“融合体”,宁夏花儿的“活态传承史”,也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不懈奋斗史。

当干沙滩化为金沙滩,山区花儿传承人约三分之一融入川区,他们入乡随俗,原本扯着嗓子漫的“上去高山嘛一道梁”演变为“走过一川又一川”的浅吟低唱,“南腔”与 “北调” 趋于融合,地理意义的大山消退,思想观念的大山溶解,广阔新天地在眼前铺展,人们与花儿中千百次呼唤的美好生活深情相拥。

2009年,宁夏花儿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迎来全盛期,大批花儿歌手迎风绽放。

撒丽娜演唱的《眼泪花花把心淹了》,与摇滚歌手合作,将现代音乐元素加入其中,受到网友好评。如今,她在网络平台上的关注度颇高,区内外不少年轻观众纷纷向她请教花儿唱法,宁夏花儿与时尚热度完美融合。

撒丽娜走上花儿之路源于一句鼓励。

2005年,19岁的撒丽娜从固原师范毕业进入海原县文工团工作,在一次演出后,一位老师对她说:“姑娘,你适合唱花儿。”这位老师叫马汉东,被称为“花儿王子”,撒丽娜师从马汉东,开启花儿之路。

一代代歌者,是宁夏花儿的活态传承人。

马汉东常常站在老家海原县的山坡上,唱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歌唱美好生活。

“上去这高山者哟,望平川呀,望平川呀,平川里有一朵牡丹呀……”

马汉东的山花儿悠扬、高亢、清脆,曲调丰富,朴实生动,代表曲目有《阿妈的盖碗茶》《新世纪赶上个新规划》《漫起花儿唱起歌》等,为宁夏花儿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懈努力。

马汉东曾说,因为方言和地域的局限性,宁夏花儿的传承面临困境。虽然爱好者众多,但专门学习花儿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还是少,花儿传承堪忧。“不能固守传统,要尽量让唱词向普通话上靠,要让花儿像信天游一样,张嘴一唱别人就听得懂,听懂了才能学唱,才能将花儿发扬光大。”在他眼里,花儿不仅是音乐,更是历史的叙事诗。

宁夏花儿曾一度青黄不接,甚至几近消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宁夏花儿出现断层,很多人不再唱花儿,“人去花灭”的燃眉之急令当时的“花儿歌王”马生林等人十分忧心。

马汉东曾拜马生林为师,学习花儿演唱。

马生林是海原县海城镇下庙沟村人,唱了一辈子花儿。因为唱花儿,家里曾一贫如洗,2007年他患胃病无钱医治提前出院,宁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送其到银川的医院检查,帮他治病,并抢救性对他唱的花儿进行录音、录像。自治区文化厅安排专项经费为他改造破旧的住房,争取到自治区民政厅支持,马生林住上了政府为他盖的3间新房。

马生林站在新家门口,唱道:“出去个大门,我往树上看呀,喜鹊儿盘窝呀(着哩),我把我的大眼睛哈想着……”

唱腔高亢清亮,粗犷中饱含深情,有人形容歌声“像一碗酽苦的砖茶,高音抖涩着直走上去,哽住了,堵在人的心上,许久不能平息”。

即景生情即兴创作是马生林的绝活,他自幼在甘宁一带学唱过400余首花儿小曲,海原的山花调子多由他传唱,曾多次为影视片配唱,在北京大学课堂里唱过花儿,全场鸦雀无声。

2016年5月,马生林去世,作品成为绝响,“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张明星等花儿人暗下决心,一批批花儿歌手也站出来,全力传承推广,社会各界合力浇灌,宁夏花儿焕发新生。

宁夏花儿被誉为西北文化的活化石,根强健,魂不断。

“园子里长的绿韭菜,不要割呀,你叫它绿绿地长着……”日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花儿传承人、68岁的王德勤教学生唱花儿《绿韭菜》,这首小调,她的孙女郑炎卓唱得很不错。

“这首经典花儿歌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扬,歌唱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 王德勤说,宁夏花儿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让花儿绚丽开放。

忆苦思甜,忘不了那些注满奋斗精神的清晨,是一曲曲花儿叫醒的。

西海固的山梁沟峁中,一层层梯田,一座座水坝,一条条公路,一幢幢新居,一个个明丽的新农村……宁夏人民闯出新生活,飘荡于山前屋后的一曲曲花儿,将心上的话儿连缀成句,让广阔的土地传承生机。

文化的力量无形而强大,音乐与语言拥有滴水穿石之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儿形态也在变化。

马生林、马汉东二位“花儿王”及张明星等大批花儿歌手相继过世,很多花儿人进入年迈,新一批花儿歌者又活跃在舞台上。

对新生代花儿歌手来说,前辈歌者留给后人最丰厚的记忆,比起歌唱方法,更重要的是克服一切困难、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塑造着宁夏花儿的精气神,也铸造着宁夏花儿人始终昂扬飞翔的时代群像。

自治区级山花儿传承人云存德唱了几十年花儿,对《清眼泪》《獐子吃草滚石崖》《渴死了凉水罢喝》《扎花的兜兜满腰转》等宁夏花儿如数家珍。他认为,如今宁夏花儿传唱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原有的自娱自乐口口相传的形式,走向城市、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大舞台;艺术形态由原来“山歌”“野曲”中走出来,以有曲有谱有伴奏、歌伴舞、分声部、大合唱广场舞曲等形式广泛传唱;声乐形态在原来的令调花儿、小调、宴席曲、酒令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用现代音乐元素,通俗唱法,劲舞DJ版舞曲不断发展;传承形态也在不断变化,由原来拜师带徒、“一对一”“关门弟子”形式,走向大面积教学、广泛带徒,学生和徒弟并存的趋势;花儿会由原来民间自发的松散形式,转向由政府搭台、有组织有保障的花儿大舞台传唱,极具时代特征。

宁夏花儿研究工作者马剑龙是原生态花儿歌手,搜集整理花儿4000多首,他说:“花儿是依存山野而生的。随着城镇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花儿逐渐失去了山野优势,面临着重大的生存挑战,山野花儿会向城镇花儿会的迁移,无伴奏向有伴奏的过渡,花儿的小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内容越来越多地反映当下政风民情,这些是花儿形态变化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特征。”

曾被称为宁夏花儿“金嗓子皇后”的李凤莲,退休后从西吉县搬到永宁县闽宁镇,这几年在家养病期间,用微信逐字逐句给徒弟们教唱花儿,老一辈花儿人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断为花儿注入新鲜血液。

“花儿是历史的、流动的、活态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伦理道德标准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一首花儿母体在民间传承传播过程中往往会与周边民歌(花儿)不断融合,基本要素也会发生变异,呈现‘十唱九不同’现象,成为花儿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新形态。”宁夏大学特聘研究员屈文焜说:“传承人的实际传承过程不能急躁,不能搞‘基因突变’,它需要时间。首先应该强调师徒间的言传身教,要传授好、继承好,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内生动力是一切生命的原动力。不屈的意志,不竭的斗志正是宁夏花儿的灵魂。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与不断进取的意志,宁夏人民改变了悲壮的历史,改写了荒原的记忆。

花儿已与宁夏山河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人文生态,忠实记录宁夏群众的心路历程,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体现出的美感,是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宝藏,是对历史的挖掘,也是对现实的折射,对未来的祝愿。

如今的宁夏大地美景无限,如今的好日子无边无际。

高山,好水,花儿,情义连绵。(记者 张慈丽)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马江

阅读 391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