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政策性项目 > 正文 站内导航

再访治沙人:羊蹄种草 按迹锁踪

媒体:新华社  作者:汪伟
专业号:关注森林资讯 2017/9/1 19:49:11

森林覆盖率从2.9%到34.5%;粮食产量从不到1亿公斤到超10亿公斤……一组组数字记录着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60余年的治沙成绩,而在这背后,是一批批、一代代治沙人。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全县总面积546.2万亩,新中国成立前有林地面积不足18万亩。记者近年来多次到此采访,已看不到老人记忆中流沙遍布、风起沙飞的景象,但治沙人的故事却在口口相传,治沙造林已在这里成为一种文化,代代传承、辈辈坚守。

“‘羊蹄种草’,让老爷子给你讲讲当年沙地种草的‘发明’!”记者近日再次来到这里,彰武县林业局纪委书记才红艳向记者介绍起今年67岁的四合城镇老治沙人杨海清。

在杨海清看来,这都是那个年代逼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白亮亮的沙坨子围着村子,粮难种、人难活。随着国家鼓励群众治沙造林政策的出台,老杨决定和风沙斗一斗,承包了1000多亩沙丘。

“植树先种草。”杨海清说,但在沙坨子上挖坑埋籽一天也就能干一亩多地。面对费时费工的难题,自己想出了“羊蹄种草”的方法。“羊群在前面踩出沙坑,我在后面撒草籽,风一过草籽就被埋上了,一天能种上几百亩。”

在杨海清的带领下,记者走入了那片已过“而立之年”的林子,树木虽然稍显瘦弱,但“草灌乔”纵横交错,俨然已是一片成熟的生态系统。“三十年前进山,要光着脚,否则鞋经常陷到沙地里,如今进山要穿靴子,否则容易刮到腿。”杨海清略带夸张地说。

三分种、七分管。但对老杨来说,沙地造林是一分种、九分管。凭借30多年的护林经验,老杨练就了“按迹锁踪”的本事。

“九个胶钉的胶鞋,外边儿还有些磨损,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杨海清给记者讲着他的破案经历,“谁到过林子,谁砍了树,我按鞋印的形状、深浅等痕迹就能找到这个人。”

老杨是彰武县治沙人的一个缩影。登上彰武县章古台镇一处防火瞭望塔,放眼望去,万亩松林尽在眼底,而三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遍布。就是在这片松林下,长眠着当地第一代治沙人刘斌。

为治沙,1952年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镇成立,时任辽西省义县县长的刘斌举家搬迁至此,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刘斌便扎根黄沙,穷其后半生治沙造林,造就了“大漠风流”精神。

此后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有带领全村治沙造林致富,自己却积劳成疾过世的“治沙书记”董福财;有30年独守8500亩林地的护林员李东魁;有放弃国外生活,回到国内治沙科研前线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宋晓东……

不久前的一个大风天,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让县里干部到广场上站一站,感受风中残存的沙粒。“尽管有成绩,但治沙没结束。彰武要把治沙工作、文化传承下去,永远守住这个沙地重镇。”刘江义说。

阅读 231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