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微信公众号 作者:内详
中国之声近日从国家林草局获悉,自2019年启动体制试点算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累计发现新物种75种,中国新记录种9种,海南新记录种19种;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从2019年初的4群30只,增长至7群42只。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作为2至3年才能繁衍一代的海南长臂猿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已非常不易。一度非常少见的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小爪水獭等物种种群也在国家公园内稳步壮大。物种频频“上新”的背后,究竟是何原因?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泽华近日实地探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我们一起去那里看看。
雨林间隐约可见的人工绳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二层的信息中心,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海南长臂猿不同家庭群的一举一动。在其中一个画面中,雨林中一条条隐约出现的绳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信息中心副主任韩文涛解释,通过拉这些人工绳索,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将海南长臂猿破碎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韩文涛:这是因为台风造成山体滑坡,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栖息地,滑坡就隔开了。我们就给它拉了这个人工绳索,当时我们就是为了做一个实验,看它会不会使用这个人工绳索。你看,它已经利用了我们的绳索,现在看到这些树、藤蔓、竹子已经长起来了,原来是没有的。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把所有破碎化的栖息地,通过人工种植长臂猿喜欢吃的食源树种,还有拉绳索,把破碎栖息地连片起来。我们还做了一些长臂猿的研究,就像通过声音识别长臂猿,还有AI“人脸识别”,基本上已经可以识别大部分了。
海南长臂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濒危程度最高的灵长类物种,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只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霸王岭片区。韩文涛表示,近年来,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监测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上马,这一旗舰物种多样化的习性也越来越多地被观测和捕捉到。
韩文涛:像以前我们都说长臂猿一下地“就死掉了”,但是不是的。比如像有的树果子掉在地下的时候,长臂猿会一只手抓在树上,然后伸另一只手去拿果子;它在小的树枝上、比较矮的地方玩耍的时候,树枝断掉了,它会掉下来,马上又上树。不是讲在地上像我们人这样行走的那种,但是根据一些科研、监控,拍到看到它有这种瞬间下地的情况。
海南智慧雨林中心大屏幕上的海南长臂猿(王泽华 摄)
在海南省林业局海南智慧雨林中心,霸王岭片区能够看到的画面,在这里也一览无余。海南智慧雨林中心工作人员何聪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初步建立“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 卫星样地 随机样地 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建成了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
何聪:到2025年,我们就会在国家公园部署大概4000到5000台野保相机,每一个公里网格点会部署1到2台,这样的话,国家公园有什么动物出现、什么频次,分类统计就可以做到更加全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监测跟别的国家公园还真不一样,一个是地形的原因,一个是植被的原因,林子很密。我们现阶段还用的是基站信号,海南文昌几颗互联网低轨卫星12月也发射成功了,可能未来咱们就可以用得上卫星互联网了,卫星互联网它能够覆盖国家公园,到了2030年,我们就要实现监测100%全覆盖。
刘大业向记者介绍发现穿山甲洞穴的经过(王泽华 摄)
除了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人工巡护也不可或缺。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记者跟随南崖管护站护林员刘大业深入雨林,看到了一处中华穿山甲觅食留下的洞穴。刘大业说,他从事护林工作已有20多年,近年来的巡护,他每年都有新发现。
记者:这还是一个新鲜的洞口?
刘大业:对,我们10月份来巡山发现的。这就是穿山甲刨食留下的洞,它喜欢吃白蚂蚁,可能嗅到里面有白蚂蚁窝,就刨个洞进去,吃了以后就走了。我是2000年到现在一直从事护林工作,之前我们巡山都很少见,就是最近这几年才逐渐发现有个别洞穴,新的洞穴今年发现有两个,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按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整个分局监测到的穿山甲数量在30只左右。说明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大家保护意识的提高,进山人员减少,对它们繁衍生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如刘大业所说,除了常态化巡护监管,护林员的日常工作中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相关科研院所一同开展科研工作。调研途中,记者来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生态工程师卢春洋介绍,近年来,科研人员围绕国家公园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今年9月,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种罕见的新物种——“金樽水玉杯”。
金樽水玉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供图)
卢春洋:它是在我们尖峰首先发现的,是新物种,是一个全菌根异养草本植物。它是金黄色的,整体的形状像古代的酒杯,我们为它命名为“金樽”。它的花冠大概就有一厘米,生在一个非常脆弱的环境里,可能环境的稍稍破坏,哪棵树倒掉,都可能会把它毁坏掉,一个物种可能就消失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非常得当,才能给它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之前还发现了“尖峰水玉杯”,“金樽水玉杯”是我们在尖峰岭发现的第二个水玉杯,是我们国内的第9个种。我们目前又发现了2到3个植物新种,明年大家就可以和它们见面了。
中华睑虎、海南小姬蛙、毛瑞线柱兰、三丝水玉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相关科研机构、院所共同努力下,新物种、新记录种在这里不断涌现。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周亚东表示,自2019年启动体制试点算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累计发现新物种75种。
周亚东: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从2018年的4群29只,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它就已经上升到现在的7群42只,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圆鼻巨蜥、中华穿山甲,还有小爪水獭都相继发现很多种群,珍稀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从2019年以来,我们梳理了一下,这四五年的时间,我们新发表的物种有75种,涵盖了动物、植物、菌类等等。
圆鼻巨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和海南岛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义。周亚东介绍,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完成了国家公园资源综合调查与监测(一期),陆续完成了戈氏金丝燕、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物种频频“上新”的背后,显示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和科研水平在不断提升。
周亚东:现在发现,并不说明我们之前没有,可能很少,我们专家看不到,而现在它的种群扩大了,通过科考就很容易发现。未来的科学考察中,我们也可能会继续发现新的物种。国家公园建设以后,我们的保护加强了、环境质量提升了、生态系统功能好了,科研监测水平大幅提高了。以前长期不见的中华穿山甲,在尖峰岭就又回来了;小爪水獭、圆鼻巨蜥对水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圆鼻巨蜥的英文名叫作water monitor(水的监测器),这充分说明我们保护的成效是巨大的。
海南孔雀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供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王泽华 王文昌 叶飞
编辑:李圣薇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