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亩甘草吐翠,千万株青杨挺立……7月的库布其,绿意正浓,生机盎然。
库布其,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这里的沙丘披上绿衣,沙漠变良田,就连广阔的沙漠腹地也变身太阳能农场;每年的降雨量达到310毫米,沙尘天气减少了95%;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重现沙漠,库布其成为京津冀地区风沙防护的“绿色之弦”。
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二者如何实现了共赢,昔日的死亡之海又是怎样获得了重生?
一个信念——要生存先治沙
“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这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陈宁布对过去库布其沙漠的深刻印象,他在这片沙海里住了68年。
上世纪,这里风沙肆虐、一片荒芜。牧民失去了草场,农人失去了家园。孩子十三四岁不去上学,老人可能一辈子走不出沙海,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
“那时候,娃娃不敢叫病,病了没法看。有个孕妇临产,没走出沙漠,死在了半道上。去镇里,骑骆驼要走一天,带着一天的干粮去,载着半年的油盐酱醋回。一年去2次,买回来的东西得支撑半年的生活。出行靠牲口,要不就是自己走。那时候听说黄河边上的人都骑上自行车了,羡慕的呀!”老人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中。
沙漠在吞噬家园,人们想的是逃离。“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爬上房扫沙子。就这也不行,你躲得快,它追得紧。”陈宁布跟大多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一样,搬了无数次家。老话说,搬家穷3年,到后来,他们盖房只盖半截高,反正会被沙淹没,能省就省点。低矮的房门,小格子的窗,猫着腰进猫着腰出。
得想办法治住这片沙。从上世纪50年代的“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的“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的“农牧林水综合治理”,再到80年代的“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库布其沙漠的防沙治沙事业被一届一届政府推向新阶段。
每年春天嘎查和乡镇的义务栽树,陈宁布都是积极分子。种到改革开放那年,陈宁布清楚地记得:“栽树20年了,还是让黄沙撵着屁股跑。”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要生存先治沙,这个信念反而越来越坚定。
一场博弈——“绿”与“黄”的较量
在沙漠,“绿”与“黄”是一对矛盾,“绿”在一定范围内覆盖了“黄”,“黄”则无处不在地侵蚀着“绿”。在库布其沙漠,“绿”与“黄”的较量尤为明显。
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库布其沙漠仿佛与世隔绝,种活一棵树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沙漠里修条路被提出来时,乡亲们只觉得是天方夜谭。
那时,蔓延速度异常迅猛的库布其沙漠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打通道路寻出路成了唯一选择。没有成功案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许多人认为,即便费尽辛苦路真修成了,早晚路也得被沙子再盖住。
然而,库布其人骨子里那种敢想敢干不服输的劲儿发挥了作用。杭锦旗倾全旗之力,与亿利资源集团联手,动员全旗所有民众,组成浩荡的治沙大军跟着修路工程队一起走。路修到哪里,十几万治沙大军的沙障就打到哪里,草和树就种到哪里。1997年大沙段砂石路通车,1998年全线砂石路通车,1999年黑色路面改造完成。在绿色的护佑下,大漠中115公里“黑龙”穿沙而过,与黄河、京包线连接在一起,成为库布其沙区中一条充满生机的生命通道。
时任杭锦旗委书记的白玉岭当时就指着刚刚通车的公路说:“10年之后,这里将会变成绿色长廊、花的海洋。”如今,他的预言变成现实。
行车于库布其沙漠,一条条穿沙公路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把沙漠切割成若干带状,为企业和老百姓分片治理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过去那种“今年治理、明年埋没”的被动局面。
有了路,住在沙窝子里的人们就有了新的希望。在政府和亿利资源集团的带动下,村里人不再外出打零工,几乎都参与到种树治沙的事业中,很多人一种就是10多年。
“刚开始哪有现在的条件和经验,冻馒头配凉水,就着沙子一天就吃一顿饭。在沙窝窝里选个低洼处,把几棵苗子一插,就算种上了。规模小,成活率也低,年年种,年年死,年年补……”亿利资源集团库布其生态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美飞对当年沙漠种树的情景记忆犹新。
历经数十年的迎风作战,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亿利人积累出来很多治沙、固沙的经验,如水瓶、水气、容器等种植方法,如近自然造林法、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栽培法等。正如韩美飞所说:“这些方法在字典里查不着,虽然很简单,但却是几十年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这些无形的财富更加让人心生敬畏。”
一个奇迹——重现沙漠绿洲
在库布其沙漠,治沙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长跑比赛,一方是人类主导的绿化,一方是自然主导的沙化,谁先提速,谁就拥有赢得比赛的希望。
在这场战役中,从以个人为主体的治沙阶段到以政府为主体的治沙阶段,再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沙产业阶段,“反弹琵琶,逆向拉动”,库布其沙漠的绿化速度越走越快。
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生命绿洲,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回来了,雨水自然也随之而来——今年前7个月,库布其沙漠已经下了17场雨。散居在大漠深处的人们迁移到城镇集中居住,搞起了种植、旅游,生活也富裕了。而亿利人在沙漠里种甘草、沙柳,开发的沙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
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乌尼尔道格陶,曾经只是一个在库布其沙漠生活了40多年的“生态难民”。2007年搬进亿利资源集团兴建的牧民新村后,他的身份开始发生变化: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每年分红,他是股东;种树、种草、种药材,参与沙漠治理,每月六七千元收入,他是生态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他是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牛养羊,他是牧民;闲暇为日益增多的大漠游客牵马、拉骆驼,他是导游。在道图嘎查,36户居民几乎家家如此。
产业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悉数纳入它的链条,也将库布其沙漠的绿化速度推向顶峰: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都已披上了绿装。
过去,这里的姑娘全都嫁到外地去,当地的男儿愁娶妻;如今,村里的闺女们带着女婿把户口迁回村。过去,人人都想逃离这片沙漠;如今,大家靠沙脱贫致富。过去,库布其沙漠是死亡之海;如今,这里遍布绿色,充满希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