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云南 > 正文 站内导航

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贡献科技力量——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媒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作者:张景波
专业号:永平县林业和草原局 2024/9/18 8:15:13

1958年1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了西北和内蒙古6省、区治沙会议,研究部署全国治沙工作,吹响了向沙漠大进军的新号角。1959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托克逊(后改为莎车,新疆)、民勤(甘肃)、格尔木(青海)、榆林(陕西)、灵武(宁夏)、磴口(内蒙古)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其中,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磴口治沙综合试验站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前身,1979年组建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磴口实验局,1990年更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沙林中心),2023年,三北工程研究院依托沙林中心成立。

图片

巴彦淖尔治沙综合试验站组建

沙林中心的主要任务为:研究解决干旱区林业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问题,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中间试验,以取得大生产的设计数据及参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创造成套经验。

沙林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及林业部(局)重点攻关、国际合作、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等课题20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学会等科技奖励成果16项(次),主(参)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600余篇,参与制定技术规程(标准)6项,授权专利20余件。

乌兰布和绿洲防护林建设

贡献科技力量

自1979年开始,启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建设现代化沙荒林业实验基地。经过10年努力,建成了2.2万余亩以防护林为主体的人工绿洲,其中防护林、片林、灌木林面积占36%以上。此项研究获得大量科学数据,结果表明,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短波辐射多吸收10%—20%,夏季可降低蒸发量30%—40%,林网内沙尘转移减少80%,来自远方上风区的降尘减少48%,大气浑浊度降低35%。此外,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每公顷土地收益增加300倍。因项目成果属首创并居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该项目被林业部评定为国家领先水平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多年的监测数据支撑,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沙林中心开始将“宽林带、大网格、高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模式改变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新型农田防护林模式。改变后,林带主要为“两行一带”式防护林,沿农田灌溉渠布置,具有节约土地、灌溉方便、建设与管理成本低等优势,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林农矛盾、成活率高、长势好、提早成材,还在灌溉农田的同时浇灌了林带、省去单独灌溉等管理成本。目前,该模式的农田防护林已在磴口县推广56万余亩。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原来贫瘠的土壤开始具有生产力,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

图片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磴口治沙综合试验站组建

沙棘遗传育种与产业化

栽培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沙林中心自成立以来,收集、保存了以沙棘为主的国内外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质资源,建立起种质资源监测、评价、利用体系,服务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2016年,国家林草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以沙林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的沙棘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获批。2020年,国家林草局批复沙棘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

30余年来,由沙林中心和林业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共同组建的沙棘研究课题组,攻克各种难关,取得了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先后选育出了“红棘1号”等6个沙棘新品种,培育出“乌兰沙林”“深秋红”等20余个沙棘良种,并将沙棘良种推广到全国10余个省份的造林绿化和经济林建设之中。同时,科研成果“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于1996年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沙棘良种选育及适应性研究”于2009年获得中国林科院科技奖一等奖;“沙棘遗传改良与产业化栽培技术创新”于2023年获得第十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沙棘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创新”于2023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生态光伏治沙赋予

防沙治沙新动能

生态光伏治沙以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为导向,优先选择沙旱生植物与光伏阵列相融合,探索出一条“低耗水、低成本、可持续、有效益”的新途径,以此推进沙漠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生态治理作为光伏新能源的重要补充,既能保障光伏园区的安全运行,又能极大地促进生态建设蓬勃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区“光伏 ”治沙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创新了“141”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即板前间隔1米可有效阻隔黏性滞尘,栽植行距间隔4米作为光伏板清洗作业道路,板后间隔1米能有效接收自然降水),提出在乌兰布和沙漠光伏板间的空地采用草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即在光伏板之间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灌木或草本,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不仅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为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相应的产品。研发了“光伏发电系统-水资源”一体化利用技术。通过以生态为基础进行土地管理、发展配套沙产业等方式推动光伏治沙,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目前该模式推广面积达10.8万亩。

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为荒漠化防治树立新典范

多年的治沙实践有了科技助力,一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一地一网三区”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体系逐步构建,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出“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

“一地”,即磴口县建立的4个自然保护地,确保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网”,即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围绕农田、路网营造主副林带垂直的新型防护林网,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对农田侵害,是最为核心的防线。“三区”,即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在县域西部最外围、沙漠东缘,建设光伏治沙区,通过光伏 生态治理,形成阻挡乌兰布和沙漠的第一道防线。紧挨着光伏治沙区的是封沙育草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辅以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形成阻挡沙漠的第二道防线。再向县域内,选用梭梭、花棒等优良抗逆植物,营造防风固沙区,形成第三道防线。“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四道防线,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对县域和农田进行层层防护、系统治理。

沙林中心先后获评“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北疆楷模”等荣誉。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景波

编辑:蔡鸿涛

阅读 92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