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林草生态博览 > 生物多样性 > 正文 站内导航

淡水里名副其实的“虾王”——小龙虾 | 微解生物多样性

媒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作者:李维薇 任惠云
专业号:林博君 2023/12/14 16:52:30

小龙虾,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有关它的描述更是大相径庭:一方面有外来的入侵者,有害的、可怕的形象描述;另一方面也有美味的(肉本身无味,全靠十三香提鲜)、营养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经济价值高的营销推广性描述。是非与功过,皆来自人们对其的认知和评价,站在不同的定位和角度,都有其一套说辞,没有对错之分。但作为一个物种,它自己可能从未想过入侵。

小龙虾的学名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这个命名读起来拗口,且不便记忆,所以大家一般还是用俗名来称呼它。那小龙虾是大龙虾的缩小版吗?它与大龙虾是近亲吗?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俗名都有“龙虾”二字,但论出生地,小龙虾和大龙虾可不是一伙的:大龙虾喜欢待在40米深的海岸水域,小龙虾则是淡水里的“虾王”。大龙虾头脑部粗大,体色五彩斑斓,有的壳上面好像绘制了银河星云,十分绚烂;有的腹部、第一触角和步足有黑褐色和黄色相间的斑纹,体色多彩明亮,因此亦有“锦绣龙虾”之称。而小龙虾头胸部也粗大,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钙化程度高,较坚硬,表面有点状突起,前端两侧为额剑,扁而宽,锯齿在两侧,但不明显。此外,小龙虾体色随年龄增加而不同,从深黄色到深红色。幼虾颜色较浅;成虾颜色较深且比较单一,为红色、红棕色、粉红色。这货无论是颜值还是身段,都无法与大龙虾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小龙虾”这一俗名的由来是因为形似大龙虾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图片

▲任惠云 摄

瞧,图片里这一对连大龙虾都羡慕的大钳子,看上去非常强壮,可以用来夹住猎物,也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攻击。此外,雄性小龙虾的钳子还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吸引雌性小龙虾。至于挖洞,小龙虾有较强的挖掘洞穴的能力,不过不是用大钳子,而是用螯肢。它不善游泳也不喜强光,因此多在水底栖息,喜欢隐藏在砖石缝隙里、水草下、洞穴中,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偶尔因水体缺氧,它会浮上水面,用腮呼吸,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到它在水中附着物上摆的各种造型。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小龙虾食性杂,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虾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型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都是它的“菜”。不仅如此,如遇食物实在匮缺,它们还会自相残杀,吃掉同类尸体,对中华绒螯蟹和青虾也不会放过。它们还会取食植物根系并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造成灾害性破坏。如此一来,有它在的地方,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一点不亚于油棕和橡胶林扩张对雨林的伤害。

小龙虾抗逆性强,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污水、轻度工业废水中,在农药施用地区的田沟、渠道中也有分布。同时,它也是病毒携带者,其本身并不会因携带的病原菌和寄生蠕虫而发病,但一旦传染当地的水生生物,就会给水产养殖带来打击。不过在它入侵的早期,人们较少关注它入侵后可能引起的相关生态效应,而是更多地关注该物种的养殖、繁殖及育种技术,甚至开辟小龙虾专养区域,以提升产量及效益。

近几年,关于小龙虾的入侵种群遗传研究才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外有学者先后使用微卫星等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入侵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推测和分析。与一些入侵动物如昆虫相比,其实它的自然扩散能力是比较弱的,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在克氏原螯虾的迁移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换言之,小龙虾种群的扩散问题是“典型”的人祸,它所携带的强大基因注定让其最终成为淡水(缺乏天敌的环境)里的“虾王”。

鸣谢: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阅读 1887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