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社团公益 > 正文 站内导航

尾羽最长的鸟—白冠长尾雉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2/7/12 12:20:22

白冠长尾雉俗称“长尾野鸡”“地鸡”等,是我国特有珍稀雉类,也是中国尾羽最长的野生鸟类。白冠长尾雉身体大小与野鸡相似,但尾羽极长,且成年雄性(图1)比雌性尾巴更长,约1.2至2.0米,尾羽更加鲜艳(图2)。我们在野外标记白冠长尾雉时,曾经碰到过1.8米的尾羽(图3)。雄鸟尾羽中最长的两根,常被选作京剧武将演员头盔上的装饰品。因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2019年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第18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CITES CoP18)上,将白冠长尾雉列入CITES附录Ⅱ;我国在2021年公布的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白冠长尾雉保护级别提升为国家一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冠长尾雉被列为易危(VU)等级。

图片

图1 白冠长尾雉雄性成鸟(湖北广水)

图片

图2 白冠长尾雉雌性成鸟(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

图3 白冠长尾雉雄性尾羽

1.分布范围

白冠长尾雉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700百万年的中新世晚期。根据其历史分布区推测,白冠长尾雉应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山地,这一地区也可能代表了长尾雉属祖先的起源地。

历史上,白冠长尾雉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中部、西南山地和北部山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白冠长尾雉在河北省和山西省十分常见;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其分布区逐渐缩小。目前,白冠长尾雉分布区共涉及陕西、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市),且被分隔成东、西两片。西片范围较大,自秦岭、大巴山、乌蒙山、苗岭至武陵山,介于25°50′~ 34°N和103°44′~ 111°E之间;东片范围较小,主要限于鄂东、豫东南和皖西南一带的大别山区,位于30°20′~32°25′N和东经114°~117°E之间。与历史分布范围相比,白冠长尾雉在河北东陵和山西中条山、太行山一带已经绝迹,其分布的北界向南退缩,并且在东、西两个分布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隔离地带(图4)。

图片

图4 白冠长尾雉的分布范围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破碎化现象日趋严重。在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区内,分布有6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重庆的金佛山、大巴山、缙云山,贵州的梵净山、宽阔水、麻阳河,陕西的佛坪、长青、牛背梁,河南的鸡公山、连康山、大别山,湖北的神农架、五道峡、大别山,安徽的金寨天马、鹞落坪、古井园,湖南的八大公山、天门山等(图5)。

图片

图5 白冠长尾雉分布区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种群数量

1999年第一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当时全国白冠长尾雉共有约25000只。2011年至2012年,对白冠长尾雉在国内可能的分布地点进行了全面调查后,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历史分布区域中近一半(46%)区域未发现其活动踪迹,且其种群数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图6)。

图片

图6 白冠长尾雉的分布变化(引自Zhou等, 2015)

例如,贵州威宁妥打白冠长尾雉县级自然保护区是白冠长尾雉地理分布最西最南端,也是垂直分布最高(海拔2000~2600米)的地区,其繁殖期相比其他地区要晚半个月,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保护区90年代初建立时,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内,且核心区内的雉类仅其一种,数量约为240只。然而当地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特别是1993年保护区缓冲区内非法建立的数个大型煤矿大肆砍伐保护区森林以及1996年大规模哄抢林木现象使得保护区内上万亩亩林地被毁,造成白冠长尾雉夜宿树数量锐减,对白冠长尾雉生存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原始的生产方式——搂叶沤肥,使得保护区内栎类种子和食腐昆虫大量减少,造成白冠长尾雉的食物短缺,并在保护区内大量放牧,人为干扰严重地影响了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的生存与活动。2007年,李筑眉等人调查发现白冠长尾雉在核心区内的数量为零,缓冲区内有零星分布。2011年,周春发等人的调查中发现白冠长尾雉在保护区内近乎绝迹。

随着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逐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定点问责,妥打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迎来了转机。2013年后,当地政府强制关停保护区内的煤矿,并对保护区内人为活动进行遏制,使得保护区内的次生林得到逐渐恢复,由栓皮栎、白栎、大叶栎、槲栎等壳斗科植物与人工栽植的云南松逐渐形成的落叶阔叶-常绿针叶混交林,为白冠长尾雉的生存打下了新的基础。2019年7月中旬,北京林业大学徐基良教授研究团队在该保护区调查时重新发现白冠长尾雉雄性的羽毛以及活动痕迹,说明白冠长尾雉已回到保护区活动,妥打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保护形势向好。

总体上,对比2003年至2005年、2011年至2012年、2018年至2019年先后三次全国范围的白冠长尾雉分布区调查,结果显示除极少数自然保护区内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基本保持不变或有所上升之外,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内野生白冠长尾雉种群密度在快速下降。特别是根据2018年至2019年白冠长尾雉全国种群调查的初步调查结果估算,目前全国范围内白冠长尾雉的数量已经不足17000只。

3.   栖息环境

白冠长尾雉主要生活在海拔200至2600米之间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灌丛和农田中(图7)。在大别山地区,以麻栎为主的灌丛是白冠长尾雉的重要栖息地,尤其是在冬季。白冠长尾雉也会栖息在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为主的人工林中。

图片

图7 白冠长尾雉典型栖息地(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白冠长尾雉其喜好的栖息环境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桐柏山和大别山其他地区,白冠长尾雉通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常见于300至800米的山地中,冬季白冠长尾雉可能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区域活动。栖息地的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部分毛竹林中也有白冠长尾雉栖息。在贵州省,白冠长尾雉的主要分布在海拔400至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在陕西秦岭地区,白冠长尾雉多生活在海拔500-1300米的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中,有时也可见于庄稼地边。

白冠长尾雉在不同季节间的栖息地也存在差异。根据大别山地区的野外调查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个体遥测结果发现,白冠长尾雉春夏季主要在混交林和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灌丛中栖息,而在秋冬季至冬季末期,灌丛则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且很少利用常绿阔叶林。

4.威胁因素

1)栖息地破坏与丧失

森林面积减少是导致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贵州遵义沙湾的木材台,1975年时植被茂密,3平方公里范围的森林分布有50只左右的白冠长尾雉;到了1983年,由于开山造田,大片森林被砍伐,该地区仅存3只白冠长尾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林场,曾经一段时间内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导致该地区的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呈现数量级式下降趋势。由于开荒和砍伐等原因,目前安徽金寨县境内的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不及过去的1/3。此外,森林砍伐致使一些地区的白冠长尾雉栖息地呈现片段化趋势,对野生种群生存造成影响。

人类基础设施建设也对白冠长尾雉的适宜栖息地造成了一定影响。2001年至2019年间,大别山区白冠长尾雉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分布范围向大别山主峰偏移。

2)过度捕杀

过度捕杀是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之一。白冠长尾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狩猎鸟类,雄性白冠长尾雉修长且绚丽的尾羽使其成为猎人觊觎的主要对象(图8)。

图片

图8 野外白冠长尾雉

曾经在分布区内猎捕白冠长尾雉比较常见。例如,在湖南省西部20世纪60年代曾收购白冠长尾雉皮张700至800张;在重庆丰都县,1974至1981年间共收购白冠长尾雉皮张346张;在安徽省霍山县漫水河,1974至1986年间,一个季度就收购250只白冠长尾雉雄性个体。

3)其他

在我国许多地区,一些农民为了保护庄稼而在山区小块耕地周边投放毒饵,致使白冠长尾雉误食毒饵而死亡。例如,近年来种植香菇是佛坪县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而白冠长尾雉喜欢取食刚刚萌发的香菇幼株。因此在陕西佛坪县曾发生过为保护香菇而大量毒杀野生雉类的事件,尤其以喜欢在村庄附近活动的环颈雉和白冠长尾雉受害最重。

此外,人为捕捉白冠长尾雉成鸟、毁巢、捡食鸟卵等现象也直接导致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和繁殖率的下降。除了收购尾羽,对白冠长尾雉种源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这种需求而造成的捡拾鸟卵、捕捉雏鸟甚至成年个体的行为,在许多地区均有发生。

5.保护措施

白冠长尾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保护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考虑到其生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呼吁相关部门和全社会一道,共同为阻止该物种分布范围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下降作出如下努力。

1)健全白冠长尾雉就地保护体系

据估算,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潜在栖息地面积仅占白冠长尾雉潜在分布区总面积的6.99%,并不足以对白冠长尾雉形成有效的保护。应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在安徽、河南、湖北、贵州、陕西、四川、湖南、重庆等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省份,根据白冠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分布、现存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通过提升自然保护地级别、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归并相邻自然保护地等方式,填补目前存在的保护空缺,健全白冠长尾雉及其栖息地就地保护体系,提高就地保护成效。

2)加强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优化与恢复

栖息地破坏和丧失是白冠长尾雉面临的最大威胁。根据白冠长尾雉栖息地需求,优化白冠长尾雉栖息地质量,构建白冠长尾雉栖息地廊道,增加现存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打通白冠长尾雉现存种群及栖息地之间的交流通道。同时,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该物种科学化保护管理的水平。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对其现存分布区内的大面积人工林、薪炭林、灌丛等进行改造,使之满足白冠长尾雉生活史的需求;以河南、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试点,开展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优化,提高其就地保护成效。

3)实施白冠长尾雉繁育与野化放归

依托北京、河南、陕西等省重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建立稳定的人工种群。通过人工种群扩繁、野化训练等措施,实现白冠长尾雉的野化放归,构建稳定的重引入种群,扩大种群分布区域,促进自然种群的增长,并减少捕猎对野生种群的威胁。

4)推进人-白冠长尾雉和谐共生

在安徽、河南、湖北、贵州、陕西、四川、湖南、重庆等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的省份,协调农林生产与白冠长尾雉栖息需求之间的关系,开展白冠长尾雉对当地农林生产影响的补偿试点,有效管理当地居民林农业生产与白冠长尾雉栖息之间的冲突。

5)加大对白冠长尾雉保护的宣传力度

在安徽、河南、湖北、贵州、陕西、四川、湖南、重庆等白冠长尾雉主要分布的省份,依托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政府部门、大中小学校等教育构平台,充分发扬“爱鸟周”等活动品牌,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向社会各方面普及白冠长尾雉及其栖息地保护知识,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宣传和保护意识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社会风尚。

来源:

徐基良:北京林业大学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阅读 4837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