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体小而滚圆,常成对活动。除迁徙时外,一般很少起飞,飞行时呈直线,常贴地面作直线低空飞行。叫声为响亮、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由于大量人工养殖,它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提起名字大家都知道它。这就是本期的科普主角—鹌鹑。
•学 名 :Coturnixcoturnix
•俗 名 :鹑鸟、宛鹑、奔鹑
•特 征 :鹌鹑(ān chún)是雉科中体形较小的一种。成体体重为66~118g,体长148~182mm,尾长约46mm。
雄性成鸟(夏羽):额部几全为栗黄色头顶、枕部和后颈黑褐色,羽端深栗黄色;中央具一条狭窄的白色冠纹。眉纹白色,从前额后达颈部;眼圈,眼先和颊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为浅的黄栗色,具黄白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两端尖的浅黄色羽干纹;内外翈具黄褐色波状细横斑;肩羽亦然。两翅大部为带淡黄的橄榄色,杂以黄白色横斑;第一初级飞羽外翈狭,缘以淡黄色,其它初级飞羽的外翈均具浅赤褐色波状横斑;次级飞羽的内外翈亦具同色横斑,向内转浅。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具白而略带浅黄色的羽干纹和羽缘,并具赤褐色横斑。颏、喉和颈的前部赤褐色,颊部和眼先的赤褐色连在一起;从颈部开始,伸出一个黑褐宽条,沿中线至喉部中央,扩大成黑褐色锚状纹,两侧向上延伸,几与耳羽连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颈侧和胸侧黑褐,杂以栗褐色,并具明显的白色羽干纹;两胁栗褐,杂以黑色,具更宽的白色羽干纹;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虹膜红褐色;嘴角蓝色;跗蹠部淡黄色。
雄性成鸟(冬羽):从头顶至后颈前部,栗黄色羽缘较夏羽为宽,黑褐色大都被遮盖着。背部前为浅黄褐色,向后大都黑褐色,黄白色羽干纹较夏羽发达;翅和尾的羽色几与夏羽相同。颏及喉部上方的羽片变长,末端变尖;此两部的羽片白色,杂以栗色;颏及喉部中央具一个不明显的褐色锚状纹,两侧翘起部分转为黑褐色,直达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颈与上胸交界处有一浅栗黄色圈(中央约6mm宽);上胸浅黄色;具白色羽干纹。两胁白,杂以栗黄色的宽阔纵纹,并具黑褐和浅黄色相间的横斑;腹白色。
雌性成鸟(夏羽):与雄鸟冬羽相近似,但颏和喉的羽不变长,羽端圆形,浅灰黄色;颈侧亦浅灰黄色,羽端黑色;上胸黄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连成黑色纵斑块。雌性成鸟(冬羽):与雌鸟夏羽相近似,但颏和喉上方的羽片变长,羽端变尖,亦浅黄色。背部黄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点黑褐,而沾栗褐色。胸侧和胁部黄褐色增多,具宽阔的白色羽干纹,黑褐色几乎消退。
•繁殖方式: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离开繁殖地。喜欢在水边草地上营巢,有时在灌木丛下作窝,巢构造简单,一般在地上挖一浅坑,铺上细草或植物技叶等,巢内垫物厚约1.5cm,很松软,直径约10cm,产蛋7~14个,卵呈黄褐色。具褐色斑块,蛋平均大小为 30×24mm。
•分布范围:野生鹌鹑在中国分布于东北、新疆,迁徙遍全国。野生鹌鹑分布广泛。四川省产地有:成都、重庆、涪陵、乐山、南充、雅安、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河北、河南、山东省的嘉祥贾桥村、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台湾等省区也有分布。中国1952年以来,引进鹌鹑家养品种,现已在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河北、河南省、山东、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台湾等省区均有养殖。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