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高温频发。70多岁的石光银戴着草帽,穿行在定边县十里沙村的一片林海,查看近期高温下林木受旱和虫害情况。
“这片林子有5万亩,已经营造20来年了。你看,有的樟子松长得很高,有的矮小,小的是近两年栽的。”石光银边走边介绍,林地里还有花棒、沙柳、柠条等早年栽的,是一片混交林。
70余年来,从治沙英雄到林业工作者、再到护林员,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民,以实干实绩铸就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无疑是榆林治沙英模里的典型代表。40多年来,石光银凭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韧劲,带领乡亲们先后治理了25万亩荒沙地,植树5300多万株,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我们要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把治沙造林事业一代接一代干下去。”石光银相信,只要荒漠化治理继续下去,陕北的生态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治沙固土,植树造林,是榆林坚持不懈推进的伟大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启荒漠化治理以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市人民长期开展“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每年以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百万亩的营造林规模,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相继开展了“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生态建设活动,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提高。
如今,榆林的森林覆盖率已由最初的0.9%提升至36%,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5.13亿吨锐减至2.12亿吨,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看,这就是3S技术构建的现代林业信息化数据平台。”在定边县林业局,总工程师王一为打开林业信息化数据平台,这几年全县治沙造林的成果便呈现出来。据他介绍,所谓3S技术,就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这种遥感技术如同“天眼”,能够从高空大范围地监测荒漠化地区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沙化的趋势和范围,为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近年来,在“三北”工程五期建设管理过程中,定边县率先在全市推广使用林业3S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彻底改变了老林业人靠腿测算、靠手作图的局面,逐步转变林业的粗放经营方式,走上精准经营之路,促进森林资源的现代化管理。
“林业资源数据以及档案的一体化查询,能在地图上转化查询,大大提高了营林生产与森林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效率。”王一为说。
科学系统治理生态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榆林通过强化规划蓝图总揽,细化计划方案编制,确立了毛乌素沙地、黄河沿岸、白于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四大生态空间治理路径,成为推进全域生态治理的强大引擎。当前,榆林正在依托国家“双重”工程以及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对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生态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陕蒙宁边界、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南缘三条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加快实现流动沙地全面治理,打造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样板区,实现国土绿化‘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再创新时代榆林防沙治沙新奇迹。”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说。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