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流淌的岁月,只轻轻一捻,时光的书页便翻过了无数个春秋。380年前,那个叫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的明南直隶江阴人,受父亲徐有勉的影响,博览群书,钟情地经图志,少年便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伟志向。父亲的“志行纯洁”和母亲的“勤勉达观”,最终成就了他的宏愿。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从此开启了他一生的伟大征程,直至五十四岁病逝。
徐霞客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一支笔写成了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作品的出世,犹如一颗璀璨之星,照亮了明末的天空。也因这部著作,让籍籍无名的徐霞客很快扬名天下,被称为“古今第一奇人”,《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天下奇书”。更有奚又溥在康熙年间所写的《徐霞客游记》序中评价:“徐霞客先生记游十卷,盖古今一大奇著作也”,并称其可以与《史记》“并垂不朽”。在今天,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被推崇至极高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徐霞客热”现象,“徐学”诞生,徐霞客位列“中华文化名人”长廊,被尊称为“游圣”,《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记述的第一天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伟大的成就总是与巨大的磨难相伴相生,徐霞客也不列外。在他三十余年的游历生涯中,他主要靠徒步跋涉,奇绝的险峰、无路的悬崖、人迹罕见的深山野林、沼泽险滩……他一一走过。迷路、饥寒交迫、路遇盗匪、跳江避险,许多时候可谓是命悬一线、九死一生,这些都在他的游记中有记录。更为可贵的是,不论白天的行程有多么艰苦卓绝,他本人如何疲累不堪,但他都要将他每天考察的经历记录整理出来。当他把所有困难都踩在脚下时,他登上的不仅是现实世界的高峰,更是人生最高意义的精神高峰。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奇人”,“霞仙”,在他一生的游历中,有那么一瞬短暂的停留,便与寻甸,与寻甸独特的茶饮“小罐烤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在他后来的岁月中,当他回味一生的经历时,会忆起在彩云之南寻甸府辖区内的一个寺院,与一位叫“德闻”的煮饭僧“就炙湿衣”、“煨栗瀹茶”,定会令他再次动容感怀,心头泛起暖暖的记忆。
徐霞客的寻甸之行仅有短短的三天半,然而他坚定的信念,严谨的科考精神,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9月23日,徐霞客从马龙县玉碗冲徒步进入寻甸地界,随后他到达鲁石,过郭夸,进必寨,越海通,入戈必,达柳塘,至七星桥。他一路行,一路作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并结合随身携带的志书《一统志》进行对照研究,深入考察阿交合溪、寻阳古八景、隐毒山、黄山岗脊、裹马山等,可谓一丝不苟。尽管也有小小的遗憾,如寻访古八景之“北溪寒洞”,虽“遍询土人,莫有识者,遂还。”;欲购寻甸图志不得;误将潘所海为清水海等。
徐霞客第一第二天的考察活动相对顺当,然而相对多变的天气在第三天让他吃尽了苦头。天气对一个徒步旅行的人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寻甸的天气若是在秋天,有“一雨变成冬”之说。徐霞客到寻甸的前两天,正值秋分时节,天气晴好,但就在25日夜下起雨来,26日冒雨前行,让他苦不堪言,然而就是这样的特殊天气,特殊的境遇下的机缘巧合,寻甸小罐烤茶的温暖和独特幽香,一度慰藉了霞客疲惫的灵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记载:
“二十六日 晨起,饭后,雨势不止,北风酿寒殊甚。待久之,不得已而行。但平坡漫陇,界东西两界中,路从中而南,云气充塞,两山漫不可见,而寒风从后拥雨而来,伞不能支,寒砭风刺,两臂僵冻,痛不可忍。十里,稍南下,有流自东注于西,始得夹路田畦。盖羊街虽有田畦,以溪傍西山,田与路犹东西各别耳。渡溪南,复上坡二里,有聚落颇盛,在路右,曰间易屯。又北一里半,南冈东自尧林山直界而西,西抵果马南山下,与果马夹溪相对,中止留一隙,纵果马溪南去。溪岸之东山,阻溪不能前,遂北转溯流作环臂状。又有村落倚所环臂中,东与行路相向。询之土人,曰果马村。从此遂上南冈,平行冈岭二里,是为寻甸、云南之界。盖其岭虽不甚崇,自南界横亘直凑西峰,约十余里,横若门阈,平若堵墙,北属寻甸,南属嵩明,由此脊分焉。稍南,路左峰顶有庵二重,在松影中,时雨急风寒,急趋就之。前门南向,闭莫可入,从东侧门入。一老僧从东庑下煨“木突”(原文为一个“木”字旁一个“突”),见客殊不为礼。礼佛出,将去之,一爨下僧【号德闻】,出留就火。薪不能燃,遍觅枯槎焙之,就炙湿衣,体始复苏;煨栗瀹茶,肠始回温。余更以所携饭乘沸茶食之,已午过矣。”
从文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从25日夜开始下雨,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雨一直不停,还刮着北风,天气更加寒冷,“寒砭风刺”寒风像针刺一样,冷进骨头,徐霞客“两臂僵冻,痛不可忍”。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还忍痛冒雨走了二十余里,这里描写极为细致,读后有一种寒气逼人肌骨之感,方知霞客之不易。此时的徐霞客已越过裹马村来到寻甸与嵩明交界之处,又冷又累又饿的他急于找一个避雨的场所,他终于发现了隐于路左峰顶松林中的一个寺院,急忙奔去。不巧寺院南门紧闭,进不去,便从东门进入。看见一个老和尚在东房廊下煮木拖鞋,徐霞客向老僧施礼,并说明来意,老僧一副不冷不热的模样,并未以礼相待。
徐霞客是一个何等骨气清奇之人,虽身处困顿,也不改其志,既然不被待见,就走。他拜完佛,准备离开。如果徐霞客就此离开,那么我们至今恐怕也难以原谅老僧的无礼,而对于徐霞客而言,将是寻甸之行的一个小小的遗憾,也不会有徐霞客留在游记中的那一抹温暖和亮色。还好,在那座寺院里,有那么一个煮饭僧,四处寻柴生火,为徐霞客烘烤了湿衣,并煨制了喷香的板栗,和那一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寻甸小罐烤茶……
法号德闻的煮饭僧,徐霞客没有进行细致描写,我们今天也就无法考证他的生形样貌,这些都不重要了,在宇宙万物的轮回中,一切自然之物都会随时光烟消云散,唯有精神可以不朽,唯有他高贵的善良可以不朽。
让我们再次重温那一天的场景:徐霞客眼见老僧不待见自己,心里有些失望,但他没说什么,拜完佛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出来了一个僧人热情挽留徐霞客,说让他烤烤火再走,霞客感受到僧人的诚意,也就没有推辞,随僧人进入到厢房,在火塘边坐下。僧人便忙着生火,开始时,木柴燃不着,这位僧人就四处寻觅枯枝,火终于燃烧起来,霞客就火烘烤湿透的衣服,这期间,僧人取来一些板栗,放入一口砂锅内,加水放在三角架上煮,煮板栗对胃肠好,炒板栗燥热,徐霞客属于风餐露宿的人,需要的是温润的食物,可见这僧人是一个多么心细如棉的人。
此时的霞客,虽有火烤着,但因淋雨时间过长,体内寒气极重,一时半会不会散去。善解人意的僧人一边和霞客闲聊,一边将一只小小的土茶罐放在火边烘烤,给茶罐预热。霞客也才得知这位僧人,其法号德闻,在此除了礼佛念经外,主要负责煮饭。
只见僧人将预热的茶罐取来,凑近脸,感受茶罐的温度,如果烘人脸,表明茶罐已预热好。霞客饶有兴味的看着僧人取来小半把茶叶,放进茶罐并迅速抖动,再放火边烘烤,几秒钟后,拎起,轻轻抖一抖,再放到火边几秒钟,拎起,再抖,反复抖许多次,据说抖的次数越多越好,故称“百抖茶”。如此使茶叶受热均匀,并且要边抖边看茶的颜色闻茶的香味。
炕茶这一步非常关键,火候把握不好,茶叶烤糊,喝不成;烤不透,茶香出不来,茶味不醇;待茶叶炕成焦黄色,飘出茶香,茶叶就炕好了,所以烤茶还有一个俗称又叫“炕炕茶”。霞客看着僧人娴熟地将烧开的沸水徐徐倒入茶罐,只听“噗嗤”声响,热气冲出,泡沫升起,茶叶在茶罐里翻腾。待泡沫退去,再往罐里加沸水,也不能加太满,距罐口半寸左右,然后放在火边继续烤,待茶叶所有的精华全部释放出来,这时,一股浓郁的茶香顿时飘逸出来,向四周蔓延开去,空气中就弥漫着清香四溢的茶香。
僧人用一只白色瓷茶盅将茶盛给霞客。霞客接过茶,有些动容,他看着经过僧人精心炮制的烤茶,茶汤清亮,色泽透明,忍不住喝一口,茶香浓郁、酽醇,中有绵延不绝的苦味,细细品咂,又依稀泛着丝丝缕缕的甜味。
当热茶入腹,霞客身体开始复苏,疲惫渐消,冻疼的手臂似乎好了大半,此时衣服已渐烘干,锅里的板栗冒着腾腾的热气,将熟。霞客的心里升起一股暖流。
火塘里的火苗轻舔着锅底,僧人继续朝火塘里续柴,霞客周身暖热起来,当僧人第二次朝茶罐里续新茶的时候,板栗已熟,吃着香甜的板栗,喝一口滚烫的烤茶,那种惬意无法诉说。僧人特别用心炮制的烤茶,霞客喝来具有特别的滋味,他有多喜爱这烤茶,我们从他的“余更以所携饭乘沸茶食之”可看出。一罐沸腾着浓浓茶香的小罐烤茶,在特定的时间变得如此温暖而不寻常。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古代文献中更将茶树赞为“南方之嘉木”。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茶含有大量对人体起着一定保健和防病作用的成分,它又是天然的保健饮料,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源流,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7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陆羽在他的《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时。他意外地喝了加野生茶树叶子所煮的水,觉得神清气爽;另有一说是他尝百草中了毒,嚼茶树叶子方能化解,从此中国人日渐懂得对茶的药用、食用及饮用。《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一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到了元明时期,我国茶叶生产有了更大发展,至元代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茶,在南方极受欢迎。元代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明代,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
明代的茶肆经营很普遍,饮茶方法由煮茶逐渐改为了泡茶。在云南民间,煮茶依然盛行,煮茶的器具用的是一种带嘴、有把的土茶罐,既经济又实用,一度风靡一时。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把茶叶烤后再注入沸水煮,茶香更浓郁,效果更妙,就一直沿袭下来。这种小罐煮茶,就是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的“瀹茶”,“瀹”就是“煮”,我们今天称为烤茶,更加突出“烤”的技艺。六七十年代,寻甸小罐烤茶非常盛行,几乎家家必备,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悠悠岁月已远去,徐霞客寻甸之行的足迹早已消失在风烟里,然而徐霞客与煮饭僧的情谊以及沸腾着幽香的小罐烤茶却一直飘在历史深处,带给人永远的温暖和感动。
参阅书目:《寻甸嘉靖府志》《徐霞客游记》《中华茶道》等。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