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城市海岸线 | 图源:王月/TNC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其导致的风暴潮、海浪、洪涝、台风等灾害风险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数以亿计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3》,在多种情景下,升温幅度将在2020年-2040年这一区间内“不可避免”地跨越1.5℃的节点,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大湾区作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大的特点,因此增强海岸带韧性,是湾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路径。
研讨会参会人员合照 | 图源:TNC
在2024年全国低碳日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深圳市成功入选。9月24日,一场聚焦气候变化与韧性湾区建设的国际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以“构建气候变化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湾区”为主题,来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总部、亚太地区和美国加州、纽约项目及腾讯社会可持续价值事业部等有关人士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研讨会现场由TNC中国保护战略和气候适应总监王月主持 | 图源:石金泽
张小全博士 | 图源:石金泽
在开场致辞中,TNC中国首席科学家张小全博士表示本次研讨会对于推动韧性大湾区建设恰逢其时。他强调了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以及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重要性,同时回顾了过去多年来TNC与深圳当地合作伙伴在NbS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将继续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其他国内外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气候适应能力等工作。
张海宏先生 | 图源:石金泽
“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主任助理张海宏先生发表致辞。他代表中心表达了此次与TNC合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以及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大湾区探索适应气候变化路径的必要性。
主题一:气候适应的政策、策略规划与风险评估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中, NCSC的付琳女士、TNC亚太地区保护合作总监Laura Whitford女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俞云、香港科技大学卢中铭博士和宜水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卫军先后发言。
付琳女士 | 图源:石金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付琳女士分享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指标体系工作。她首先回顾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包括不同阶段的政策要求及重点工作变化。目前工作重点在国家、省域和城市三个层面推动适应评估工作,提出了指引和落实适应气候变化的指标体系的设想。
Laura Whitford女士 | 图源:石金泽
TNC亚太地区保护合作总监Laura Whitford女士分享了TNC如何设计和实施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方案。她指出,当前对气候适应的资金的需求是目前国际公共适应资金水平的10到18倍,因此TNC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相关案例,探索为气候适应工作获得更多的资金。
俞云先生 | 图源:石金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市政交通规划所副所长俞云先生分享了深圳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与行动,他指出当前深圳主要面临的气候风险主要是台风、暴雨和高温,为此深圳在气候预警、海绵城市、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根据预测,未来深圳气候风险仍在增强,包括高温热浪和水资源紧缺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城市适应变化治理和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卢中铭博士 | 图源:石金泽
香港科技大学卢中铭博士分享了“关于城市韧性基础设施与可持续综合评估模型”。团队通过研究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跨学科综合评估模型,以帮助城市得到一个适合其特质的解决方案和执行方案。
章卫军先生 | 图源:石金泽
宜水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卫军探讨了不同特点的气候风险以及如何采取工程和综合管理措施进行韧性管理。他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模型识别风险,并在工程设计和韧性管理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圆桌研讨会现场 | 图源:石金泽
本次圆桌讨论由TNC亚太区气候合作伙伴关系总监 Allison Lewin主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曾庆郁介绍了深圳在气候适应方面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国家海洋环境预警预报中心吕洪刚则指出大湾区主要面临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目前预报水平有提升,但在气候变化长期影响评估、气候灾害预测时效性、城市内涝风险综合评估、区域合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挑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俞云分享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指标体系和具体措施,同时提到绿色基础设施要因地制宜,各部门需共同努力落实目标,并以深圳为例说明了城市规划中的挑战。TNC加利福尼亚气候与自然解决方案部门主任Michelle Passero强调在加州推行气候规划项目考虑公平合理,让所有人,特别是气候脆弱人群受益,如与社区合作开展项目,让社区不同人群都理解并支持工作,以实现可持续未来。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高级专家王伟康介绍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在气候领域的工作。
主题二:气候适应的措施、工具与社区实践
杜菲博士 | 图源:石金泽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杜菲博士分享了与TNC共同开展的基于NbS的深圳气候韧性社区建设策略课题研究成果。她提到团队基于风险框架,重点关注脆弱性,采用三级指标体系,结合多种数据,聚焦台风暴雨、高温热浪、风暴潮等灾害类型,构建针对深圳市街道尺度的气候风险评估体系,从中筛选出高风险区域和类型,识别潜在韧性社区试点,通过“找弱点、抓典型、定策略”三个步骤进一步为试点社区制定包含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内的综合韧性提升策略。
Michael Treglia先生 | 图源:石金泽
TNC美国纽约城市项目首席科学家Michael Treglia重点介绍了纽约城市森林项目,该项目从2017年开始,计划种植100万棵树,通过增加树冠覆盖率来增强城市多效益的适应能力,同时他提到项目的成功需要多方的努力,TNC作为NGO代表在其中充当桥梁作用,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合作,共同合力推进纽约项目。
刘慧心女士 | 图源:石金泽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慧心在分享中提到适应气候变化资金问题的严峻现状,全球气候资金需求与供给存在显著差距。相较于减缓类项目较好的经济效益表现,适应类项目则普遍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项目建设投资周期长,收益有限,社会资本参与的意愿整体不高,更需要公共资本,包括政府、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刘主任提到中国对于金融领域的适应工作已经进行了多方布局,金融机构也需要提升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强化对气候风险的识别、监测和管理,通过金融机构的气候友好转型引导其所管理资产的气候韧性建设。未来,适应气候变化投融资的规模化增长需要政府持续发挥关键的规划和指导作用,也需要适应项目层面良好的设计以及金融领域的持续支持,才能共同促进这个领域的良性发展。
陈睿山教授 | 图源:吴婧彬/TNC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陈睿山教授以沿海城市气候变化与极端灾害事件应对为题,介绍城市气候变化概览,包括热浪、洪涝、台风等极端事件增多,还提及龙卷风、雷电、复合灾害及多风险叠加情况,如上海和深圳的灾害案例。接着从政策、工程、社会、生态角度探讨应对城市灾害风险,提到建立机制、开展评估、考虑长远措施如迁移人群、建闸等,还举例德班社区应对灾害的成功案例。最后强调适应与减缓结合,建立城市间学习合作平台应对气候变化。
Michelle Passero女士 | 图源:石金泽
TNC美国加利福尼亚气候与自然解决方案部门主任Michelle Passero介绍了在加州开展的工作。加州设定了涵盖多种自然环境的目标,包括 2045 年碳中和目标,制定了自然保护战略和适应政策,重视减缓与适应相互协同。TNC 在加州目标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撰写报告、开展区域圆桌讨论识别机会与障碍,分析实施中的挑战如资金和繁琐流程等,并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
圆桌研讨会现场 | 图源:石金泽
本次圆桌环节由TNC中国大湾区项目经理张薰予主持。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廖解放博士介绍了深圳开展的韧性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包括创建综合减灾社区及今年进行的精细化治理试点,试点将确立整体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投入资金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吴文媛老师从景观设计专业角度提出将雨水系统与道路系统分离,改变规划思路以应对气候变化,并以珠三角顺德地区设计为例,强调规划和技术在降低城市脆弱性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到制定标准需谨慎。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何昕介绍了千禾基金会进入社区开展气候适应工作的方法,包括新闻检索筛选脆弱社区、开展参与式气候风险评估,通过举办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收集脆弱群体信息。TNC美国纽约城市项目Michael Treglia分享了纽约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及化解方法,强调建立互信关系、多方合作的重要性,并讲述了与纽约市环境政治联盟合作的案例。中央财经大学刘慧心认为深圳出台的全国首个气候投融资地方标准具有象征意义,可促进其他地方规划相关标准,未来可优化体系,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框架标准,同时提到激励措施主要是财政支持,未来可向机制激励和文化意识激励转变。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高级专家王伟康介绍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在气候领域的工作,包括公司的碳中和目标、与社会各界合作推动创新,比如支持科研机构进行新型稻米研发、为红树林修复提供资金以及开发 AI 工具支持社区工作等。
董珂女士 | 图源:石金泽
在研讨会的最后,TNC中国全球合作事务总监董珂总结了会议嘉宾提到的气候适应工作难点和重点,包括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提升风险评估和预警的精细化水平,灰绿设施需要结合考虑,既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实施韧性措施,更要因地制宜的分析各个地方不同的情况,最终只有国内外多方、多元的共同努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有韧性的美好未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