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既是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也是我国最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在生态治理领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科学绿化、科学治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适应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既是生态恢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迭代升级我国荒漠化防治理念和技术途径、打造2.0版本中国治沙方案、继续引领世界荒漠化防治的迫切需要。
2021年,《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使用指南》发布,倡导依靠自然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社会挑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契合,符合我国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但恢复的对象、目标、技术路径和评估标准,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明晰和探讨。
荒漠化土地有其明确的范畴,但在实践中,存在泛化荒漠化的问题,消灭沙漠的呼声也屡见不鲜。对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荒漠,重点在于尽可能保护其不受人类活动扰动,不使其侵袭内部绿洲和向外围扩展。对于主要因耕垦、过牧、樵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因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可在适度人工干预下,主要依靠自然力,逐步恢复生态系统。
人工植被建设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地带性植被因长期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弹性适应范围,应是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的最终目的。人工植被建设应是后续生态系统演替的“触发器”,旨在改善恶劣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为地带性植物群落形成创造前期条件。
因此,在植物种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抗逆性,还要考虑其是否能够作为前期的保育植物,为地带性植物群落演替创造良好条件。一些适应性极强的乔灌木树种形成的纯林,尽管在防风固沙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极强的生态位占据能力,并不利于地带性植物群落的形成。另外,应尽量少选用需要不断进行人工复壮更新,或者在一定年限后迅速退化、需要重新种植的植物种。
种植密度上,在满足防风固沙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权衡各种生态系统功能,不能一味追求盖度和密度的增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固沙植被稳定性和适应性,针对的对象不应是前期先锋植物群落,而应是后续演替的植物群落。如在沙化草地的治理中,前期会栽植一些适应性强的灌木,生境条件改善后,地带性草原植物逐渐恢复,但如果不断采取各种人工措施,维持这些先锋灌木的优势度,则会干预和阻断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进程,从而将生态恢复引入误区。
在适当人为干预下,充分借助自然力进行生态系统恢复,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具体体现。采用封育禁牧等措施,消除诸如放牧、樵采等外界干扰后,种间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具体而言,当沙面固定后,适应极端环境能力极强的蓝藻等微生物,通过固碳、固氮等过程,逐渐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为先锋植物的定殖创造了条件,先锋植物通过捕集细粒物质、遮阴、水力提升、枯落物输入和根系周转、与微生物共生等物理和生化过程,形成“肥岛效应”,为地带性植物创造了定殖条件。初期先锋植物和地带性植物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前者对后者的保育作用,当地带性植物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二者的偏利共生关系逐渐演变为竞争关系,最终群落结构由以先锋植物占优,逐步演变为以地带性植物占优,从而实现恢复地带性植被的最终目的。简言之,排除外界干扰后,“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驱动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机制。巧用自然力,即是在封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为了加快自然演替步伐,可采用调控植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环境条件,人工诱导和促进群落演替进程。
建立多目标协同和权衡的科学评估标准,是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根本保证。我国荒漠化防治已由过去的因害设防,逐渐转变为重视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在荒漠化防治成效的评估上,也应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重要依据,避免以植被覆盖度等单一指标论成败。同时,由于荒漠化地区自然气候条件恶劣,资源承载力低,全面协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应在主导功能优先的基础上,充分权衡资源禀赋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匹配性,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评判标准。
我国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欠发达,且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荒漠化防治必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调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然而,自然力量的集聚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数年、数十年,长则百年以上,退化过程非一朝一夕,恢复过程更如滚石上山,要给自然充分的时间。另外,生态系统过程非常复杂,这方面目前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技术实现手段,尚需在充分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张宇清)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