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储存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淹水厌氧环境对胞外酶(特别是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被认为是湿地有机碳长期积累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湿地胞外酶活性对排水的响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明确其背后的调控机理有助于准确预测气候变化下湿地碳动态及其对气候的反馈。
国家植物园南园冯晓娟研究组在2020-2023年,对我国30个经历了长期(15-55年)排水的湿地(包括14个泥炭藓湿地和16个非泥炭藓湿地)进行了配对采样(包括自然淹水湿地和人工疏干湿地),通过胞外酶活性测定、微生物宏基因组及植物代谢组分析,结合文献数据整合和室内培养试验,解析了胞外酶活性对湿地排水的差异化响应规律和调控机制。
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调控湿地胞外酶对排水的响应
研究发现,尽管短期排水通过增加土壤氧气含量普遍促进了湿地酚氧化酶活性,但是胞外酶活性对长期排水的响应在泥炭藓和非泥炭藓湿地中截然不同。在非泥炭藓湿地中,长期排水通过增加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特别是抑菌酚类)的含量,降低了合成酚氧化酶的微生物和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进而导致酚氧化酶活性下降。相反,在泥炭藓湿地中,排水导致富含抑菌酚类代谢产物的泥炭藓被草本植物所取代,进而增强了合成酚氧化酶的微生物丰度,提高了土壤酚氧化酶活性,并进一步增强了水解酶活性。因此,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而非氧气含量)是调控湿地胞外酶活性对长期排水响应的关键因素。该发现突破了以氧气作用为核心的经典“酶栓”机制,揭示了气候变化下植物功能性状变化对湿地碳动态的重要调控作用。
该项研究成果于8月1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国家植物园南园特别研究助理赵云鹏为论文第一作者,冯晓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
组长:冯晓娟研究员
邮箱:xfeng@ibcas.ac.cn
主要从事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聚焦于“土壤有机质的分子生物地球化学”;应用生物标志物、有机单体同位素等分子水平的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控制实验,研究陆源有机碳在陆地以及河流系统中的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编辑 | 韩艺
审核 | 梁鹏鸿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