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保护地动态 > 湿地公园 > 正文 站内导航

好书推荐 | 生态智慧之美:岭南湿地农业

媒体:原创  作者:海珠湿地
专业号:海珠湿地 2024/7/23 11:13:23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人文在线 ,作者蔡莹 等

科学人文在线.

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聚焦科技前沿、科学传播、科技史、科技哲学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留言并转发交流,让我们视野宽一点,思想多一点。

在岭南地区,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富有生态智慧的生产方式、农林水工程等,如桑基鱼塘、垛基果林湿地等。海珠湿地作为岭南大都市区的重要自然保留地,有很多生态智慧遗产被保留下来。为挖掘隐含在海珠湿地背后的生态智慧、破解岭南农业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密码,自 2016 年以来,海珠湿地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创新工作。从垛基果林湿地恢复,到与湿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系列生境小品的研发、构建,形成了垛基果林湿地与系列生境结构有机融合的整体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呈现出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美湿地农耕景观,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碳汇、雨洪调控等功能也日益优化。

 

图片

城央湿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都市稻田湿地恢复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恢复重建了都市乡野稻田湿地系统、营建都市中的乡野景观,使其成为都市田园梦的寄托和载体,在丰富湿地公园景观类型的同时,可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食物及庇护场所。

 

图片

都市中的乡野景观——稻田物语

 

在海珠湿地范围内,稻田湿地不仅成为乡野情趣的寄托和开展青少年农事体验教育的重要基地,而且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在海珠湿地恢复中,对稻田湿地进行设计,借鉴稻田养鱼的稻鱼共生生态智慧,在海珠稻田湿地中构建大小、形态、深浅不等的水塘,形成稻田中的明水面,不仅为各种鱼类提供栖息庇护的良好生境,而且可为水鸟提供栖息、觅食场所。

 

图片

仑头农耕教育示范基地的稻作体验场所

 

岭南共生型湿地农业系统设计

 

岭南共生型湿地农业是利用珠江三角洲丰富的光热资源,利用岭南传统生态智慧,在恢复湿地资源的同时,构建各种类型的岭南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其将湿地农业、旱作农业及种植、养殖充分结合,形成了多层、多结构立体复合湿地农业形态。

 

图片

荔枝-木瓜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龙眼-木瓜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荔枝-甘蔗-茭白-芋头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茭白-香蕉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芋头-苦瓜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龙眼-苦瓜-荷花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荔枝-菱角基塘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荔枝-桑垛基果林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龙眼-木瓜-桑垛基果林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荔枝-香蕉-荷花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龙眼-香蕉-荷花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荔枝-水稻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番茄-茭白-旱作蔬菜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荸荠-瓜菜-荔枝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果桑-龙眼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图片

基塘边的立体棚架

 

图片

茄子-荔枝共生型湿地农业模式

 

岭南共生型湿地农业不仅是对立体空间和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生态服务功能极大提高,蕴含着丰富的岭南生态智慧。

海珠共生型湿地农业的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充分依赖当地居民的参与,也调动了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图片

管理人员在垛基果林内讨论共生型湿地农业的发展

 

海珠湿地特色的生态工法

 

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在实施湿地修复的过程中,借鉴岭南传统农耕生态智慧,创建了具有海珠特色的系列生态工法。以海珠垛基果林湿地中的果树枯枝等木质物残体作为自然材料,建设的各种生物塔、“昆虫旅馆”、篱笆系统等生境小品,构建了具有海珠特色的“多功能生命景观工法”,包括以“海珠生命篱笆”为主题的各类篱笆系统、以“海珠生命方舟”为代表的各类“昆虫旅馆”和生物塔、以“海珠生命景观墙”为代表的各种垂直生境小品。“多功能生命景观工法”强调自然材料的运用,强调各种生命景观的多功能,包括提供生物生境、增加环境空间异质性、景观观赏和科普宣教等功能。

 

 

图片

枯枝篱笆与树篱结合形成的复合篱笆系统

 

图片

垛基果林中的枯枝篱笆成为昆虫栖息的生境

 

图片

以枯枝倒木构建的篱笆及涉河木桥

 

图片

枯枝篱笆及自然小径是昆虫栖息的良好生境

 

图片

枯枝篱笆已成为垛基果林湿地内妙趣横生的生境小品

 

运用垛基果林区域果树的枯枝等自然材料,借鉴岭南传统工法技艺中的智慧,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海珠特色的“在地自然生命建筑”,如荔枝枯木观鸟平台、围屋式观鸟屋、百年荔枝学堂、树屋自然学堂,形成了创新性的“在地自然生命建筑工法”。

 

图片

荔枝枯木观鸟平台

 

图片

利用果林枯木构建的围屋式观鸟屋

 

图片

利用果林枯木搭建的百年荔枝学堂

 

图片

在百年荔枝学堂内开设自然教育讲堂

 

图片

以两棵大榕树为骨架建立的树屋自然学堂

 

图片

树屋自然学堂内的自然讲堂

 

本文摘编自《海珠湿地修复与生态智慧》,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图片

今日荐读 

 

内容简介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地处珠江三角洲都市区核心区域的半自然果林-河涌-湖泊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数百年的发育与发展过程中,其保护、管理过程蕴含着珠江三角洲原住民的生态智慧。本书以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围绕“海珠湿地修复与生态智慧”主题,配以大量手绘图,对生态智慧在海珠湿地修复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全书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城央湿地——城市中轴线上的自然秘境、湿地修复——传承岭南生态智慧、垛基果林——岭南湿地的魅力、基塘与河涌——岭南的生态智慧、柔性水岸——水岸修复的生命智慧、湿地生境——喧嚣生命的回归、湿地农业——岭南共生的智慧、收获的喜悦——湿地修复成效。书中重点针对独具特色的海珠垛基果林湿地修复,探索将传统生态智慧融入海珠湿地修复中,展示了融入岭南生态智慧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创新生态工程。

本书可供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湿地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高等学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容来源:科学人文在线微信公众号

 

END

 

阅读 1759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