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末初冬的时候,山上的一种小坚果开始零落地往下掉,它外形如小笼包,穿着棕褐色或棕黑色的外衣,顶部有个短尖,这是我童年时最喜欢捡的野果,它是苦槠树的果实,我们方言叫“苦子”。
小时候,在苦槠果陆续成熟掉落的季节,村里的小孩们天还未亮就起床了,打着泛着黄光的老手电,争取第一个来到村里的几株苦槠树下捡“苦子”。当时已经入冬,天亮前的气温又很低,可想而知这股热情有多高了。早来的小伙伴口袋里装满了“苦子”,那别提多得意;而迟来的只能捡漏,脸上挂满失望,心中暗许:“明天一定早点来”。这种乐趣恍如就在昨日,每次回忆起来脸上总不自觉地泛起微笑。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 et Paxton) Schottky 为壳斗科锥属的高大常绿乔木,别名槠栗、苦槠锥、苦槠子等,主要产于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四川东部及贵州东北部,是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在村庄旁常有栽培。我们村中心的一株古苦槠已经有415岁了,至今仍有结果。
▲历经沧桑四百多年依然护佑我村的古苦槠树
苦槠的叶为革质,长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叶缘在中部以上有锯齿状锐齿。花序穗状,雌雄异序。
▲苦槠花序 图:财经头条@吉安大视界
▲还没成熟的苦槠果,总苞未瓣裂
果序长,总苞内通常只有一颗坚果,全包或包着坚果大部分;鳞片状小苞片大部分退化并横向连生成脊肋状圆环;成熟季节,总苞不规则瓣状爆裂,坚果就自然掉落下来,总苞留在了树上。
▲成熟掉落在地上的苦槠果
总苞是壳斗科植物的共有特征,但不同的种类差别很大,这也成为区别它们的重要途径。
▲常见壳斗科植物的不同总苞类型
如栗属的栗(板栗)、锥栗的总苞像个刺球,长满锐刺,完全包裹住里面的坚果;栎属、青冈属、柯属的种类的总苞多数像一顶帽子,或大或小,造形不一,精致有别。
▲款式多样的壳斗帽子 图:《壳斗村的帽子店》(日中屋美和)
苦槠的“苦”源于它的子叶(或称种仁)吃起来有苦涩味,所以苦槠果一般不直接吃。记得那时候,我妈会把捡来的苦槠果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目的为了减少果实中的苦味,这期间需要每天换水,浸泡后的苦槠果炒着吃,非常香。
▲苦槠子叶呈白色,分两瓣
苦槠果的种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在浙南、江西等很多地方,它会被加工制成一道民间美食——苦槠豆腐。苦槠豆腐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要经过暴晒、剥果、浸泡、磨粉、过滤、熬制、凝固等工序,最后切块放入凉水中备用。
▲做好后的苦槠豆腐被切成块状存放 图:网络
做好的苦槠豆腐呈淡咖色,Q弹、滑嫩,可通过炒、炖、蒸等烹饪方式做成各种美味菜肴。在浙江缙云县,苦槠豆腐是当地的解暑消火佳品,吃法简单,切成小块,加入凉白开和糖类就可享用。
▲雅宅苦槠腐,缙云老底子的消暑美食 图:@缙云智慧旅游
苦槠豆腐的制作由来已久,清人吴其濬在他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已有记载:“余过章贡间,闻舆人之诵曰:苦槠豆腐,配盐幽菽。皆俗所嗜尚者。得其腐而烹之,至舌而涩,至咽而餍,津津焉有味回于齿颊。”可见当时在章贡(今江西赣州章贡区),苦槠豆腐已很受欢迎。苦槠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还被金华市婺城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苦槠豆腐是江西一道经典菜 图:@赣鄱风物
另外,苦槠果还可被加工成苦槠粉皮、苦槠粉丝、苦槠糕等。
苦槠除了果的食用价值外,它高大挺拔,四季常绿,树姿好,树冠浓密,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园林景观树。它的木材坚硬、耐湿抗腐,是制作家具、运动器材、建筑的上等用材;叶子有较高的耐火性能,可作为防火树种。
讲到现在,估计早就有人想问:“有苦槠,那有没有“甜”槠呢?
哈哈,还真有甜槠,而且跟苦槠同在锥属家族,果实外形也和苦槠长得类似,味道甘甜,加糖炒着吃,如糖炒栗子。
▲甜槠 图:@福植、@三农观察
要区别它俩,主要看总苞:甜槠的总苞像个刺球,而苦槠的总苞无刺,小苞片呈鳞片状。在野外,苦槠的分布比甜槠更广泛一些,所以见到的机率更大,也更为人熟知。
寒风起,白霜降,苦子自零落。小小苦槠果过去承载了童年乐趣,现在更多的是寄托着心里那份乡愁。一起捡“苦子”的小伙伴们,你们还好么?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拍摄)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