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文化强州建设,盘活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村寨等资源禀赋优势,2023年12月,大理州委宣传部、大理州文旅局、大理州文联因地制宜打造命名7家具有大理鲜明印记和特色的“艺术家第二居所”,祥云七宣村名列其中,2024年4月,祥云县首个“艺术家第二居所”在七宣村揭牌。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为何能从众多村落中脱颖而出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当车子沿着蜿蜒的公路进入七宣村,我们渐渐有了答案……
守好文化根脉
提升文化吸引力
七宣村位于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东部,隶属于大营社区,辖1个村民小组,60余户300多人,是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彝族聚居村。说到七宣村就不得不提“哑巴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七宣村都会举行“哑巴节”,通过“跳哑巴”等传统仪式,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今这个古老的彝族民俗在七宣村传承了上百年。2009年“哑巴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个隐世的彝族村落,也因“哑巴节”逐渐走出深山被外界知晓。
罗金全六七岁时就在村里跳“小哑巴”,一开始并没有觉得“哑巴舞”多么难学,似乎只要爱凑热闹,跟着大哑巴比划比划就能学会。哪家热闹就到哪家玩,有时一跳就是一整夜,那段时光是他儿时最美好的记忆。23岁那年,罗金全跳起了“大哑巴”,一跳就是25年。他也不曾想村里这些习以为常的风俗,后来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自己也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哑巴是哑巴节仪式的核心人物,每年哑巴节,罗金全就头戴插着雉鸡毛的祈福帽,身绘彩龙图案,手持器具,目光如炬,伴随着鼓乐声舞动,动作刚劲有力,吼声震耳欲聋。除了舞台表演和庙宇祈福,“大哑巴”还要挨家挨户跳遍全村,为村民送上祝福,全程下来得有上百公里。从“小哑巴”到“大哑巴”,如今48岁的罗金全对哑巴舞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体会,他说:“我年纪大了,全程跳已经体力不太够了。以前主要就是祈祷整个村庄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好。现在不仅想要祈福,还想着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失传。”今年哑巴节上,罗金全的徒弟罗少吉首次以“大哑巴”身份与师傅轮换上场、并肩作战,共同精彩演绎哑巴文化,延续这传承千年的七宣非遗技艺。
罗金全徒弟罗少吉
2023年七宣村“哑巴节”盛况(王凡 摄)
罗正忠是七宣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哑巴队的一员,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哑巴节”和现在有所不同,“以前就是哑巴队在村里挨家挨户地跳,没有像现在还有舞台可以表演”。疫情过后,2023年的七宣村“哑巴节”迎来了4万多名宾客,这让罗正忠和村民们感到很惊喜,他们从来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村庄有一天竟会被来自各地的宾客围得水泄不通。
七宣村党支部书记、州级非遗传承人 罗正忠:“支撑七宣村不断发展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上百年来,如果没有这些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七宣村可能会落后几十年,不可能发展成今天的一个面貌。”
王凡 摄
墙绘师刘小备在家乡丽江绘画了三年时间,为了更好地学习进步和让自己的墙绘更好地走进乡村生活,他制定了游村计划,而这个计划的第一站就是七宣村。
墙绘师 刘小备:“我一开始是被这个村‘哑巴节’的照片吸引的,到了后感觉这里就是个‘世外桃源’,乡村气息和民族文化很浓厚,在深入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之后,这个村给我的冲击就更大了。”
游客体验“哑巴”脸谱彩绘
七宣村通过建设哑巴节传习所(点),常态化开展相关展示展演及传承保护等工作赋能乡村振兴,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及哑巴节相关元素创作精品文艺作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化文艺活动,同时积极与北京舞蹈学院、同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度联合,对“哑巴节”进行课题研究和发展探索,进一步提升七宣村的文化吸引力,为“艺术家第二居所”的发展打下基础。
90后乡村CEO“上线”
让流量变“留”量
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核心优势,但七宣村只有在节庆活动期间才能短暂地迎来一波游客和艺术家,村民们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改善。“如何将短期热潮转化为长期动力”成为七宣村发展需要突破的问题。
2022年,祥云县大营社区通过合股经营的形式,让村民自发开展餐饮服务、文化演出、农产品销售等活动,投资500万元积极开发旅游公厕、民宿、智慧停车场等项目,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2023年8月,“90后”乡村CEO赵勇志与两位“00后”伙伴在七宣村组成了“白家小农团队”,在深入走访七宣村之后,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建议将村里闲置的小院、图书馆、公房等集体资产全面盘活,动员农户将闲置宅基地、闲置小院加入到村集体合作社,统一对外招商布局业态。
乡村CEO 赵勇志:“通过摸底,我们发现村里现存的老院子有七八十栋,整个村子的原始风貌都保留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就以发展小院经济、把村里的老院子进行盘活为重点,通过村民自建和吸引社会资本入驻,将民宿、餐饮、康养等业态与闲置的传统院落相结合。”
在打造小院新业态的同时,赵勇志带领团队伙伴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媒体平台,创立了“白家小农”“云南贾村长”“乡村杰哥”等媒体账号,通过日更的形式,对七宣村的环境、生活、文化等进行宣传,每天总播放量可达5万,后台能收到150多条私信。不少省内外游客及一批艺术家、创业者慕名前来旅游旅居、考察投资、采风创作,视频流量转化为了乡村“留”量。
旅居游客在小院的生活
今年3月,周剑卫和妻子从广州来到七宣村,正计划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这里开个民宿,在乡村发展,也在山水间养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在村里发展的好时机,在看到小红书上七宣村的宣传照片之后,第三天就出发到了七宣村,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地方,经过几番考察后,便租下了村民的小院。不出门坐在院子里就能看到蓝天、早上打打太极拳下午爬爬山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很治愈。
周剑卫:“七宣村没有被大规模开发,原生态的味道给人感觉很好。如今七宣村刚起步,这边缺少产业,我们可以做产业,也可以旅游化地发展,但现在我们能力有限,就从小院民宿开始做。以后来的‘新村民’越来越多,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一步一步慢慢布局。”
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益恒一直专注于做呼吸瑜伽,前不久通过小红书“白家小农”账号发现了七宣村,经过实地考察,这里安静古朴的环境,让他有了在此开设疗愈室的想法。
自媒体博主 益恒:“我找这样的村庄、小院找了很久了,一直没找到自己喜欢的。来到这里后我觉得这里很干净、纯洁,很符合疗愈的环境。”
来自西安的刘女士和同伴也是通过赵勇志团队的媒体账号了解到了七宣村,他们在这里租下了村民的小院,开启了为期半年的第一次旅居生活。
西安旅居游客 刘女士:“在这之前,我从没尝试过旅居,一开始我想最多在这里住一个星期,但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还有热情质朴的村民打动了我,这些东西是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以后可能我还会带着家人来住上一段时间。”
当初就很看好民宿开发潜力的村民罗仕文,如今已经是“彝居小院”民宿的老板,现在小院入住率每天都能达到95%以上。
“彝居小院”一角
“彝居小院”民宿负责人 罗仕文:“自从家里搬了新房,老院子就闲置了,当时村里在发展乡村旅游,我就想着把老房子改造一下做成民宿。现在有很多外省的游客和艺术家一来就是在我这里住上个把月,我们村人气也比以前旺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
七宣村咖啡屋
目前,七宣村通过盘活村落闲置小院,积极引进了咖啡屋、绘画工作室、书吧、旅居小院、研学小院、瑜伽博主半山民宿等新业态,项目累计投资200多万。新业态的出现,带动了村内3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增收8万元。
“新村民”以己所长
赋能乡村振兴
“白家小农团队”的到来为七宣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艺术家第二居所”的打造也为七宣村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祥云县文化馆馆长 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杨春平:“对于‘艺术家第二居所’的打造,七宣村不仅只局限于村里的某一个空间或者场所,而是把能够呈现七宣村文化特点的整个生活区域、生活状态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文化空间,自然而然让艺术家融入到其中,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在七宣村有一家名为“纸有境界”的书店,两层楼的土木房屋是书店主理人具见之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在七宣村的家。这里是具见之在云南游历的第二个村,彝族人民淳朴的民风以及村里的环境让他觉得这里有家的温馨。
“纸有境界”书店主理人 具见之:“我开书店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以往的书店可能更偏商业化,这个书店我更多的是想自己做阅读、做人文,做一些感兴趣的事。”
七宣村给具见之带来了不一样的创作灵感,他也想通过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为村里做点什么。结合“农特产品 文创”的思路,他给村里的核桃、牛羊肉等农特产品创作了“彝片核气”“羊羊得彝”“彝麦相承”等一些独具七宣特色的文字作品,用于产品外包装。“这些作品谈不上好,但是我希望能够帮助到村庄未来的发展,让他们有所收获。”具见之说道。
刘小备(右三)与七宣村村民合影
“90后”墙绘师刘小备今年夏天来到七宣村,根据场景构图,结合七宣村龙的文化,加上创新元素,绘制了一幅3D龙的墙绘。另一幅则是在一面村民涂鸦过的墙面上,再现了一位穿着彝族服装的小女孩给墙壁涂鸦的画面。
栩栩如生的彩色墙绘,让土灰的墙壁变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景观,成为不少游客的拍照打卡点,刘小备在七宣村创作的两条短视频在各媒体平台播放量超200万。通过此次采风创作,刘小备正考虑在七宣村开工作室,想通过工作室把自己和村庄联系起来,去村里生活,也去村里创作。
刘小备团队在七宣村的生活
为鼓励更多艺术家、创业者来到七宣村,当地政府出台了对村内开展业态经营时间半年及以上的“新村民”进行第一年租金减免的相关政策。2024年6月,祥云县领先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布了《禾甸镇大营七宣村“艺术家第二居所”艺术家采风旅居优惠条款》,其中对常驻七宣村的艺术家及手艺人的交通、餐饮、住宿等优惠政策做了详细说明。
像刘小备一样来村里学习创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信息时代,年轻艺术家接触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他们能够将现代的艺术理念、表现手法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乡村韵味的新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00后”张成乐现在就读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建筑院,作为七宣村文化空间设计建造参与者,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把七宣村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传播到了国外。
七宣村文化空间手绘图稿
七宣村文化空间设计建造参与者 张成乐:“我的同学们看了我的作品后,对七宣村的文化很感兴趣,在这之前他们都不知道还有哑神文化的存在,有的同学打算等到之后的假期到七宣村看一看。”
七宣村文化空间于今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其设计充分融入了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建成后的七宣村文化空间举办了火把节、篝火晚会、艺术家作品展等活动,是一个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疗愈师戚丹丹在七宣村开设了自己的画画疗愈室,村里的小孩时常会跑到工作室找她聊天、画画,与孩子们的相处、在七宣村的生活本身对于她来说就很治愈。未来,她认为七宣村有关疗愈方面的新业态将会有很多发展空间。
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开展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常态化创作空间等措施,七宣村先后迎来了400多名艺术家开展写生创作、文化艺术研学等活动,祥云县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启动仪式暨“静品云味·阅享七宣”主题阅读活动以及大理首届微博旅游之夜博主体验打卡等活动也在七宣村成功举办。部分艺术家在这里进行研学,开设工作室助推村内新业态发展,他们把在七宣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七宣印记”。
通过当地政府的扶持、“白家小农团队”的运营、村民观念意识的转变,七宣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今后有望成为一个集艺术创作、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打造 “艺术家第二居所” 是七宣村一次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尝试,不仅丰富了乡村发展的模式,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搭建了桥梁,成为了乡村振兴与艺术发展协同共进的生动范例。然而,前行的道路依旧充满挑战,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将文化力更好地转变为生产力?这些问题也成为指引七宣村探索发展的方向,也让大家期待着这个艺术之村未来更多的精彩。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