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黄河口:从盐碱地到候鸟的“国际机场”
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2024年10月10日 14:36 山西
水草葱郁,芦荻摇曳,大片盐地碱蓬给湿地铺上奇幻的“红地毯”。水波荡漾间,一群群水鸟掠过,有的飞舞于蓝天白云之间,有的则立于芦苇树梢之上……这是记者在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看到的景色。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从东营汇入渤海,黄河入海处黄蓝交汇、泾渭分明、蔚为壮观。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系统。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候鸟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胡友文 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张正旺表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具有候鸟种群多、珍稀濒危物种集中、数量丰富等特点。这里不仅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典范,对世界范围鸟类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据悉,2019年以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内东方白鹳、黑嘴鸥繁殖数量稳定增加,累计环志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个体150余只。目前,区内野生动物1632种、植物685种,鸟类从自然保护区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作为国际湿地城市,东营境内河道水系、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全市湿地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达到41.6%,约占山东全省湿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城市空间疏密有致,生态、游憩等公共空间有机融入,形成了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鲜明特色。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兴杰表示,为保护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
水是“生态之基”。20世纪90年代,黄河多次断流,下游黄河三角洲因缺少淡水补给,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湿地生态平衡。
今年57岁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1988年中专毕业,带着“开荒造林、绿化祖国”的理想,他被分配到了三角洲上的林场。据他回忆,断流的时候黄沙遍野,遮天蔽日,潮沟淤塞。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物绝迹,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消失,鸟类栖息觅食地少得可怜。
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形成“河、陆、滩、海”入海循环主干道,累计疏通水系241公里,打通黄河与湿地间的“毛细血管”。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实现‘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近三年生态补水突破4.8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湿地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张希涛说。
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是生态修复的另一个难题。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告诉记者,互花米草疯狂生长,导致本地物种盐地碱蓬、海草床消失,贝类、蟹类等底栖生物死亡。“鸟类栖息觅食地大面积减少,海岸带成了静悄悄的‘绿色沙漠’。”
周立城告诉记者,在互花米草治理方面,保护区联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及工程示范,创新探索了“刈割 翻耕 围淹”治理模式。刈割,即清除地上植被,切断光合作用,阻止互花米草结出成熟种子;翻耕,即自主研发了机耕船反复翻耕,破坏茎杆和根系,抑制互花米草生长和繁殖;围淹,即创新使用充填膜袋方式,对刈割后的根茬持续淹水,使根系窒息死亡。
“近年来,我们自然保护区内累计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清除比例达99%,打造了河口地区互花米草治理的样板标杆。针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床,采用植株移植、种子种植和自然恢复三种方法,今年成功修复海草床750亩,探索出了环渤海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的最新技术和模式,成为山东省首个海草床修复成功案例和一次性修复面积最大的海草床项目。”周立城说。
在生态补水和系统修复的同时,保护区还探索以自然修复为主,涵盖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底栖生物恢复同步保护的湿地物种微生态系统修复模式。
△白琵鹭 刘月良 摄
“我们在河流沼泽湿地,科学模拟形成黄河自然漫溢过程,按照生态学要求设置大缓坡和深水区引进黄河水,建设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结合下游漫滩补水需水量,系统考虑鱼鸟生物关系,设置快速过水通道,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我们在盐沼湿地,以恢复先锋植被盐地碱蓬为目标,结合其生物学特性、生态群落及立地土壤等条件,在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前提下,通过水系连通补充碱蓬萌发所需淡水、疏通潮沟恢复湿地和海洋交流、加强微生境改造在滩涂湿地塑造微地形等方式,通过其自然生长繁衍对盐沼湿地种子库进行补充,提高近海滩涂土著植物竞争能力,为鸥类、鹤类等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张希涛说。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乘坐电瓶车穿梭在芦苇荡中,不时有白鹭、鸿雁等鸟儿掠过。远处的电线杆上,几乎每根杆子头上都立着一只大鸟。保护区工作人员兴奋地告诉记者:“你看这个就是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区候鸟迁徙的标志性鸟类,每年都有2000多只从俄罗斯远东和我国东北地区来到这里。大部分在此,随后继续往南,飞往长江中下游的沼泽湖泊,剩下的就留在这里越冬。眼下,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相中了保护区的环境,扎根在此,成为留鸟。
△2021年5月22日晨,温馨的东方白鹳一家。张晓龙 摄
“目前,保护区鸟类从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3种。今年5月,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首次被观测到在此繁殖,自然孵育出2只幼鸟。东方白鹳、黑嘴鸥、白鹤等旗舰种鸟类种类、数量稳步增加。”周立城说。
东营是国家重要的现代石油城市。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境内集中了胜利油田85%的产量和80%的石油地质储量,同时是中海油渤海油田的重要产区。为开展生态恢复,胜利油田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舍油让道”。
胜利油田垦东12平台位于黄河入海口南侧。周立城介绍,那里原先属于滩海油藏,拥有多口采油井。如今,油田生产设施已全部关停退出,以更好地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
在保护鸟类和湿地工作中,现代科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记者在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看到,大屏幕上,湿地环境、水文变化、鸟类活动等信息实时显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保护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整合接入气象、水文、土壤、海洋等监测数据,建设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为了提升对旗舰物种的保护,生态监测中心还联合科研院校,运用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打造AI图像识别点位20处,跟踪掌握珍稀鸟类的分布和迁徙动态。
“通过全天候监测,我们掌握了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一些行为特征,发现它主要吃鱼,喂幼鸟也主要喂鱼。”赵亚杰说,今年3月到5月东方白鹳繁殖关键期,工作人员在湿地内分三次投放5000公斤小鱼苗。“今年的繁殖幼鸟数比去年明显增多,东方白鹳繁殖了202巢526只幼鸟。”
张正旺说,申遗成功体现了当地对湿地生态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升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当地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与国际标准对标,这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申遗成功为东营市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但同时也让公众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李兴杰表示,保护区将科学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口生态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学等活动。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围绕世界自然遗产等“生态名片”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来源:绿色中国 (融媒体记者隗永红、耿国彪)
欢迎转发分享!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