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北风,在沙漠边缘整队集结,学生们斗志昂扬地出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红领巾”治理荒漠思政课,开课了!
康巴什区曾经是一片戈壁滩,经过多年建设,如今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变化源于一代代人坚持不懈植绿护绿。”该校南校区执行校长秦炎说,“希望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六年级一班在原地铺设聚乳酸沙障,二班在斜坡上栽种沙柳沙障……”在思政课负责教师许平的指导下,同学们行动起来。
一班的场地上,同学们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教师任昱的指导下,把聚乳酸沙障层叠套在塑料套管上,先向其中填沙,再逐步拉长。不一会儿,一条手臂粗细、数米长的沙袋“巨蟒”慢慢成形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布袋。”任昱向学生讲解,“这是以秸秆为原料,经发酵生成乳酸后,再经缩聚和熔融纺丝制成的聚乳酸纤维,又叫玉米纤维。”
“从2019年起,我们学校就启动了‘红领巾’治理荒漠思政课,三年级以上全员参与。”许平介绍,目前学校已组织了33期治理荒漠思政课。
一旁的沙丘上,当地林草局的工作人员正在给沙柳平茬。另一旁,任昱给学生们科普起沙柳的知识:沙柳能在缺水的地方成活,经过两三年生长后,必须通过平茬手段进行抚育和管护,才能保证它的正常生长。
“老师要我们带上瓶子,这有什么用处?”一名学生举手提问。
许平拿过一个还剩半瓶水的瓶子,将一根沙柳枝条插入其中,放入沙坑,再用沙掩埋,地上只露一小截枝头。“挑选没有叶子的柳条,它会慢慢吸取瓶子里的水分长出根须,明年春天就会出叶成活。”许平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们也跟着做。
“这是治沙人在长期实践中想出来的实用办法,类似的还有很多。”许平说。
一堂堂治沙思政课,不断激发着同学们的想象力。学生曹宸赫和李博烁研制出一套“雨水收集器”,可通过电控的方式缓慢滴水,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
“教育需要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磨炼顽强奋斗的精神,这就是治理荒漠思政课的意义。”秦炎说。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开设治理荒漠思政课——树生态理念 学治沙妙招
作者:吴勇
编辑:李圣薇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