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社团公益 > 正文 站内导航

解焱 |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及其在保护实践中的应用

媒体:原创  作者:保护地友好体系
专业号:保护地友好体系 2022/1/30 14:46:32

IUCN 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关于全球动物、真菌和植物灭绝风险状况的信息库,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决策和政策推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汪松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进中国濒危物种的评估工作,推动出版了《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一起来听一下解焱老师对IUCN 红色名录的细致讲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解焱,中科院动物所,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执委。2000-2009年,组织评估了中国一万多个物种的濒危状况,编制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4卷);2005-2012年,担任WCS中国项目主任,在东北虎、藏羚羊、扬子鳄等濒危物种保护以及控制野生动物贸易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2012-2013年组织起草了《自然保护地法(专家建议稿)》;2013年发起保护地友好体系,推进自然保护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2020年起开展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事权划分、保护管理经费和人员需求研究、多方参与机制等专题研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速记摘要

什么是濒危物种?

图片

濒危物种可能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是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者是受到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导致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

在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每个物种它都在其中有着自己的生态位,也是食物链中的一部分,在其中有很多关键的生态作用。所以当一两个物种灭绝,或者好几个物种灭绝,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达到一种临界点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容易灭绝的物种

图片

生态系统对我们人类的价值作用大家都非常清楚,它关乎到人类自己的生存。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讲,濒危物种是其健康程度的一项很好的指标。容易灭绝的物种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像地理分布区域非常狭窄的物种,如果所在的区域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或是由于人类导致栖息地破坏的话,该物种可能就容易灭绝。

仅有一个或者几个种群的物种,如果这些物种还存在很好的经济价值,可能就会被人类不断去寻找、利用。非常典型的在很多的龟鳖类里,由于长期被捕捉导致数量越来越少,这类物种如果再继续这样遭到破坏的话很快就会灭绝。

对于种群大小正在衰落的物种,衰落的原因如果找不到的话,这样的衰落还会持续;以及种群密度比较低的物种和需要大面积家域的物种,例如老虎,因为需要的面积非常大,所以现在和人类之间的冲突,像栖息地受到人类干扰的问题就会比较严重。体型大的物种因为个体非常大,需要的食物也很多,所以更容易受到关注,这种关注可能会导致对这些物种的威胁。

图片

扩散能力有限的物种(不会飞的哺乳类)是指迁徙能力非常有限的一些物种。

季节性迁徙物种主要指因为它们需要的生境非常的复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需求,繁殖期也有特殊的需求。

遗传变异率低的物种因为其遗传水平太过单一,容易遭受外界的威胁。

需要特殊小生境的物种,例如两栖类需要陆生和水生两种生态环境,像斑鳖,因为它们的个头非常大,生境需求也很特别,它们在水里需要大量的食物,另外还需要晒背的地方,产卵的时候需要有沙滩等特殊生境,这些都导致了该物种很容易受到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影响。

只能生活在稳定环境中的物种,例如一旦雨林遭到破坏,在雨林中的物种就很难生存下去。

因为威胁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让我们在对一个物种的濒危状况进行判断的时候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过去都是用口头来进行描述的,导致在评定一个物种濒危等级的时候会缺乏一些共同的认同标准。

物种的濒危等级

图片

因此,我们该怎样去描述一个物种的濒危状况?国际和国内都有非常多的描述方法,过去在国际的等级里有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这是根据定性性质的描述来进行判定的。红色名录是在红皮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CITES附录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它的附录Ⅰ和附录Ⅱ显示的是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濒危的程度。我们国内现在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之前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然后有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另外还有各个省和地方的重点保护名录,这些都是对一个物种濒危状况不同程度的描述。

从60年代开始,编制的全球范围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叫Red Data Book,这里使用了当时的濒危等级体系,这个体系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中国也是在80、90年代的时候使用了这个红皮书的濒危等级,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国际的标准。

图片

红皮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物种的等级是由个别专家来制定的,通过开会讨论一些物种应该列到什么样的一个濒危状况里,实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它的认同度也比较低。另外,过去的这种等级比较偏向于拥有比较多数据的、大型的物种,昆虫或是无脊椎动物等物种没有纳入到范畴里。

因此,该怎么样去客观地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处于濒危状况以及它濒危状况的程度如何,从80、90年代就成了一直在探索性的问题。

图片

图片

这里介绍的是IUCN红色名录的发展历程,它的第一个版本是在1991年出版的,这是首次探讨用一个新的分级基础去针对大型脊椎动物的量化标准,之前都是定性的,很少有量化的,即使有量化的数据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1992年的时候上升为版本2.0,以及1993年的版本2.1都有了相应的不同的进步。到1994年的时候,版本2.3就开始应用和推广,在全球对一些物种进行评估,所以现在IUCN红色名录当中,有一些标了V2.3的,是以前评估用的2.3的版本。

从2001年开始使用了版本3.1,这个版本基本上就作为一个不再修改(相对固定)的版本,而在该版本的基础上,又编制了《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使用指南(2010年8.1版)》2012,以及《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地区和国家的应用指南(2012年4.0版)》。目前IUCN红色名录的评定,包括各个国家的红色名录的评定使用的都是版本3.1和2012年出的两个指南。

图片

这样的等级和标准,以及应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可以统一使用一个体系,通过清晰明确的体系标准,更加客观地评定导致物种濒临灭绝危险的作用的因素。过去不同专家的说法不太一样,现在有具体的标准之后就可以通过标准去考量,如果一个专家不同意另外一个专家评定的结果,就需要拿出数据来,通过这些标准来去评判是否要对过去的评定进行修改。

这个新的标准不仅用于大型脊椎动物,也同样应用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所有的物种的分类,在选择标准的时候把各个跨门类的标准可以用到的一些不同的因素都做了一些平衡和综合,让所有的门类都可以使用这些标准。

使受威胁物种名录的使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分级。每一个物种都会被列出来是因为什么样的标准被列入到什么等级,所以在看IUCN红色名录时不仅要看它的等级,还要看它后面列出来的标准,这个标准能够解释等级背后的原因

图片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从2000年由汪松先生牵头,和100多位物种方面的专家共同去开展的。2004年初步发布了名录,包括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受到威胁物种的详细信息,一共是4本,植物没有专门出书但是信息都在里面。

红色名录关键内容

1.等级体系

图片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红色名录的等级体系(Categories System),用这张图来展现会比较好,它实际上不仅仅是濒危物种的等级,还包括所有物种的。从最下面的未予评估和数据缺乏到无危、近危。属于无危的物种一般数量会比较多,只有再往上的易危、濒危和极危属于受威胁的等级,我们目前统称的濒危物种,包括了易危、濒危和极危这三类。上面还有野外灭绝和灭绝,野外灭绝是指野外没有的只剩下人工养殖的,而没有算到受威胁的范畴里。

具体来讲 ,未予评估是指某一个分类单元没有经过本标准来进行评估,属于还没有评估的物种,这个物种量会比较大;数据缺乏是指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根据一分类单元的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灭绝的危险程度绝灭是指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例如白暨豚,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找到过了,但按照绝灭的标准来看可能还不够列入绝灭的等级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是,要(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且持续几十年的时间都找不到,才能算真正的绝灭,因此白暨豚现在还没有被真正宣布绝灭;野外绝灭指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例如野马,但是野马现在已经重新引入了大约几百只在野外,其种群应该纳入到正常物种评估的范畴中;无危指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当然无危也不等于完全没有威胁,只是因为物种的丰富度或者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物种暂时还没有灭绝的危险;近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者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所以近危实际上有一定威胁,只是相对于易危、极危和濒危会少一些。

2.受威胁的等级和划分标准

图片

最重要的受威胁的等级(Threatened Categories)包括易危(Vulnerable(VU))、濒危(Endangered(EN))和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后面的代码现在使用的越来越普遍,在IUCN的很多介绍中会出现。这三个等级的评估真正确立了标准,这个标准使用了A-E 5类标准,根据5个方面的因素考虑了不同类型物种的评定的需要。

图片

A是种群大小的降低情况,B是地理分布的范围,C是属于衰退的小种群的大小,D是分布范围非常狭窄的小种群大小,E是数量化分析,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来支撑。

A指标对很难进行计数的一些物种,例如昆虫、无脊椎动物和海洋动物等物种的应用是比较多的,因为可以通过这个标准去估计这些物种的栖息地范围,在由于开发利用、过度超载或是污染等问题导致物种数量下降时,就可以用这个标准。

图片

B标准根据地理范围分为两类:B1(分布区)和B2(占有面积),其中B1是指较为广泛的范围,B2则是指在有更详细的信息时,能够把分布区当中物种可能不存在的区域面积去掉,因此B2需要有更加详细的物种分布信息。

图片

C这项标准是根据种群的成熟个体数的数量,成熟个体数是指物种能够进行繁殖的个体的数量,例如某个物种虽然有1000只,但是其中包含了老弱病残等没有办法参与繁殖的数量,这些数量需要去除,用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来进行估算,所以虽然大熊猫的数量可能接近2000只,但是成熟个体数应该也就500只左右,这里数据仅作参考。这里面也分了C1和C2,C1就是预计今后3年或者一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成熟个体数至少要减少百分之多少。对于极危来讲,成熟个体数如果少于250,同时在今后3年可能还会减少25%的话,就被列入极危。除了成熟个体数之外,如果C1达不到,C2达到的话,也可以列入到等级之中。

图片

D这项标准是基于精确地知道个体数,而且个体数非常少的情况。在推断总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50个的时候就属于极危,例如斑鳖;推断总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等于250属于濒危;对于易危来讲,可以使用以下两个标准中的任意一个标准:1. 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1000;2. 种群的占有面积(典型的是小于 20平方公里)或者地点数目(典型的是少于 5 个)有限,容易受到人类活动(或者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力增加的随机事件)的影响,在未知的将来,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成为极危分类单元,甚至绝灭。在很多的物种评定当中,尤其对于植物来讲,通常会用到第2项标准,我们可能知道它的地点数量少于5个,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列入易危,即使不知道实际有多少个,但是知道它的分布的地点少于5个,或者知道它的分布面积小于20平方公里。

E这项标准需要定量分析,表明今后 10 年或者三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最大值为 100 年),野外绝灭的机率至少达到 50%。有专门的模型可以来进行预测,模型里面需要输入非常多的参数,包括物种现在的数量和面临的威胁等等,把这些参数输进去之后,去预测物种可能再过多少年会灭绝,根据灭绝的几率大小去划分。

根据2000年至2009年的评估结果发现,我们国家的物种濒危程度比以前的预估都要高。图中显示了我们过去的预测,当时就注意到哺乳类和两栖类物种受到威胁非常严重;在植物中有裸子植物、杜鹃花科和兰科,在把门类下的所有物种都进行了评估后发现它们受威胁的比例非常高,例如裸子植物就已经达到了69.91%。

图片

3.《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和其他知识产品

图片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是2008年生态环保部,原来的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编制的,此名录没有其他的评估标准和更多的一些受威胁的物种详细的信息。下图是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之后脊椎动物门类的数量情况,供大家参考。

图片

红色名录实际上是IUCN的知识产品当中一个较为早期的,且到现在发展最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个工具。此外,IUCN还出了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和保护地的数据库等关键生物多样性评估标准的工具产品,这些工具产品之间相互链接,为全球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UCN红色名录的网址为:http://www.iucnredlist.org/,进去之后就可以查到全球的物种评估后的濒危情况。

图片

这些红色名录,国家的评估和全球的评估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吗?实际上评估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地理范围而言,有很多物种在国家的评估当中的濒危等级会相对较高,因为从国家的评估来看,物种分布区域比较狭窄,个体的数量也会比较少,这种情况下的濒危等级就会比较高;其次,相同的物种在不同的国家受到威胁的程度一样,例如鲎在我国是严重受到威胁的,但是在其他国家的威胁程度可能就比较低,甚至属于无危的品种,因为在我们国家可能在吃这个物种方面的消费比较多,所以国家评估结果和全球评估结果的差异也会对国家的保护工作有一些指导。

国家的和全球的的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相结合,以及和自然保护地的数据库相结合,可以把保护地当中的濒危物种的情况和应当采取的重点保护物种列出来,同时运用IUCN的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的标准,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进行确定,对于重要的一些区域就应当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地,这对于建立和构建国家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

上述提到的所有的物种评估,都主要由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来实施,委员会现在建了有160多个专家组,图中不同的这些LOGO代表了不同物种类型的专家组,除了单个门类的专家组外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保护专家组或者规划专家组。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如果到网站查询的话,会发现它不仅仅只包含一个名录,在数据库里还有非常丰富的信息,除了所有评估过的受威胁的物种信息外,还包括那些无危的物种及缺乏数据的物种信息。

图片

红色名录的品牌设计现在也非常漂亮,它把所有的等级列出来,还把不同的等级突显出来,这样的一个标准版式逐步地在动物园里也有了广泛应用。动物园的物种介绍不仅仅是常规的物种的名字和习性,同时也会标注其受威胁的等级,这对于宣传濒危物种也有很重要的宣传效果。

在做保护优先性评估的时候,IUCN红色名录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但对于濒危灭绝危险性的评估,濒危等级的数据并不直接等于保护优先性,并不是极危的物种就一定要采取重要的保护措施,而无危的就不采取保护措施。保护的优先性要考虑非常多的其他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做濒危程度评估的时候,用到的A-E这几个标准达到一定的阈值的时候,就把它划到相应的濒危等级里,这个过程是一个客观、量化的过程。但是到了要把这样的一个结果应用到保护的规划中时,还要考虑分布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因素,以及保护管理措施方面的因素等等。

图片

如图所示的夏威夷的这种鸟,虽然属于无危的等级,但还是需要保护措施。原因在于外来入侵的蚊子导致了该物种的疾病,这个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考虑物种的保护措施的时候,需要考虑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方面的工作。

图片

红色名录出了一个指标(Red List Index)。如果某一类物种都属于无危,指标等于1;如果该类物种中的所有物种都会灭绝或已灭绝的话,指标等于0。该项指标可以用于一些具体的分类或者某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一些保护相关的指标。

图片

从下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到1980年至2010年的红色名录指标在珊瑚礁、鸟类、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门类中的变化情况,这样的变化情况可以告诉我们这其中的某一类物种所面临威胁的状况,例如珊瑚礁,从1995年到2010年的指标是显著下降的,它面临的威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变化,温度上升导致了严重的白化问题,两栖类物种指标的下降也是很明显,因此这样的指标能够对我们的社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图片

下图为1996年到2008年的有蹄类动物的指标变化情况,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的话,预估这一类物种的指数情况应该如红色线条所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保护措施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片

图片

此外还出了一个Durrell指数,把脊椎动物的红色名录指标进行了综合之后,对比有保护措施与没有保护措施之间的情况差异,可以看到差异还是很大的。

图片

 

4.红色名录的广泛应用

红色名录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保护优先区域的确定、保护成就的确定、环境影响的评估、项目资助的参考、保护优先行动的确定和立法中的受保护物种名录的制定等等。

我觉得中国的红色名录评估要逐步走向正轨,什么叫正轨呢?我们已经有一些名录的发布,但这些名录必须要进行持续的更新,前面所介绍的标准应该让更多在实地开展研究的工作人员或保护地的管理者有更多的了解。基于了解,他们在看过去评估的名录中觉得有不合理的,例如对于哪些物种的评估过高或是过低,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再请专家来进行分析。目前,IUCN红色名录的更新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机制,有100多个专家组在不断地收集各类信息和提出建议。

问答选摘

问题一:大熊猫本身的种群数量现在也并不是很高,为什么从濒危降到易危,划定的标准是什么?这种降级之后,对于物种本身的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大熊猫的降级在保护上面,尤其是在国际间的保护上面有什么样的影响?

A一个物种的濒危程度在IUCN红色名录中是按照标准来进行客观评价的,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珍贵的大熊猫被降级了。然而客观的标准在那里,只要物种不再符合濒危的标准之后就应该降级。从标准上来看,首先 A这个标准就没办法再应用,它对应的基本上都是种群下降的物种,而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持续几十年都在增长;其次,大熊猫分布区的总面积已经远远超过5000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占地20,000多平方公里,有60多个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面积里基本上认为大熊猫的种群不属于衰退的状况,所以B这个标准也没办法运用;目前是根据C2-(a)-(i)和D1这两个标准,可以看出还存在一些少量的衰退情况,但是比例较小。

问题二IUCN红色名录和CITES名录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ACITES附录主要是一个受国际贸易影响的物种的附录,它的目的是去监测和减少贸易对于物种的影响。有些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是因为受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兰花,兰花整个种类的受威胁程度都非常大,类似这样的物种可能同时既是IUCN的受威胁物种,又是被列入了CITES附录中的物种。

问题三对于新发现,但是数量又很少,甚至数量未知的物种应该分到哪一类?

A对于新发现的物种非常容易根据D标准把它列入到易危,因为刚发现的物种已知地点的数量是非常少的,然后总体的成熟个体数也不多,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数量,但是成熟个体数肯定不会超过1万,这样的情况的话直接用D2的标准,典型的就是占有面积小于20平方公里或者地点数目小于5个,不涉及到总的数量是多少,因为新发现的物种地点数肯定是比较少。

还有一个可以判断的依据,可能要了解一下物种是狭域分布的物种还是广布的物种。到现在新发现的物种通常不是广布物种,除非是分类上把原来的一个物种分成了两个,这样的话还要判断一下它可能是哪个类群。

问题四人工繁育比较成功的话,能不能改变物种受威胁的等级?

A不会,因为所有的标准都指野外种群,不包括人工种群,所以像扬子鳄虽然人工养了上万头,现在都养不起了还限制养殖,但是它的野外数量不多也是不行的,所以扬子鳄现在还是处于极危的状态。

问题五我看IUCN里面豹整个种群属于易危,但是还没有专门地对豹门类下每一个亚种进行评估。在IUCN红色名录中,有些种群的评估会到亚种,这里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A主要还是看亚种的重要性。如果觉得某个亚种在遗传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东北豹和其他的豹种相对来说分得比较开,所以它有一定的意义,当然这个意义可能对于全球来讲不是很大,而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来说意义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要求进行一个亚种的评定。还有一种像大马哈鱼,它就是单独把日本的一个亚种列入极危,但是对于其他的亚种在全球可能并不是一个受威胁的状态。

阅读 18589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