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林草热点聚焦 > 正文 站内导航

大熊猫:全球物种保护的中国范例——“共话大熊猫”系列访谈之三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专业号:日月峡资讯 2024/9/3 8:43:03

谁会不爱大熊猫?

作为中国特有的“国宝”物种,大熊猫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长期以来被视作友谊的象征。

大熊猫更是全球生态保护的标志性物种。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大熊猫等旗舰物种保护,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栖息地保护建设等举措,使曾经濒危、甚至面临野外种群灭绝风险的大熊猫,如今无论是圈养还是野外种群数量都得到恢复性增长,栖息地生态保护也进入了“国家公园”时代。

从“濒危”降至“易危”

中国大熊猫保护之路,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历程。

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省,80%以上在四川。早在1963年,我国就成立了四川卧龙等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等珍稀物种实行就地保护。然而,1983年仲夏,四川卧龙、九寨沟等地区发现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成片开花死亡。

“竹子开花啰喂……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熊猫咪咪》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大熊猫陷入生存危机的消息引发了全国上下乃至全球的关注,掀起了拯救大熊猫的热潮,并直接催生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出台,野生动物保护从此进入法治轨道。

为补充大熊猫种群数量,专家建议对大熊猫进行迁地保护(人工圈养)。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相继成立,肩负起大熊猫科研繁育的重任。

经过大熊猫保护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20世纪初,终于攻克了大熊猫人工繁育“难发情、难受孕、难存活”三大难关。随着大熊猫人工繁育、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体系的构建,中国大熊猫人工繁育终于迎来生育高峰,平均每年繁育成活幼崽15胎以上,基本实现了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了解到,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双管齐下”,大熊猫种群数量实现了恢复增长。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接近1900只,栖息范围也不断扩展和优化。全球大熊猫圈养数量达到728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这表明我国大熊猫保护成效也得到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界的认可和充分肯定。

为什么仍要重点保护大熊猫?

虽然濒危程度降级,但大熊猫仍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如此,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约72%的野生大熊猫得到严密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形成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栖息地保护体系。

大熊猫受威胁等级降低不等于保护力度降级。我们之所以要如此大的投入和力度保护大熊猫,不仅仅因为它是惹人喜爱的“国宝”,更因为大熊猫作为“伞护物种”,对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和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很多特有鸟类、特有哺乳类、特有两栖类动物,都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中。这意味着,向大熊猫等“伞护物种”保护投入力量,可以同时庇护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据测算,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大熊猫保护投入的10倍。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雪豹通常在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林线之上和雪线之中活动,大熊猫则习惯生活在海拔3500米林线之下,二者如同是“睡上下铺的兄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和陕西省片区,大熊猫栖息的区域也是金丝猴和羚牛的主要栖息区域。得益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撑起的“保护伞”,山禽、走兽、游鱼、花草等万物生灵安然栖居,生态系统不断恢复。

大熊猫保护工作还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大熊猫分布的区域东起秦岭,跨过甘肃迭部、舟曲,进入四川岷山、邛崃山、凉山,这些高山深谷同时也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使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有的搬出了保护区,外出务工;有的发展起中药种植和养蜂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还有的成了生态管护员,加入国家公园保护建设队伍……实现大熊猫保护与增进民生福祉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绝不是一句空话。

如何复壮大熊猫野外种群?

为加强大熊猫保护,我国先后开展了4次全国性大熊猫调查,掌握了野外种群及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强化大熊猫野外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于2021年10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使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有效维护了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大熊猫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由于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大熊猫栖息地面临进一步破碎化的风险。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还没有恢复到1970年时2400多只的水平,而且分布不均。野外大熊猫33个局域种群中,有18个种群小于10只,特别小的种群甚至只有一到两只,濒临种群灭绝。

对圈养繁育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并放归,是对野生大熊猫种群补充、复壮的一个重要手段。2012年以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开展大量研究工作,探索出“母兽带崽”等野化培训方法,建立起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技术体系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目前,已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从人工圈养到探索野化放归,从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到实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中国大熊猫的保护故事和成功经验为全球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范例。

下一步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去年11月,我国整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家科研机构资源,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科研平台,集中力量对大熊猫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进一步提高大熊猫演化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保护医学等科学研究水平。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国将持续高水平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多措并举加强栖息地保护建设,持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大熊猫割裂栖息地的修复与连通,加大野化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复壮,推进大熊猫保护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圈养大熊猫遗传管理,促进种群交流,保证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熊猫遗传资源库,确保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可持续长期保存,为大熊猫增加一道永久保护屏障。强化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与健康。

三是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际合作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健康监测和实地检查评估,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旅外大熊猫管理保护工作,同相关国际合作伙伴继续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增进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见证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收获成效。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大熊猫种群将更加兴旺,在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传播中华文化、增进民间友好交流、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继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 747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