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理论 > 学术研究 > 正文 站内导航

专家观点┃中国林学会秘书长、中林联智库专家陈幸良论林下经济学的缘起、发展与展望

媒体:微信公众号  作者:内详
专业号:昆明市林草局 2023/6/28 14:37:29

前言:

关键词:林下经济学;学科体系;学科发展;学科展望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大食物观理念下的森林食物供给研究(202012);中国科协:枣树高接换优与林下一体化经营试验示范研究(Lx20208)。

引文格式:陈幸良.林下经济学的缘起、发展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6(6):105-114.CHEN X L.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ropspect of Non-timber Forest-based Economics[ J]. Jourm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ltural Seciences Edition),2022,46(6):105-114.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210024.

林下经济学是着眼于完整的、现代的森林资源概念,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非木质林产品和森林生态产品产出为目标,以多学科融合理论技术为手段,系统研究林下经济资源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对它开展生态保护培育、经营开发和科学合理利用所形成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科学技术体系。林下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来源于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农(林)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主体由林下经济资源学、林下生态学、农林复合经营学、林下经济产业管理学等构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自然受益型经济增长,未来林下经济学将关注林下经济生物资源保护、培育和精深加工利用,关注结构优化、功能协调、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关注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化调整和效益提升,着力建立高效、高产、优质和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本文分析了林下经济学产生发展的背景,概述了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了林下经济学的学科内涵、特点、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展望了林下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突破方向。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

图片

陈幸良,男,1964年12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林学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中林联智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与环境、森林生态与林下经济等。

1

林下经济的概念

国外没有“林下经济”的概念,与之相近的概念有农林业(agroforestry)、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 system)、多功能林业(multipurpose forestry)、非木质林产品(non-wood forest product)、社会林业(social forestry)和生态林业(ecological forestry)等。这些术语难以表达“林下经济”的丰富内涵。学术界对林下经济的概念并不完全统一,早期仅把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管护经营过程中开发利用林下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林下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渐认识到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兴产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中,林下经济的概念更加多样化,林下经济被视为利用林地资源开展的农林复合经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林下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生态经济形式,外延了传统农林复合经营,逐渐向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一致方向发展。2014年12月,中国林学会林下经济分会成立。为加强学术引领,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经过广泛研究,制定了《林下经济术语》,于2018年以社团标准(T/CSF 001—2018)颁布。该团体标准将林下经济(Non-timber Forest-based Economy )定义为: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该定义强调了林下经济绿色、循环、可持续和立体复合经营的特点,突出了生态系统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统一,在业界学术交流中被逐步认可和采用。在该标准公布的42条术语中,定义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以下术语:①林下经济学(Non-timber Forest-based Economics),研究林下经济理论技术和发展规律的新型交叉学科。②林下经济产业(non-timber forest-based industry),从事林下经济活动的产业类型。③林下种植(in-forestplanting)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的种植活动,包括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资源抚育。④林下养殖(in-forest raising),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和循环经济原理,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的生态养殖活动,包括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资源驯养。⑤林下经济产品(non-timberforest-based products and services),由林下经济活动生产的植物性、动物性与微生物等相关产品。⑥森林景观利用(forest landscape utilization),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的多种功能和森林内多种资源,开展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经营活动。该团体标准为林下经济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林下经济学的缘起

欧洲是近代世界林业发展理论的发源地。工业革命以来,欧洲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自然灾害加剧,环境污染加重,以森林培育利用与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林业问题凸现出来,使得欧洲森林经营理论得到创立发展,并对世界林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早期的森林经营理论主要强调经营方法,后来则强调森林生产力以达到森林的永续利用,并开始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1898年德国的盖耶(Gayer)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理论,要求按照森林自然规律来经营森林,最大限度地维护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此后,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近自然林业一直是世界林业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林学家提出了新林业理论,强调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经营目标,建成不仅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也能持续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系统。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后提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强调了森林经营应同时兼顾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观。欧美等国家与地区林学理论的演变发展显示,森林经营不是仅注重木材生产,而应更注重生态效益及森林的多重产出;不仅把木材作为经营对象,而且要将包括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内森林食品、木本油料、干鲜果品及药材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均看作产出对象。

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安全及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森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满足林产品供给、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增长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作用更加凸显。林学理论和学科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林学领域,森林资源的概念由木质资源扩展至非木质资源,从而扩大了森林经营对象的范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资源。1991年11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非木质林产品专家磋商会”对非木质林产品定义进行了规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各国政府应对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的调查,对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的特性及其用途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利用和扶持非木材林产品的加工,提高其价值和效益,宣传和推广非木材林产品,促进其发展。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了《关于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未来行动计划》。自此,大量关于非木质林产品的贡献、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相继出现。与此同时,基于世界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下的近自然经营、多功能经营等实践,根据自然的可能和人类的需求科学区划森林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组织安排森林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服务功能并获取物质,促进了林业多元化经营理论的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是全球地形地貌最复杂、跨气候带最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孕育出种类丰富的非木质森林资源,为森林与多种生物协调共生提供了丰富的生境,为发展多类型林下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古代的森林利用,除建房造屋、筑桥造船等木材利用,还有收获果食,作为漆料、药物、香料、制茶等,其加工水平也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部分技术在世界森林利用史上亦属首创,有些则一直沿用至今,如《尚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制漆、漆艺的记述。中医中药源远流长,许多森林产物被作为治病的药物,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系统研究了药物学,编写了著名的《本草纲目》,其中收集了108种果品药物和138种木本药物。我国是传统山地型农业大国,在农林复合经营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经验。如公元前一世纪《汜胜之书》记载着林、桑、粮、黍间作的生产结构形式;北魏《齐民要术》对林农间作的目的性和种植技术作了详细阐述;20世纪以来,许多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如“桐-粮”间作、“林-胶-茶”间作.林药间作.林茶间作等,都达到了很好的土地利用效果。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从生产实践,到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进而向学科化方向发展,缘于以下3个方面因素的推动: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下经济发展和研究的拓展。21世纪初的集体林改,农民的林地使用权得到激活,森林分类经营得到深化,农民通过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实现“不砍树能致富” ,林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迅速跃升为占比分量越来越重的产业类型。围绕产业形成的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得到建立。检索2003—2013年的278篇林下经济相关学术论文表明,林下经济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从起步探索到快速发展和稳步增长的趋势。2006年为起步阶段,2010—201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共载文269篇,占总载文量的 96.76% ,后则步入稳步增长阶段。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林下经济单独编码,列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分支,保障了林下经济基础性研究的开展。

2)森林价值的内涵不断丰富,新技术、新方法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得到不断地应用与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得到不断拓展,林下植物、动物和菌物等新资源、新功能、新用途得到不断发现和利用,森林的多学科研死现,融合传统宽,各种林下经济产学研平台不断出现,融合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的集成技术不断创新,如林下生物资源保育与综合利用技术、农林多元复合经营技术等。拓展了高新技术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林下经济规划,林源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等,与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林下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智能、信息化等。

3)深化和优化林下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产业科技进步。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2014年和2015译地也和林业悉规划纲要2014—2020)》《全国集体林地林为林菌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2019年国家林业草原局.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1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这些政策都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完善林下经济规划布局和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作出了规定。2020年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将林下经济写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经营利用的范围,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上,林下经济学科理论与技术是在国际社会对森林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关键作用的认识加深,特别是对森林多功能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和土地资源,提供多种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功能认识,以及发展森林生态经济、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多功能森林建设不断得到深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顺应了全球涉林交叉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

3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6.23亿亩(4.15×107h㎡) ,产值达1万亿元,林下经济产业成为4个超万亿的林业产业之一(前3个为木竹加工、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各类林下经营主体94万个,农民合作社4万多个,企业达到1.7万家,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林下经济模式。全国林下经济从业人员3 451万人。江西、浙江、广西等9省/区产值过500亿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49个。总体来看,我国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林下经济产业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大众创业的新兴产业。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规划了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计划到2025年,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总面积达到6.5亿亩(4.33×107h㎡) ,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万亿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到800家,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培育面积500万亩(3.33×105h㎡) ,林下食用菌生态培育面积500万亩(3.33×105h㎡) ,林下养殖规模300万亩(20万 h㎡) ,培育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到2030年,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总面积达到7亿亩(4.67×107h㎡) ,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3万亿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到1 000家,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培育面积1 000万亩(66.67万 h㎡),林下食用菌生态培育面积800万亩(53.33万 h㎡) ,林下养殖规模500万亩(3.33×10 h㎡) ,培育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0个。

发展林下经济兼顾了保护生态与农民生计,实现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激活了森林经济发展动能。其重要意义体现在3个方面:①开创了绿色、生态产业新类型,促进发挥森林经济功能。林下经济延伸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产业经济链条,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实现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带动了与林下经济相关的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增加了林农收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②增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与可持续,促进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更加健康的乔灌草复合结构,构建了复杂的生物链和营养关系,丰富了动植物、微生物复合体系,提高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促进了多物种协调相生,增强了森林固土保水、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③推动就业和绿色消费,促进发挥森林社会功能。林下经济产业涉及林业、农业、畜牧业、科技、医药,旅游等多个门类,需要的专业技术达几十种,为农民带来了低门槛、劳力密集型就业。同时,林下经济具有绿色、自然、无公害等特点,成为农民从事生态产业的新领域,对推动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 1 林下红托竹荪生态培育

图片

▲图 2 林茶复合经营

图片

▲图 3 杉木林中铁皮石斛立体栽培

图片

▲图 4   林下经济(多元复合经营-林、藤、草)

图片

▲图 5 林下经济(异龄乔灌混交林)

4

林下经济学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

体系构建

4.1 学科内涵

到目前为止,林下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理论。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农学(林学)、工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表1)。总体归纳,林下经济学是研究林下经济理论、技术和发展规律的新型交叉学科。

林下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在维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功能的同时,可持续地产出非木质林产品和森林生态产品。森林资源可分为木质资源与非木质资源两部分。它们通过经济社会系统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进入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信息传波和价值流动。在无人工干预的情景下,森林建群植物与林下资源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天然、协调、稳定的关系,具有增长型机制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具有稳定型机制的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林下经济学的宗旨就是针对这一基本矛盾,研究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中非木质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的有效性和最优化配置,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表 1  林下经济学涉及的主要学科理论

图片

4.2 研究对象

综合多方面研究,笔者认为,林下经济学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非木质林产品和森林生态产品可持续产出为目标,以多学科融合理论技术为方法和手段,系统研究林下经济资源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对它开展生态保护培育、经营开发和科学合理利用所形成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科学技术体系。

林下经济学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其内涵是将完整的、现代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其中,以揭示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耦合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图5)。

森林是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既是资源,也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包括生产者有机体,消费者有机体、分解者(还原者)有机体和无机环境4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产者有机体主要指所有的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吸收、贮藏、转化为化学能,同时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无机元素合成有机物质,进行生态系统内的初级生产。消费者有机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而生活的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来供应自身的需要,必须靠摄食其他生物为生,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消费者的地位。分解者(还原者)有机体,主要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一些小动物,它们以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残体为食料,经过吸收和分解,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变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归还环境,以供绿色植物的再利用。无机环境指光、热、水、土、大气、岩石、死有机物质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以及活动场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资源和生态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与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组成的社会经济系统构成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林下经济学是以研究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结构、功能和效益为基础,以森林非木质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利用及其配置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交叉学科(图6)。

图片

▲图 5 林下经济学研究对象

图片

▲图 6 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内涵示意图

4.3 体系构建

1)基础理论。如前所述,林下经济学以森林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马世俊[R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既有各自运行规律,也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复合生态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受自然生态规律制约”。他提出的衡量复合生态系统的准则,即“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有效”,阐明了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开创了人与自然耦合机制与调控的新思路。马世骏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概念,概括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的原理,为林下经济基础理论奠定了基础。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宏观环境经济学和稳态经济学、自然资本等理论揭示出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走向综合统一科学体系的趋热,Constanza等学者将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也有学者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来自自然资本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它们与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人类的福利。这些理论都为林下经济基础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林下经济学基础理论来源于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农(林)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支撑。生态学中的种群互作原理、生态位原理、界面层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邻体干扰原理、生态系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理论,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原理、边际效应原理、帕累托最优原理,资源配置风险互补与最小原理等理论,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原理等理论 ,农林学中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农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森林多功能经营、资源加工与利用理论、土壤与营养、畜牧生产等理论综合交叉,为林下经济学科形成奠定基石。源于这些基础理论,林下经济学探索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揭示经济、生态、社会和自然组成的大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寻求其和谐发展的途径。

2)学科体系。林下经济学基础理论可由林下经济资源学、林下生态学、农林复合经营学、林下经济产业管理学4个部分构成。①林下经济资源指可为人类开发利用.依托森林生态系统而栖息的动物,植物(包括菌类)和微生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它们是与森林组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具备可再生性,能够进行周期性生产经营,同时具有食用,药用或者作为多种生产原料等多方面用途,具有开发利用的巨大空间。②林下生态指森林群落中乔木以下(包括小乔木,灌草植物、栖息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林地生态系统和地下生态系统状况。该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地下水、土、气、热等无机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由植物根系及其动植物、微生物与地表以下土壤关系所组成。③农林复合经营是建立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或家备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复合农林业”是在发挥森林作用和效益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群落的物种组成,协调生态系统的权衡关系,使林、农二者有机结合。④林下经济产业管理,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研究林下经济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的经济问题及其规律;另一方面从微观经济角度探讨如何合理组织生产力及资源配置等问题,是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企业经营管理学等内容的社会科学。

3)方法和技术体系。即研究林下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利用这些规律调节林下经济行为,使其向预期目标发展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图7)。

该技术体系体现与多学科特别是林学理论间的交叉运用。如应用产业经济学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等分析产业结构演进;运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近自然调控机制、森林经营过程中结构功能关系及耦合理论、森林多功能协调理论、森林资源信息流的智能关系和交换机制,研究森林与林下资源统筹规划与经营的方法技术等。主要方法有:①系统模拟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简化和抽象,通过模型来仿真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运行状况,以选出系统决策方案。②效益论证法,通过实证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等,将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目标性、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等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并对该系统中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最后选出最优方案。在技术和工艺方面,研究不同尺度森林功能区划方法、森林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方法、资源数据统计分析与建模方法、数学规划方法、森林资源及经营效果分析评价方法等。应用学科交叉方法,研发如物种选择与配置技术、生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技术,森林和非木材资源多功能经营技术,效益评价及监测技术、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森林资源经营决策及规划技术、森林资源评价与控制调整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标准、指标和流程等。

图片

▲图 7 林下经济学学科体系

5

林下经济学展望

5.1 林下经济资源学方面

关注林下经济生物资源保护,培育和精深加工利用,林下资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森林是陆地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量最大的资源宝库。据专家估计,自然界的菌物大约150万种以上,我国可达20万~25万种。预计已知大型真菌3 800种以上。其中经济用途的大致有2000多种,包括食用、药用、有毒、木腐、菌根等,目前有药效和试验有抗癌作用的种类达400余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0 000余种,有药用植物11 146种(包括9 933种和1 213种下单位),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淀粉植物资源约有300种;野生油脂植物约有400种,叶蛋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豆科植物有1 252种,禾本科植物1 200种;大量栖息于森林的生物资源,其功用不断被发现和利用。它们将成为人们生活和多功能利用的资源宝库。未来林下野生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濒危状况、种群恢复,资源的保育理论方法和技术,将为繁育利用珍贵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奠定基础。基于不同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多种功能,开展诸如油料﹑纤维、淀粉、食用、药用、观赏、生态改善等功能挖掘与加工利用研究,前景广阔。例如森林植物基蛋白、天然药物、功能型活性物质利用等前景不可估量。有研究指出,植物基蛋白能显著降低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 LDL)水平;从森林植物或者动物中发现和提取天然药物或功能成分,如萜类、黄酮、生物碱、甾体等,对人类以及一些生物具有生理促进作用,有些对治疗疑难病症有效果。因此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争相投入巨资加强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王云飞团队,以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毒液分离纯化、毒液腺转录组测序分析、活性多肽分子的合成和表达以及膜片钳功能筛选等技术,发掘少棘蜈蚣毒液活性分子,识别了可以调控Shaker(肌肉系统兴奋)、Shal(神经系统兴奋)和TRPV1(疼痛和温度感知)等重要疾病靶点的活性分子。该成果已经在Alomone Labs 公司应用于生产,产品已销售全球。此外,非木质资源绿色加工技术,为生物产业、医药、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日用化学品等提供技术支撑,对发展高附加值林业生物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5.2 林下生态学方面

关注森林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核心机理,促进自然受益型经济增长,构建结构优化,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将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种群与种间关系、林荫空间、养分循环、碳库周转、地下生态系统和土壤碳库、景观效应等基础研究,将成为林下经济从理论认知到实验观测的基础。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地理分布以及经营管理试验;树种混交机制及多功能的调控机制,种间和种内相互作用及对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森林全周期、异龄、混交、复层、近自然的森林技术及其对树种结构-碳汇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对自然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从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和社会挑战;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供给(食物、纤维、洁净水、燃料、医药、生物化学物质,基因资源等),调节(调节气候、空气质量调节、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水土保持等),支持(养分循环、土壤形成、初级生产、固碳释氧提供生境等)和文化服务(精神与宗教价值、娱乐与生态旅游、美学价值、教育功能、文化多样性等)功能,及其系统性、完整性、多元性、经济可行性.包容性等,为森林的多功能经营,从单一永续利用到多目标持续利用,最终为达到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案。

5.3 农林复合经营学方面

关注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类型和效益,针对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促进复合生态工程优化调控可望成为研究的重点。林下经济优良品种选育和可持续利用;种质资源形成基础与挖掘创新育种;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技术模式;复合经营体系的森林经营、树体管理、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等技术,优良品种科学配置技术;林下经济资源生态栽培仿野生栽培和野生抚育保护技术;基于栽培区生态承载力,与区域生态相适应,相协调的林荫栽培,寄生附生、野生撒播、景观仿野生等模式;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研发;林下经济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品质控制、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和监管研究等,将为林下经济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4  林下经济产业政策研究与管理方面

同其他学科一样,在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及学科人才培养的同时,应促进产学研用协调发展,引导林下经济产业向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需重点关注6个方面的问题:①如何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②如何优化政策和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突破政策难点,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林下经济,依法依规调整林种结构,落实配套用地,调动农民与社会资本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③如何布局产业和促进产业融合。林下经济产业如何布局优化,如何调整结构,提升效益,增强产业聚集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动特色发展,实现“一地一特色"“一县一布局”。④如何做优做精产品。坚持原生态.绿色、有机.品牌化技术路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推动订单生产、定向销售,走产销定制化发展之路。⑤如何强化产业组织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双绑”组织等方式,扶持专业协会建设,设立产业基金,落实农户小额贷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⑥如何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林权评估、交易、融资等服务,支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服务全产业链发展。

6

结语

我国的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林业为核心,把农业、牧业、渔业、副业生产乃至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建成高效、高产、优质和持续的产业体系。发展林下经济,顺应了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顺应了新发展理念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流通新要求,顺应了新发展格局的生态文明、“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趋势。它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的创新,也催生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和实践呼唤林下经济学科体系崛起于众多学科之林,兴盛于林业科技自立自强之列。

https://mp.weixin.qq.com/s/oG420BXImWuT0PH079kIsQ

阅读 1139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