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学做先进报送平台 > 先进个人事迹 > 正文 站内导航

2024年8月7日 陕西林业科技推广 青春洒在大漠、真情奉献枣区 ——“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王建新

媒体:陕西林业科技推广  作者:佚名
专业号:陕西省榆林市林草局 2024/12/9 15:53:27

在陕西省榆林市林业战线上,有一位朴实的技术干部,足迹踏遍了毛乌素沙漠的角角落落,脚步丈量了沿黄枣区的山山水水,他就是榆林市林业工作站副站长、正高级工程师王建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奉献在林业科技推广一线,在榆林毛乌素沙区生态修复治理、沿黄枣区红枣新品种选育、鲜食枣良种引进与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倾情大漠织锦绣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塞上大地,风景如画,毛乌素大漠更是绿意盎然,一块块樟子松、一片片沙地柏如绿地毯一样铺展开来,到处鸟鸣欢唱。可谁曾想到,这里曾是狂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是榆林林业工作的主战场。凡是榆林的林业干部职工,都经历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时代,也经历了吃住在沙区、奋战毛乌素的岁月,征沙治土,植树造林,王建新也是其中的一员。手植一片绿,秀美一座城,面对已经固定和半固定的毛乌素沙地,如何总结前人的治沙经验,培育新的治沙树种和探索沙漠治理新模式成为当前摆在王建新等林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生态课题。为此,他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培育新的治沙树种方面,他首次将半湿润地区的树莓引入半干旱地区的毛乌素沙区,治沙治土的同时,发展沙产业经济,为沙区农民的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从2016年至今,共引进红树莓、黄树莓、黑莓优良品种9个,示范推广面积1200亩,年产树莓鲜果150吨,年收益2400万元以上,树莓果已成为当地沙区农民的致富果。他还首次在毛乌素沙区引进菌草进行种植栽培试验,2023年测产鲜草平均亩产量达10255千克,是苜蓿平均亩产量的10倍,而且牛羊吃了不胀肚子,菌草的成功引进与种植在防沙治沙、解决沙区草畜矛盾、以草带木发展食用菌产业、扩大饲草产业、带动沙区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开辟了新途径。

在探索沙漠治理新模式方面,他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入手,大力推广混交造林模式,在靖边、定边等地推广建立樟子松配套柠条、紫穗槐、沙打旺、沙地柏等灌草植被治沙造林新模式,把沙区造林技术由单一的营造樟子松纯林向营造樟子松混交林转变,特别是将樟子松与能改良沙地土壤的豆科植物混交,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由原来的72.5%提高到96.7%,沙区群众还通过刈割沙打旺饲草来养牛、养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这一新的造林模式,在榆阳区掌盖界、小纪汗,神木市马场梁、锦界镇,靖边县红墩界、张家畔,横山区雷龙湾、赵石畔等地示范推广面积达3万多亩,建立樟子松配套造林500亩以上的示范点80多个,有力推动了榆林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他还致力于毛乌素沙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他带领技术人员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调查了榆林毛乌素沙地灌木林的分布及生长状态,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提出了对面积分布最大的沙柳灌木林进行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措施,并在榆林市榆阳、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地沙柳灌木林生产区开展试验,确定了沙柳造林后平茬时间节点、留茬高度、预留盖度、平茬周期等关键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沙柳灌木林平茬复壮技术规程》(DB 6108/T 49—2023)地方标准;对毛乌素沙区的沙芦草、野大豆、百里香、泽蒙花、野亚麻等重点野生植物进行了迁地扩繁和保护,主持制订了地方标准《沙芦草栽培技术规程》(DB 6108/T50—2023),同时出版了专著《榆林毛乌素沙区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技术》(ISBN978-7-5683-1145-8),为毛乌素沙区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技术参考。他始终坚信只有技术层面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达到科学治沙和用沙的目的。

科普活动大地上

“十二五”以来,王建新与技术人员一起,圆满完成了陕西省林业局每年下达榆林市的“十百千”“211”“521”林业科技示范工程的推广任务,每年完成红枣提质增效、樟子松、油松、侧柏抗旱造林、制干红枣抗裂果培育与推广等林业技术推广任务13万亩,10年来共推广130多万亩,共建立500亩以上林业科技示范点120多个,培训林农72400余人次。他主持编制了《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配套技术手册》《沿黄土石山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手册》《鲜食枣枣园管理技术细则》《榆林元宝枫规范化丰产栽培技术》等8个适合林农学习的林业技术手册。这些技术手册简单明了、浅显易懂,适合广大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学习和推广,真正做到了打通林业科技“最后一公里”,有力地促进了榆林林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林业技术的普及,使林业科技推广真正成为引领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火车头”与“发动机”。

王建新业务精、素质硬,能紧跟时代脉搏,多年来一直奔波、忙碌、奋战在林业生产与科技服务一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先后获“榆林市有突出献专家”“榆林市十大行业百名标兵”“榆林最美生态卫士”“榆林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用一颗红心谱写了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把青春洒在毛乌素沙漠、把真情奉献在沿黄枣区希望的田野上的壮丽篇章。

心系枣农稻花香

陕北红枣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名优特产之一,主要以制干品种油枣、木枣为主。红枣面积170万亩,红枣产业是陕北栽培面积最广、参与农户最多的经济林产业,也是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乡村振兴产业,是枣农的“绿色银行”。近年来由于受到阴雨裂果及市场因素的冲击,导致陕北红枣价格低廉,效益低迷,严重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热情,致使枣园出现管理粗放、品种老化、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红枣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传统品种单一和粗放的栽培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红枣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培育抗裂果新品种,推动陕北枣品种结构调整及提质增效,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突破“卡脖子”困境,2014年以来,王建新带领技术团队联合攻关,在榆林市沿黄枣区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等5个市县区开展红枣抗裂果良种选育和鲜食枣良种引进试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选育出鲜食制干兼用枣‘蛤蟆枣1号’和抗裂果鲜食制干枣‘佳油1号’两个红枣良种。‘蛤蟆枣1号’外形美观,丰产稳产,抗寒性、抗病性强,不感染缩果病、炭疽病等病害,优质果率93%;‘佳油1号’成熟期较佳县普通油枣晚15天,有效避免了阴雨裂果,且比当地普通油枣增产15%,可食率97%,制干率65.3%,耐贮藏,商品性极优。但这两个品种的选育还远远不能满足枣区的生产现状。为进一步优化陕北枣区红枣种质资源和品种结构,他还积极组织市县两级技术人员,奔赴河北、山西、陕西大荔县等地学习交流,挑选并引进了市场份额高、适应陕北气候特点的‘冬枣’‘京沧1号’‘京枣60’等鲜食枣新品种,为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为帮助沿黄枣区群众增产增收,王建新以林业科技特派员身份在吴堡县川口村驻村帮扶,以红枣低产园改造为突破口,带动枣农发展鲜食枣产业。陕北4月春寒料峭,王建新顶着风沙、冒着严寒、忙前忙后,从采集接穗到贮藏处理、从整地施肥到高接换优,一棵树一棵树检查嫁接的绑带是否严实,树形修剪是否到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高接换优嫁接成活率达95.6%以上,该村800多亩的鲜食枣示范园建起来了,6座避雨大棚内冬枣挂满枝头,平均亩产量达到1265.8千克,商品果率93.3%,亩产值达1.83万元。目前,鲜食枣新品种在吴堡县、清涧县两地推广面积达2.39万亩,年产值达4.37亿元,为枣农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陕北红枣5月花期和9月末至10月中旬脆熟期受大风天气和阴雨影响,坐果率低和裂果霉烂这一现状,王建新发明了“一种提高红枣品质的方法”,即红枣“双期扣棚”技术,通过对红枣品质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关键生长期的温度精确控制,可以避免开花期“倒春寒”的影响,减少落花落果,授粉率提高约30%~40%;同时避免脆熟期产生裂果、霉果,提高红枣产量及品质。他通过主持实施“陕北鲜食枣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和“沿黄生态经济带鲜食枣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2个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集成推广鲜食枣良种与设施栽培,制干枣降树塑形、嫁接低改、老园更新、平衡施肥、抗旱栽植、病虫防治等7项关键技术措施,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7.05万亩,累计年新增收益达6.49亿元,鲜食枣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为陕北制干红枣产业注入了活力,成为枣农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致富果”。

阅读 214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