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着国家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有林场,目前普遍遇到了“后继无人”的窘况。
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经费匮乏,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无法留住年轻人甚至是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管护人员队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林场老职工们的辛酸
53岁的冯玉平拄着拐杖,一步一停地在家里挪着步子。他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国有桦木沟林场的在职职工。
因股骨头坏死,今年起,冯玉平只能在家养病。而之前,他每天都要进山看护林子。
冯玉平是这个林场的第二代,他的父亲曾经是最早的一批创业者,“父亲上过电视,当过很多年的劳模。”7月16日,冯玉平对前来采访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他从小就在林场里长大,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护林员。
由于林场效益差,冯玉平每年只能领到一半的工资,约2万多元,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10年。他的老伴在林场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门口摆摊,卖蔬菜和水果。他自己租了几间路边的房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每年房租6000元。小店挣不到钱,最多是混口饭吃。”
4年前,冯玉平响应林场的号召,在小店的院子里种了5000株樟子松、云杉苗木,等着卖大钱。林场又给每户职工家里分了一亩地种植苗木,冯玉平又种了1万多株,“但市场行情不好,一棵都没卖出去。”
冯玉平指着院子里已经长到半米高的树苗对记者说:“实在太密,没法再长了。田里的树苗都有1米5了。愁人。”
16日下午,在距离克什克腾旗约90公里的桦木沟林场望火楼,51岁的冯玉和、50岁的白树军爬上简易的梯子,到屋顶冒雨看护着四周的2万亩山林。
这片山林,将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隔开,阻止着两大沙地的“握手”。
冯玉和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有260多天吃住在破旧、墙皮脱落发霉的护林站里。林场分给他们的棚户区改造房,由于没有时间住,卖掉换钱了,以贴补家用。不在护林站时,他们还是住在林场的平房里。
“要等到61岁才能退休,我还得干10年。”冯玉和说:“没办法,没有年轻人了。”
桦木沟变成“老头沟”
桦木沟林场是克什克腾旗4个经营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的国有林场之一。
桦木沟林场场长柴景峰对本报记者说,林场现有在编职工111人,离退休职工64人,“在职职工年龄都在48-56岁之间,45岁是最小的”,桦木沟快变成“老头沟”了。
冯玉平对记者说,“老头们”管护起山林来,腿脚肯定没有年轻人灵活,有的时候就只能在大道上看看,或者干脆住在护林站里不动弹。
柴景峰介绍,1955年桦木沟林场刚成立时,属于全额事业单位。1958年改为差额事业单位,政府每年拨付13.5人的工资经费。1992年,克什克腾旗将林场定性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再拨付工资经费。
“2005-2009年,当时林场还有采伐指标,最高时每年可采伐1.2万立方米木材,加上苗木销售和公益林补偿,林场的日子还算好过,盖起了办公楼。”柴景峰说,但之后随着工资上涨、管理费增加,特别是采伐指标逐年缩减,林场目前的处境十分困难。
柴景峰说,但护林防火的任务一点都不能打折扣,林场有专业的护林防火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24小时值班。这块投入一分钱都不能少。
“采伐指标2015年已全部取消了,林场的任务就是管护。苗木也不好卖。目前林场的收入只有一项,就是国家给的每亩4.75元的公益林补偿。”柴景峰说,林场每年底拿到这笔钱后,才能给职工发工资,而且还只能发55%的工资,其余的挂在账上。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每年要支出260多万元,“今年只交到4月份,没钱再交了。这样的经济状况,怎么会有年轻人留下来?”
最大难题是“后继无人”
16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李树平巡视员对本报记者说,全自治区316个国有林场,眼下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后继无人”。
“我在林业厅分管人事,明显感觉到,这些林场老职工退休后,断档问题无法解决。”李树平说,林场大多处在偏远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加上连工资都发不全,很难吸引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要想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守护住这片青山绿水,很难。”
“我们急切地盼望着改革!理顺林场管理体制,明确林场公益性质,建议上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保障林场健康、稳定发展。”柴景峰说。
李树平告诉本报记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3月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我们会努力争取,向最好的目标迈进。”李树平解释说,这个“最好的目标”,就是争取将桦木沟林场定性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
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定性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后,“会严格控制事业编制,这方面林业部门说了不算。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财力进行核算。像桦木沟林场,111名正式职工,不可能全部进入事业编制。”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规定,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
16日下午,记者从冯玉平家里出来时,他反复问:“你们过来,能帮我们解决工资问题吗?”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领到自己应得的那份钱。”
51岁的冯玉和、50岁的白树军冒雨在护林站的屋顶上看护着2万亩山林。摄影/章轲
53岁的护林员冯玉平因股骨头坏死,今年起只能在家养病。摄影/章轲
桦木沟林场培育了上百万株樟子松、云杉苗木,卖不掉,但仍要花钱管护。摄影/章轲
(本文同时发表在一财网,标题:聚焦国有林场:桦木沟林场里的“老头们”)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